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
- 王衍军编著
- 3817字
- 2023-09-22 12:18:51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交际礼仪习俗
一、藏族
藏族是一个格外注重礼节的民族,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出对他人的敬重和深厚情谊,即使是对常客也要躬身微笑迎送,毫不马虎。最能代表藏族礼仪风貌的,还要属“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婚丧节庆、拜会尊长、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一般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面料做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的3.3~6.6米,短的一米多,献的哈达越长或越宽,所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献哈达是对人表示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哈达一般是白色的,但有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江河水,红色象征空间护法神。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
许多藏族人在骑马出门时也要带上多条哈达,以备不时之需。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拜会尊长、拜佛朝圣、远行送别、路遇致意以及其他各种庆贺场合,都要敬献哈达。在献、接哈达时,双方都要遵循一些传统的礼仪习惯,如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的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回礼。有客人来访时,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
馕坑中的馕
烤好的馕
维吾尔族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客人时,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身体前倾30°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时,忌讳双腿直伸,脚底朝人。维吾尔族人非常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但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因为他们认为那样不礼貌。到维吾尔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三次。当主人第一次给客人倒茶时,往往当着客人的面给茶杯消毒,之后再让客人使用。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餐布上。
馕(即维吾尔族日常食用的一种烤制而成的面饼)只准正放(即正面向上),吃馕或馒头时要将馕或馒头掰开,不可整吃。共盘吃抓饭时,不得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吃完饭后,由长者带领作“都瓦”(即祈祷),禁止东张西望、嬉笑和起身走动。最后,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忌踩餐布或从餐布上跨过。如中途有事要离席,必须从他人身后走。
三、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现在也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自己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当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地放在桌上就可以了。送客的时候,主人会送客人到蒙古包外面或送至本地边界。
蒙古包
四、回族
约有1/3的回族人口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回族人非常尊重别人,注意不伤害别人的自尊,顾全别人的面子,不喊别人的外号。“阿訇(hōnɡ)”是清真寺教务主持,是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阿訇是从波斯文音译而来的,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统称。在接待工作中,如果他们在祈祷,不能去打扰。回族禁忌用左手递送物品。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在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回族人在饮食方面禁忌较多,在饮茶方面也很有讲究。当有客人来时,主人会先端上“盖碗茶”敬茶,然后端上瓜果、油饼等。款待客人时,主人须为客人加菜、加饭,即使客人表示已经吃饱了,也要加少许,以示敬意;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主人给客人端饭、端菜时均用右手,客人要用双手相接,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五、壮族
壮族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壮族同胞热情好客,当客人来访时,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茶。有客人在家,主人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与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斗笠
壮族的住房有干栏式竹楼和地居式平房两种。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另外,壮族同胞非常忌讳别人戴着斗笠、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进入自己家中。所以,你如果进入壮族同胞家中,在门外一定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以免引起主人不快。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家庭在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杀鸡时,鸡头必须敬给老人。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奉上,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送东西,也不能从长辈的背后把东西递给长辈;先吃完的人要对长辈、客人逐个说“慢吃”再离席。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壮族青年结婚,忌讳孕妇参加,尤其不能让孕妇看新娘。孕妇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还要送给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并做孩子的干爹或干妈。
六、满族
满族人大部分聚居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满族人非常注重礼节,平时见面都要行礼请安;如果遇到长辈,要请安后才能说话,以示尊敬;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请长辈先坐;长辈说话,未经允许,晚辈不得插话;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时要至大门迎接;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才能回到自己房里;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坐、先吃,之后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吃完饭,长辈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离席。可以说,“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并作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以前,满族最常见的礼仪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等几类,礼仪非常烦琐,仅见面礼就有叩头礼、打千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多种,但现在有些烦琐的礼节已被简化。如擦肩大礼原来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与男主人用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的。但目前这一礼节已经很少见到了。打千礼是清代男子向人请安时的一种见面礼节,曾流行于全国各地。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种介于作揖、下跪之间的礼节,这一礼节现在还能见到。目前满族比较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一般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这个礼,以表示亲昵。
在接待客人时,满族女眷不需回避,家庭女性成员都可参加对客人敬酒等活动。给客人上菜必须成双成对,客人一旦接受妇女的敬酒,就必须喝干,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满族人很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做到。
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要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更不能有各种不敬的行为。满族最突出的禁忌是不准杀狗,禁吃狗肉,禁穿戴狗皮衣帽。据说这一习俗和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相传当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是义犬,能救主。”此后爱犬、敬犬便沿袭成俗。此外,满族人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的习俗。
七、朝鲜族
朝鲜族在中国形成较晚,大概在清朝末年,朝鲜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其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目前吉林延边有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多聚居于此。
延边朝鲜族风味小吃——冷面
在社会交际中,朝鲜族人以尊老、爱老为荣。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处处受到尊敬,晚辈都以照顾体贴长辈为荣。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长者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极为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人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应将匙箸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