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场态势认知理论与方法
- 王珩等
- 839字
- 2023-06-19 17:05:35
1.2.1 战场信息过载要求信息处理能力更强
战场认知客体是与战场认知主体相对应的相关事物,是主体的战场认知活动所涉及或指向的一切对象。哪些事物成为战场认知客体,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性质和状况,而且取决于战场认知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纵观整个人类战争史,战场认知客体随着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的发展,以及战场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日趋复杂。
首先,当战争进入信息时代后,进入战场主体认知范围的客体急剧增多,大量的“潜客体”不断涌现,其属性也愈加复杂。一方面,网络空间、电磁和太空等新作战域中涌现出大量新的战场认知客体,战争的复杂性要求部队在实施作战行动时必须关照到更多“客体事件”;另一方面,原先的战场认知客体进一步细化,如精确作战对战场目标不仅要掌握性质、形状、地理位置,而且要掌握它的内部结构、要害部位及其与周围事件的关联等多种信息。这就无形中带来战场认知客体原始素材的急剧增多,于是指挥人员的思维活动常常被淹没在客体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从而使战场认知活动变得更为复杂和艰难。
其次,在信息化战争中,战场情况和目标信息的获取手段多样,来源渠道也十分广泛。例如,海湾战争中,在太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动用了33颗军事侦察卫星;在空中,美军共动用各种侦察监视飞机113架;在地(水)面,美军在海湾地区部署了10个电子战情报营、11个航空装甲侦察营,同时还建立了39个无线电监控站,另有特种部队3000人专司地(水)面侦察之责。同时,作战双方都采取各种欺骗措施,有意释放大量虚假和无用,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因此,所获取的信息种类繁多、粗精不一、真伪掺杂,极易形成信息冗余、信息过剩、信息过载,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发展先进的情报信息处理技术,对原始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剔除“信息淤泥”,甄别“信息矛盾”,获得真实可靠、与本部队作战行动强相关的高价值、关键性的信息,生成面向用户任务需求的态势信息,为指挥决策服务,是指挥控制领域需要突破的重大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