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专业成长叙事:我们的教育故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书系)
- 李静主编
- 9368字
- 2023-07-14 19:45:59
二、坚持正面教育
宽容与爱的教育力量
郑素芬(中文系2006级)
这些故事珍藏于我的记忆中很久很久,很牢很牢。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小学六年级。那时我被安排坐在第二组最后一张课桌,不是因为高大,而是因为我是组长且不近视(那时小学生近视一般不戴眼镜的,往往被安排在前排位置)。我在不满意老师安排的同时又心存“诡计”:坐最后一排,可以偷懒一下,上课做做其他事。于是,我上课便不再像以前那么用心,而是不时看看明信片,玩玩小珠子,满以为前面“一座座大山”可以挡住老师犀利的目光。(现在想想挺傻的,站在讲台上,被观察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坐最后一排的学生。)
同桌是个美丽的女孩,常有许多新奇漂亮的玩意儿和穿戴。某天,她把五六只白银手环并排戴在手上,特别好看,我不觉一边赞美一边摆弄,同桌也很配合地把手放在课桌上,还摘下一两只让我玩。正当我玩得入迷时,同桌摇摇我,说老师正在盯着我,我马上想到的是:惨了,少不了一番责骂了。但当我惭愧地抬头望望老师时,却发现他嘟着嘴望着我,像一个不满意长辈行为的淘气孩子常有的示意反抗的撇嘴一样。我马上端坐,同桌也收起手环,都认真听起课来。从那以后,我每一节课,尤其是这位老师的课都不敢分心。
我很感谢老师的宽容,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老师那样停下课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呵斥我,而是用一种孩子般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那年我像往年一样顺利地被评为“三好学生”。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高中。
当时,进入高中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难事——难在家庭经济上。虽然经过层层波折我最终还是进入高中学习,但接下来面临的便是种种费用的重压。我当时最头痛的就是补习费这笔超预算的支出,姐弟几个要花上好几百元,而且上了补习班,周末便没有时间做手工来补贴家用,于是我决定不上补习班。后来班主任杨老师发现了,便找我谈心,他表扬我学习成绩好,待人接物有礼貌,希望我不要轻易放弃学习的机会,鼓励我努力在生活的夹缝里学会“突围”与“重生”。当他了解到我家里经济困难时,坚定地劝导我一定要上补习班,费用的事他会帮忙想办法。而令我及家人更加感动的是,当他了解到我的妹妹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时,他还与我妹妹的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都顺利参加了补习班。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他常说,他理解穷人家孩子的苦,而我更明白,这种理解是基于一种对学生无限的怜悯与爱护,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三年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我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师范学院。对于一个失败过的穷学生来说,我没有太多的奢望,正如杨老师说的“从你家境及成绩考虑,你适合读师范院校”。我知道我选择师范专业不仅是从家境考虑,更多的是因为那一份份感动与感激,那点点滴滴难忘的师恩。我想成为像我所尊敬的老师那样的老师,像他们那样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播撒爱与温暖。
如今,我已是一名大二学生了,再过一两年便要踏上三尺讲台。学生时代的这些故事我会铭记在心,让宽容与爱的教育贯穿我以后的教学生涯。
【点评】
宽容与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它们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成功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加速器。故事中学生意识到了错误,教师也就没有追根究底,这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给学生留下了反思的空间,学生也因此感受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教育只有内化于心,才能让学生在自我纠错中得到成长。班主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耐心与学生沟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并用实际行动来帮学生解决难题,减轻学生压力,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用宽容悦纳学生,用爱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不仅是用知识来培养人的能力,更是以爱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心灵。
(陈秋燕)
特殊学生,我发现你的眼睛特别明亮
柯志华(中文系2005级)
乡村小学一直是我童年美好记忆的一部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联系到了自己小学时的老师张老师,他听说我现在读的是师范学院,很欣慰,现在已为教导主任的他答应给我安排一节课,让我站上讲台,锻炼一下自己。
坐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我终于到了曾就读的小学。走进校园,朗朗的读书声,整洁的环境,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刚好碰到下课,校园里许多双纯真的眼睛都集中到了我身上。我微笑着走进老师的办公室,久别的张老师依旧是一脸的慈祥,只是乌黑发亮的头发隐隐可见些许银丝。张老师让另一位年轻的老师向我介绍了501班的一些情况。这位501班的班主任听说我要给他们班上作文课,特意介绍了几个平时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末了提醒我“坐在最后一排那个叫陈小彬的学生你甭管他,他有点‘特殊’”。看得出这位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是赞赏有加,而对这个所谓的“特殊学生”则流露出一脸厌恶的表情。
是什么“特殊学生”让老师这么反感呢?调皮捣蛋?成绩特差?……带着疑问,我走进了501班。在孩子们新奇的眼神中我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讲课,当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理想”这个话题进行。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的,他们的理想也是远大且丰富多彩的。有的想当科学家、画家、作家,也有想当医生、教师、演员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理想。这时我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孩子很安静,在同学发言过程中偶尔会露出憨笑的表情。令我纳闷的是,他的桌子明显比其他最后一排的桌子要靠后,有脱离全班同学的感觉。从一开始上课,我就感觉到他很认真地在听课,瞪着一双特别明亮却又稍显呆滞的眼睛。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花名册,陈小彬!这不正是他们班主任老师说的那个“特殊学生”吗?
