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月飘风:策士张仪(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
- 吴礼权
- 3333字
- 2023-08-14 20:33:17
2.姜公施教
周显王六年(前363)二月十五,张老爷在范管家的陪同下,终于将安邑城内的姜老先生请到了张城的张府。
“快,快,快!快告诉太太,就说安邑城里的姜老先生请到了。”
张老爷一下车,就大声地知会嬷嬷、婢女们。他这是说给姜老先生听的,让他知道张家重视他这位先生。
不一会儿,张太太就领着张家的宝贝小张仪出来了。
张太太见姜老先生峨冠博带,一脸的正经,不言不笑。于是,连忙裣衽一拜,道:
“先生旅途辛劳了!”
接着,将孩子推到姜老先生面前,道:
“宝宝,快与先生见礼!”
姜老先生一见,连忙正眼来看他的这个学生。只见这孩子扎了两个朝天髻,眼睛小小,却很有神的样子,一张小嘴的嘴皮好像特别薄。人言:小眼聚神,嘴薄善言,姜老先生不禁心里嘀咕道:看来这个孩子将来不简单,要教好这个孩子也不那么容易。
孩子本来就怕生,一见姜老先生那种奇怪的眼光,连忙缩到母亲背后,躲了起来。
张老爷见此,觉得这样相见,好像对先生不够尊重。于是,就对张太太说道:
“你带孩子下去吧,择日正式行礼,拜见姜先生。先生一路辛劳了,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说着吩咐范管家道:
“你先去叫人准备热水,让先生沐浴更衣,然后再设薄酒给先生接风洗尘。”
范管家领命,唯唯而退。
隔日,良辰吉日。张老爷将儿子张仪和族中与张仪年龄相仿的四个孩子都聚集起来,大人与孩子都穿戴整齐,一起来到张家明堂正厅。
张老爷先将姜老先生请到堂上,并请他居中面南坐定,然后令五个孩子一齐跪下行拜师之礼。
礼毕,张老爷陪姜老先生来到张家院中东首一间房中,约有十二张席子大小。这房子不仅宽敞,而且整洁明亮。
姜老先生抬眼四周看了看,见这房子的选择与收拾都是颇费过一番心思的,心知张家确实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情不自禁间,默默地点了点头。
张老爷见姜先生满意,寒暄了几句,便拱手退出,让他开始授课。
姜老先生并不忙,先慢慢坐于席上,然后拿教鞭在坐案前敲了敲,这叫“静坐”。
果然,先前还是交头接耳的五个孩子,立即个个将小手搁在席前书案,正襟危坐,眼光直视先生。
姜老先生扫视了五个孩子一眼,然后又手扶席前书案,慢慢地站立起来,从旁边的一个囊橐里拿出一块大大的白布,上面写着一个“人”字。
“这个字像什么呀?”
五个孩子左看右看,没有一个说得出。
姜老先生似乎也不着急,良久才启发式地说道:
“好好看看字形,到底像什么?”
过了一会儿,小张仪跪直了身子,怯生生地回答道:
“好像一个人在跑步。”
“对了,这个字就是‘人’字。”
说着,他走过来,摸了一下小张仪的头,算是鼓励。
然后,姜老先生又慢慢地踱回到自己的案前,先并足站直,道:
“看好!”
孩子们于是都把眼光聚到先生身上。
姜老先生慢慢叉开双腿,然后收拢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
“看,这像不像‘人’字啊?”
五个孩子朗声高喊:
“像!”
“好,下面你们都站起来,照先生的样子做一次。”
于是,孩子们来劲了,纷纷学样。
学了一会儿,姜老先生又道:
“都坐下,每人都在案上学写几遍。”
那时没有纸与笔,要真的写字,那得拿刀在竹简上刻划,这个,六七岁的孩子还不行,一不小心会划破手的。
所以,姜老先生让大家学写,孩子们都明白什么意思,便不约而同地将小手指伸到舌头上,沾了口水,在席前案上学着比划起来。不一会儿,每个孩子的书案上都弄得口水纵横。
过了一会儿,姜老先生又从囊橐中拿出另一块白布,上面写了一个“大”字。
“这个字像什么啊?”
姜老先生指着白布上的字,问五个孩子道。
五个孩子左看右看,好半天没人猜得出。
“再想想,刚才不是学过‘人’字了吗?”
小张仪立即明白过来,忙跪直了身子,答道:
“是一个人拿着一根棍子。”
“不是拿着棍子,再想想。”
小张仪低头想了想,再次回答道:
“是一边一只手。”
“这下对了。大家看着。”
说着,姜老先生叉开双腿,伸直了两只手臂,道:
“看,像不像?”
“像!”五个稚嫩的童音顿时响彻了整间屋子,传到了张家的院子里。
“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字呢?”
好久,五个孩子都说不出。
“你们看。”
姜老先生说着,又收拢双腿,双手紧贴两腿,成“丨”字状,道:
“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小啊?”
