四、先忧门与后乐桥。
公元一千零五十年,青州城南,沿古道由南向北走来一顶小轿,轿内坐着一位老者,轿至赤涧北岭,老者见许多人拖家带口的向南而去,就令停轿询问,南去的人们告诉老者,这年青州大旱,种下的粮食颗粒未收,今冬明春生活南以维持,只好往南方另谋生路。
老者知他们是南去逃荒之人,心情十分的沉重,安慰他们说:“你们南去有没有着落,”一个逃荒的老者说:“哪里有着落,只能走到哪算哪,一边走一边讨饭,”老者劝他们回村,说州衙一定帮助他们度过灾荒,逃难的人问老者何人,随从告诉难民,这是刚刚从杭州知州移任青州知州的范仲淹大人。时年,他已六十二岁。
范仲淹来到州衙后,顾不上年老体弱,路途劳累,就召集州衙的官员,部署救灾,他一面让官员们深入富足人家,募集救灾的粮食,一面向朝廷写出奏章,请求朝廷救济,并要求朝廷恩准,动用军粮储备,军库粮食除留足一年军需外,其余全部用作救灾,朝廷接范公申奏后,马上恩准,青州灾民,这才有了冬春的生活着落。
范仲淹到任青州的这个年头,正是青州多灾多难的时候,灾民冬天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民间又流行起了一种“红眼病”,患病之人,视力模糊,无法劳作,既影响生活,也影响生产,且病情传染特快,不长时间,从乡村到城镇,染病之人,就已成千上万,人们到处请郎中医治,均不凑效。
范公闻报后,心急如焚,即刻派出人员,四处去寻医问药,并亲自走访民间,寻找良方。这日,他来到西部的山里垂询,徒劳一天,毫无所获。傍晚时分,他沿着古道,从临淄段向青州走来,走不多时,随从疲倦,范公就让路边小息,这时,不远处几个猎人正围捕一只白兔,白兔情急乱窜,竟一跃窜入了范公的轿中,从人要进轿捉拿,范公阻止。几个猎人见官轿在此,不敢靠前,远远观望后便无奈离去。
回到州衙,范公令从人建了一个简易的兔舍,将轿中白兔放入了其中,并责令好生饲养。这夜,范公刚刚入睡,就朦朦胧胧见小白兔变成了一个孩童,孩童来到他的面前,告诉他说:“大人爱民之心感动了药王神,药王派我给送来了治疗‘红眼病’的药方,大人可在城西的南洋河边,挖一深井,用此井之水配药,民间疾患不日可除。”说着,把药方告知,范公记了药方后见孩童飘然而去,猛然惊醒。
第二天,范公按照孩童提示的药方,令从人抓来了草药,又来到了城西的南洋河边,点了一穴,让人在此挖出了一口深井,用此井之水配制了药汤,分发给了发病的人们服用,不久,这蔓延青州的红眼病,就很快得到了根除。
后来,人们为感谢范公的大恩大德,就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范公井”,并自发捐款,在井上修了一亭,取名“范公亭”,有文人又在亭框上手书一联:“井养无穷兆民允赖,泉源不竭变世流芳”。
这年的青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黄河上游的博州(聊城),却发生了水灾,范公接朝廷文书,令青州将今年的田赋粮,到博州缴纳。民众听说后,极为犯愁,因为青州到博州,路途有五六百里,而且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民众肩挑推抗,去交田赋,实在困难。范公得知民众愁情,也十分为难。这日,他独自走访,来到了一个“兴泰茶庄”,在店内少歇时,见几个商人入内,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议事,一人说:“今年青州丰收,博州水灾,能否从青州往博州贩运食粮,”另一人说:“不成,我已考察过,虽说青州今年丰收,但去年粮食颗粒无收,民间存粮有限,虽说博州今年水灾,但那里历年丰收,民间粮食充足,现在青州的粮价,比博州还高。”
范公闻此消息,十分高兴,回到州衙,便急令粮官前去博州考察,几日后粮官回奏:果真博州粮价低于青州。于是,范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青州的田赋,折算成银两,收银两到博州买粮交田赋。
为求万全之策,范公又急令粮官去与博州交涉,博州欣然同意。于是,范公下令,将民间田赋,按青州市价折算成银两,收银折粮。很快,民间的田赋全部交齐,州衙派人携银两来到博州,不过五天,田赋就按照庭令,如期完成。
交纳田赋的官员回到青州后,范公又吩咐将多余的差价款,如数的退还给了民众,民众甚为高兴。
公元一千零五十二年的春天,范仲淹又接到了调他去颖州任职的庭旨,临走的那天,青州百姓从四面八方围集到了古道两旁,人们恋恋不舍的欢送他,真心实意的祝福他,范公也怀着对青州无比眷恋的心情,不断地挥手向民众告别,谁知,这深情的别离,竟成了永远的别离。范公出青州,沿古道由北向南而去,由于年老体弱,路途劳累,还没有到达颖州,就在半路病逝于徐州,终年六十四岁。青州往南的这段古道,竟成了范公最后的人生旅程。
朝廷接到范仲淹病逝的奏报,无不痛惜,时帝闻讯,也万分悲痛,遂即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文学泰斗欧阳修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
青州民众闻范公病逝,满城悲痛,许多人就像失去父母一样,嚎天大哭。人们纷纷捐出善款,在范公井边,修建了范公台、范公祠,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为青州人立下功勋的贤官伟人。
范公在青州任职一年有余,人们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是因为他位高权重,而是因为他为民办事,鞠躬尽瘁,为民解难,体贴入微。范公沿这古道由南而来,又沿这古道由北而去,他走了,永远的走了。不久,有人就在青州南的古道上,在范公下轿访问逃难民众的赤涧北岭上,修建了一座石门,门的上方横书了范公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座门,人们称作了“先忧门”。不久,又有人在青州北的古道上,在范公下轿救白兔附近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桥的旁边,立书了范公的另一句名言,“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座桥,人们把它称作了“后乐桥”。从此,青州古道,在青州城的南北两端,就有了前有先忧门,后有后乐桥。
先忧门建成了,它横跨在古道上,可南来北往的人们,却十分的忌讳这“先忧”二字,人们不愿意从先忧门下踏过,于是,这门下之路荒废了,长满了杂草,南来北往的人们,又在先忧门的左右两侧,重新踩出了两条绕门路。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人们偷偷的将这先忧门拆掉了,唯有城北的后乐桥,人们踩着踏实,走着愉快,一直保留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