“小彬同学,你能说说你的理想吗?”我微笑着向他点了点头。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随即有同学说:“老师,他是傻子!”“傻子不会有理想的!”
顿时课堂上乱哄哄的,我明白了所谓“特殊学生”的含义。小彬无奈地低下头,脸红红的。
我随即说:“同学有小缺陷我们不应该笑他,而是要去关心他。这一节课小彬同学听得很认真,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来听一下他的想法呢?”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我走到陈小彬身边,说:“小彬给我们说说好吗?”
看得出他很害羞,激动得涨红了脸。也许这是他的第一次发言,对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学生来说,在众人面前站起来说话有多难呀!他抿着嘴巴,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却不敢站起来。我心里一阵酸楚,长得这么可爱的孩子却从小在别人取笑和排斥的环境中成长,智力不大正常已经让他备受打击了,同学的取笑更是加重了他的自卑。
第一次讲课就遇到这种情况,我顿时不知所措,突然想起大学课堂上老师曾说:“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有效方法。”于是,我摸了一下他的头,让大家用掌声欢迎他说一说。热烈的掌声中,他鼓起勇气站起来,眼睛闪亮闪亮的,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要做——医——师(生),别人——说——说我——(有)病,我想——医(好)——自己……”断断续续的童稚语言却让我的心感到震撼,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很好,希望小彬同学的理想能实现!加油!”其实我心里更想说的是希望他的病能治好。
40分钟的课转眼就结束了,而那个特殊的孩子——陈小彬,那双闪亮的眼睛一直深深地浮现在我脑海里。课后,张老师告诉我,陈小彬本来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七岁那年发高烧打错针而且耽误了救治的时间,从而导致他智力下降。张老师曾感叹说:“挺乖的一个孩子,可惜了,听说他父母要送他去广州医治。”
后来我把家里那几本陪伴我度过童年美好时光的插图童话书交给张老师,让他亲手拿给小彬,并答应他有机会还会去501班上课,因为那里有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我从那里看到了充满美好的希望。
后记:大一的这次义教让我深有感触,文中主人公陈小彬是化名。由于大二功课多一直没机会再去那所小学,希望那个有着闪亮眼睛的小男孩能够健康成长,并能实现他的理想。
【点评】
特殊儿童由于存在身体缺陷、智力缺陷等方面的身心状况而急需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爱护。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对待这些特殊儿童的态度、方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班同学。可以说,其他同学对待班里特殊儿童的方式、方法是教师的方式、方法的延伸。教师的不良行为会影响班里其他学生对待特殊学生的方式。目前,全纳式教育正积极将残疾儿童、特殊学生的教育纳入到全民教育的体系中。作为教师或班主任,应该积极创设一种鼓励、关爱、帮扶特殊儿童的教育氛围,而不是将他们边缘化。
(李静)
洗涤灵魂的教育:记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谢永良(中文系2006级)
此故事虽然来源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但我觉得十分具有教育价值,因此将它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克莱蒙·马修,一个失魂落魄的音乐家。他来到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当代课老师,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当他提着手提袋,踏着稳健的脚步来到“池塘畔底”辅育院的大门时,看到一个小孩扶着大门的栏杆,望着远方的路。他感到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小男孩双眼迷茫地回答:“我在等星期六,因为爸爸会来接我。”
“可今天并不是星期六。”马修和蔼地跟他说。
这时,麦神父跑了过来,领着马修进去见哈校长,并简单介绍了关于学校的一些情况。路上,他看到了另外一个小男孩正在被体罚刷地板,这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他见到了哈校长,一个行为举止无不体现威严的人。
