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我就爱上了粤剧。粤剧,在那个年代的香港,可以用“风靡”二字来形容香港人对它的喜爱。要不是父亲坚持他“上台戏子,下台乞儿”的传统观念,母亲就会让我“学戏”。因为我只要去看了夜场“大戏”回家,就会照着第二天报纸上的“曲文”,自己唱起来。不过没有成为粤剧演员,我也从来没有遗憾过。因着对中国戏曲的爱好,我在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留在母系做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工作,就选了古典戏曲作为自己日后努力的重点。
四十多年的岁月慢慢流过,在教学和研究上,我一直以元、明、清戏曲剧本文学艺术的鉴赏为探究目标。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里,一直没能搜寻到对戏曲文本作整体性、系统性、个别性(剧作家的专集、单一剧本)鉴赏的著作。这种方向的研究,不但在戏曲上甚为欠缺,即使在具有诗歌性质的“散曲”作品方面,所能见到的,也多是以批注、校订成果为主。
终于,从大陆购买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徐培均、范民声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一巨册,连附录共有九百一十页,编委和撰稿人共动用了二十四人,所收范围从宋、元戏文,元杂剧,明、清传奇、杂剧到花部,“精选了三百一十八个著名的剧本,进行概括性和分析性的研究”[1],这的确是有助于我所向往的研究方向的一部书。但辞典里对每一个剧本,分别按“剧情、源流、赏析”三部分来介述,和我想要做的“专家”戏曲,逐剧、逐出,从“编剧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取材、篇章布局、人物塑造、文辞技巧(修辞手法运用)、对当时及后世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鉴赏的愿望,还有所差异。上述项目,我在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担任中国戏曲专题的两门课——“戏曲研讨”和“专家曲”的教学工作时,做过实际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先经过文本的阅读,录像带或DVD的观赏,再来共同研讨,交流研究心得,这样对于剧本,大概都能有深入的探究。
印证曹禺先生在《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书前的题词里的话:“读剧本要有人指路,因为戏海浩瀚,容易迷失。”觉得有机会把个人教学、研究的心得结集起来,提供给戏曲同好者们一些观念参考,也算是为戏曲文学研究尽一点儿绵薄之力。
允诺撰写“中国戏曲的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从开始构思,就惊觉这个题目范围实在太大,想要涵盖周全,做得能让人满意,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中国戏曲,随着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有源头肇始于何时的问题,有文献资料征集不到的问题,也有地域、剧种形式、方言用词、曲调形式等数不清的问题。终于在埋首努力八九个月后,把以往的教研经验,以野人献曝的心情,写成了八章三十多万字。
限囿于个人的学养,疏漏难免,尚祈方家多赐教。
黄丽贞
2009年6月
于台北桃林楼
[1]俞振飞.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