“是!”孩子们齐声答道。
“那么张开双腿,伸开双臂,是不是人变大了呢?”
“是。”
“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字啊?”
“大人。”五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不对,‘大人’是两个字。再想想。”
又是小张仪,眨了眨眼睛,答道:
“是‘大’。”
“对了!”
姜老先生又走过去,在小张仪头上摸了摸,算是奖励。
接着,姜老先生又依旧让五个孩子起立模仿自己刚才所做的动作,然后在各自的书案上用手指沾口水比划一番。
看看差不多了,姜老先生又从囊橐中拿出第三块白布,上面写着一个“小”字。
“看看,这个像什么?”
五个孩子看了半天,没看出像什么。
“好好想想。”
“像鸡爪。”一个比张仪大一岁的孩子回答道。
大家哄堂大笑。
姜老先生却没有笑,仍是一脸正经的样子。他没有批评那个回答的孩子,因为这“小”字确实像鸡爪之形。
待孩子们笑声平息后,姜老先生又并足立定,然后两只手臂略略向身体两侧抬起,启发道:
“大家看,像不像布上的字啊?”
“像!”五个孩子同声答道,声音比先前更加响亮。
“那么,是什么字呢?”
沉默了好久,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回答得出。
姜老先生还是不急不慌,静静地看着五个孩子。过了好久,他又把眼睛扫向了小张仪。
小张仪见先生这样看自己,知道先生是对他寄予希望。于是,更加局促,不断地搔首,不停地转动着他那小而有神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张了张小嘴,好像要说,又好像不敢说的样子。
姜老先生见此,忙鼓励道:
“张仪,说吧。”
“是‘小’字吧。”
“又说对了,一个人把伸直的双臂往下垂下,不就变小了吗?”
接着,五个孩子又是一阵肢体模仿与口水比划。
过了一会儿,姜老先生拍了下教鞭,五个孩子停止了比划与说话。
“再看,这个字像什么?”
只见姜老先生已经张挂起了第四块白布,上面写了一个“天”字。
姜老先生话音刚落,那个比张仪大一岁的孩子马上开口了:
“大头。”
那孩子冒失的回答,又引得其他四个孩子的一阵哄笑。
姜老先生不仅没笑这个屡屡说错的孩子,而且还走过去,在他头上摸了一下,以示鼓励。因为在姜老先生看来,这个孩子虽然不及小张仪聪明,但是,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精神可嘉,是孺子可教之类。再说,此次他说“天”字是“大头”,认为“大”字上的第一横是“头”,这已经与“天”的造字本义不远了。
接着,姜老先生指着“天”字上的第一横,顺势启发道:
“有点像了,再想想。人的头顶上是什么呀?”
“是房梁。”那个比张仪大一岁的孩子又开口了。
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姜老先生摇摇头,没言语。
“人的头顶上是天。”张仪道。
“对了,人的头顶上就是天。那么这个字是什么字呢?”
“是‘天’字。”
这下,大家都明白了,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姜老先生点点头,表示满意。
接着,姜老先生又从囊橐里拿出第五块白布,上面写着一个“休”字。
“看看,这个字像什么?”
孩子们又开始猜了,猜了半天,没有一个人猜得出。
姜老先生于是指着“休”字的“人”字旁,启发道:
“看看这边像个什么?”
几个孩子看了半天,看不出来。因为在合体字中的“人”,不像单体的“人”那样易于辨认,而是略有变形。
看孩子们回答不出,姜老先生乃启发道:
“像不像一个人侧身歪着头啊?”
“像。”孩子们听先生这么一说,觉得越看越像,于是齐声答道。
“那么,这边又像什么呢?”
姜老先生又指着右边那个中间一竖,上半截是弯曲向上,下半截弯曲朝下的“木”字旁启发式地问道。
“是棵树。”看了半天,没有人能答出,最后又是小张仪朗声回答道。
“不错,回答得好,是棵树,树就是‘木’。”
“先生,俺知道了,这个字叫‘人木’。”又是那个比张仪大一岁的孩子回答。
姜老先生笑了笑,道:
“要说一个字。一个人歪着脑袋靠着一棵树干什么啊?”
“睡。”还是那个比张仪大一岁的孩子抢着回答道。
“意思差不多了。但是,人睡觉不是靠树睡啊。这个字不念‘睡’。想想看,与‘睡’的意思相近的,还有什么字?”
“先生,是‘休’。”张仪眨巴着小眼睛道。
“对了,是‘休’。好了,现在大家可到院子里依木而‘休’了!”
这时,一直躲在屋外偷偷观看姜老先生教学的张老爷,知道老先生的课告一段落了,于是情不自禁地暗暗点了点头,赶紧隐身而退。
五个孩子则像出笼的鸟儿一般,从屋子里跑出来,在院子里奔跑,有的还靠着院中的大树,体会刚才先生所说的“人依木为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