他还来不及放下东西,就有突发事件了。麦神父在开门的时候被孩子们设下的恶作剧砸伤了眼睛。哈校长立刻要马修拉铃集合学生。由于没有人主动出来承认错误,于是校长下令对全体学生一个一个实施体罚,直到有人出来认错为止,并让不认识那群孩子的马修先点出一个学生来接受体罚。
马修来到了教室上他的第一节课。孩子们很喧闹地在玩耍。他不小心绊了一跤,公文包被甩到了学生那里,学生们拿着公文包戏弄他,校长跑过来询问有什么状况。马修没有把实情告诉他,掩护了学生葛贺克。他把葛贺克叫出去谈话,并叫另一个出了名的坏学生莫翰奇维持课堂秩序。他知道就是葛贺克恶作剧砸伤了麦神父,但没有报告校长,而是跟葛贺克达成协议,让葛贺克去照料麦神父,直至麦神父康复。
马修回到教室,看到莫翰奇在黑板上画他的肖像,他没有责骂莫翰奇,相反,他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莫翰奇的肖像,而且将其丑化,引得同学哈哈大笑。他用行动告诉莫翰奇: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别人也用什么方式对待你。
晚上马修回到宿舍,想着所发生的事情,觉得学校的一切让他害怕,学生也让他害怕。他重新看了课堂上学生写下的人生理想,发现学生们都认真地填了自己的理想,他又仿佛看到了希望。
葛贺克在照料麦神父期间渐渐地发现麦神父是一个很和蔼的人,当麦神父伤口受感染被送到医院时,他感到很惭愧,害怕麦神父会死去。马修告诉他,麦神父不会死,而且很快就会回来。
孩子们还是出奇地顽皮,这让马修一筹莫展。他在晚上巡视孩子们睡觉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用唱歌的形式骂他。他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哪里唱错了,哪里音调不对,还一句一句地教他唱。
这件事重新激起了马修对音乐的渴望,还有什么能比用音乐来引导学生进入正轨来得更有效呢?他是这样想的。马修极力说服校长让他成立合唱团,最后得到了允许。
他把班里的学生进行编排分组。音色不好的葛贺克成了乐谱架,不会唱歌的小不点贝比诺成了合唱团团长助理。这样,他们都因为能够参与合唱团而感到兴奋。尤其是贝比诺(这个一到星期六就在校门口等着已战死沙场的父亲来接他的孤儿),更是感到了温暖。
学生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正渐渐地发生变化。而班里的莫翰奇因为得罪了校长而被处罚,没能参与合唱团,天生有着好嗓音的他也在同学们放学后偷偷地练习。
正当班级风气开始明显改善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个名叫孟丹的插班生,他性格孤僻,喜欢用暴力威胁人,我行我素,不把任何老师放在眼里。
孟丹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学生的生活。贝比诺因为没钱交给他而不能去宿舍睡觉。马修知道了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孟丹一顿。孟丹为此密谋报复,老师马修却给了他改过的机会。
马修无意中听到了莫翰奇的声音,他被这种天籁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想把他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家。马修开始慢慢走近他,尝试着去了解他。马修与他的母亲交谈,希望能让莫翰奇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莫翰奇看到单身的母亲与马修走得很近,心生猜忌。他自认为在合唱团中很重要,因此摆架子跟马修作对。马修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反击,他把莫翰奇的独唱部分取消掉,告诉他说:“没有你,合唱团照样能够进行下去。”
马修办合唱团的这种改革举措得到了伯爵夫人的赏识,伯爵说要来欣赏他们合唱团的表演。表演那天,全班同学都到场了,莫翰奇站在了旁边。他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很想参加,却碍于面子,不肯去跟马修说。当演唱到了独唱的部分时,马修突然停下,他指了指莫翰奇,看着他,然后挥起指挥棒……莫翰奇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莫翰奇笑了,马修也笑了。马修在莫翰奇的眼睛里看到了被宽恕的喜悦,以及观众对他的肯定和赞许。
孟丹却面临着另外一种境遇。他被怀疑偷了校长的钱,被校长抓起来殴打,但他死也不承认,可校长认定是他偷的,因此把他开除了,孟丹带着怨恨离去。之后,麦神父在洗厕所的时候发现了这些钱,才发现原来是葛贺克偷的。问及他偷钱的原因,他说是为了买热气球,为了实现当飞行员的梦想。马修没有把他偷钱的事上报给校长,再一次宽恕了他,同时积极为孟丹辩解。
暑假快到了,校长因为独占了马修的功劳得以高升。就在他去开会的那天,马修带着他的学生去附近的一个森林游玩。这时孟丹回来放火烧了学校,学生们碰巧因此躲过了一劫。
校长的高升梦泡汤了,他非常生气,开除了马修。马修原本以为孩子们会来告别,却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孤单地离开。正当失落之际,窗口飘下孩子们折的纸飞机,里面写满了祝福的话,孩子们的歌声也渐渐传来,他们用歌声来送别马修老师……
马修踏上公共汽车,贝比诺提着一个包裹在路旁等他,他要求马修带他一起走,马修说他没有这个权利。汽车开始移动了,不一会又停了下来。马修走了出来,带走了贝比诺,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这部电影向我们描述了一群问题儿童,其中有以葛贺克为代表的顽皮学生,他砸伤麦神父;还有以贝比诺为代表的,由于失去双亲,缺少爱而孤独的儿童;还有让单亲妈妈头痛,在音乐上极有天赋,但又自尊心十足,相当敏感的莫翰奇;还有孟丹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要教育好这些问题儿童,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
【点评】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一条悠长而宁静的梧桐树围成的小道通往的是一所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顽皮、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刻板的校长只懂得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和暴力来惩罚他们。原班主任束手无策,无奈被迫离职,被公认为一事无成的马修来了,就这样,放牛班的“春天”到了。这篇教育叙事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斗争,揭示了音乐教育在人性陶冶方面的巨大价值。马修正确地运用了音乐在人成长中正面的促进作用,使“春天”在放牛班每个孩子的心田瑰丽而至,他们的梦想也逐渐萌发。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大帮助的人,如果能够遇上,那便是一种幸福。
(陈文韩)
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棒
王湘洁(中文系2006级)
我的一个表弟,十三四岁就已经是一米七以上的个头,一句话说,他壮得像头牛,也野蛮得像头牛。
他喜欢跟我说他学校的事儿。有一次,他告诉我,在他的初一开学典礼上,大家都站着听校长讲话,他觉得无聊,看到站在自己前面的一个女生留着长头发,扎一条辫子,于是玩心大起,便用打火机去点她的发尾。女孩儿被吓得大哭,后来他被校长叫到办公室,罚抄了一百遍《学生手册》。
表弟就这样在学校坏出了名,不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遵守纪律,打架斗殴。
表弟的同桌是一个白白净净、很瘦弱的小男生,成绩很好。表弟说一定是班主任想让他学好一点,才调这么个小不点儿给他当同桌,可他偏不,老欺负那个小同桌。比如上课的时候,表弟要打瞌睡,就跟他同桌说,老师过来你就叫我起来,不然老师批评我,我就打你。同桌战战兢兢地答应。待老师走过来,那个“可怜虫”赶紧叫他起来,结果还是被打,表弟说,因为你吵醒我睡觉,所以,叫醒也要打你。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敢惹他。
表弟的班主任是一个小个子的女老师,三十多岁,很斯文,也很有耐心。她叫表弟去谈话,但表弟哪里听得进去,每次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有一次,表弟正在欺负他同桌,被她看见了。
“到我办公室来一下。”班主任说。
表弟无所畏惧地去了,心想反正就是批评几句。进了办公室,班主任示意他坐下,然后开口说:“我们班小丽(化名)家离学校很远又偏僻,现在临近期末考,学校补课,要晚些放学,你能帮老师每天下午放学送小丽回家吗?”表弟愣了,没想到班主任居然没批评他,反而给他一个任务,叫他帮忙。
“为什么要我送?”表弟问。老师笑了笑,说:“老师相信你能把小丽安全送回家啊。”于是,表弟点头答应。
小丽对表弟送她回家有些不情愿,谁不知道他是坏学生啊。但表弟还煞有介事,在公路上骑车时要小丽靠里走,自己在外面护送。用他的话说,一个小女生,送她回家都做不好,不被人笑话吗?让他想不到的是,小丽的爸妈都很感激他,时间久了,更是喜欢他,叫他进屋喝水,塞点心给他吃。表弟想起自己做过的坏事就不好意思,以前仗着自己个头大便欺负别人,其实个头大更是可以照顾别人的。“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棒!”
从此,他在班里不随便欺负人了,有时还主动帮忙搬桌子、抬椅子。小丽对他另眼相看了,班里的同学也对他渐渐地友好了,碰到事情也喜欢找他帮忙了。
第二学期,大家推选表弟当体育委员,他还拉同桌一起去打篮球,说他太娇弱了,像个女孩子!大家都笑了。
表弟说他的班主任真的是一位好老师,让他知道了自己原来也可以这样棒!他一直都很尊敬班主任。是呀,班主任不用讲大道理,只用一件小事就让表弟明白了多做善事就能赢得信赖的道理。
【点评】
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陈鹤琴老师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对每位老师来说,问题学生的转化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单纯地批评往往无济于事。这就要求班主任运用教育智慧,客观冷静地分析,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自己,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不断地长善救失。故事中的表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在同学的认同中找到了自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只有“恨铁不成钢”的苛刻和急功近利的矫正,常常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不妨手持爱的心灯,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多给学生一份信任,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多给学生一份鼓励,为他的每一次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多给犯了错误的学生一些宽容,有了宽容,学生才能在跌倒后重新站起。
(陈秋燕)
用学生认同的教育方式:记教育电影《她和她的学生》
李慧(中文系2006级)
人们普遍信奉“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从古至今,中国教育都极力推崇一个“严”字,但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实片——《她和她的学生》改变了我的看法。一看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部片子主要是讲一位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里面的几个片段很让我感动。
班里有个叫沈大力的学生,第一次主题班会活动就迟到,辛老师又气又怒,在一位老教师的“指导”下,叫他把家长请来学校。大力的父母早已离异,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大力的父亲是个工人,大老粗一个,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孩子做错事就只知道打骂。这次也不例外,沈父把大力领回家之后,二话不说就给一顿暴打。从此以后大力就开始恨辛老师了,时不时捣乱。渐渐地,辛老师发现班里的同学看她的眼神,带着恐惧与不满。她很不安,很纳闷,同时也很烦恼。她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那些学生都拒绝与她交谈。她发现,校长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很和睦。于是她就去向校长讨教。校长一脸慈祥,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我不仅把他们当学生,还把他们当朋友。”
期中考,大力因为作弊被老师捉到了,晚上不敢回家。后来,班里的同学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找辛老师。辛老师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就领着大力回家了。沈父听到儿子考试作弊,暴跳如雷,不顾辛老师还在场,就准备对大力家法伺候。辛老师见沈父暴打大力,百般劝说都不见效,就一把夺过沈父手中的棍子,激动地说:“你动不动就打他,而不是教育他,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不要他的话,就说一声,我要他,我会把他带回家,我会教育他……”这时,她已经泪流满面。沈大力冲过去抱着老师大哭,这个从小就缺少母爱的孩子,被老师的爱感动了。沈父也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显然,他也被感动了。
班里一个叫顾凯的学生为了证明“辛老师是关心他的”,就和同学密谋假装离家出走,就在那一晚,辛老师正在为第二天出国的丈夫收拾行李。当她知道她的学生离家出走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最后与丈夫在一起的那一点点时间,跑去寻找她的学生,足足找了一整夜。第二天,当她赶到机场想见丈夫离别前的最后一面时,飞机已经起飞了。顾凯知道事情的经过后,非常愧疚地去辛老师那里认错。他以为辛老师会很生气,会狠狠地惩罚他。但没想到的是,辛老师只是说:“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好,知错就要改。回去写一篇日记,总结一下自己的错误。这事到此为止,不要想太多了,回去好好学习。其实,你们没有必要这么做,我是全心全意爱你们的。”辛老师的宽容和爱深深地感动了她的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
不仅如此,辛老师还把学习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周末,她带学生们一起去动物园,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重阳节,她又带学生去爬香山。那时候,学校模拟考临近了,其他班的班主任都在敦促班里的学生不要贪玩,要好好准备考试,而辛老师却带着学生们去爬香山、放生,让她班里的学生在大自然面前确立各自的目标,之后又跟他们讲解有关大自然的各种知识。一次在讲《听潮》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文章里的那种澎湃的力量,她组织学生们去海边听潮。在海边,她和她的学生一起背诵《听潮》,感受海潮的汹涌,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辛老师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组织班委:让学生民主推选班长,再由班长组织班委,每一个月换一届班委。她还让学生轮流当助理班主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她让学生当助理班主任的做法,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班级里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增强了班集体的荣誉感。
在辛老师的带领下,她的班是全年级最团结的,总评成绩也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跃升为年级的顺数第一。中考,辛老师班的升学率达到了100%。
【点评】
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是严格,但这种严格要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优秀教师总能做到严而有度,春风化雨。做一名好老师,最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如果一个老师能真心地去爱他的学生,能真正地对学生好,那么,他也最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学生自然也会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绩也会渐渐提高。该篇教育叙事的作者针对人们普遍认同的“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材”的观念,通过几个典型片段揭示教育工作者的方式、方法需要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作为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只有家校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爱!”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爱恰恰就是这种神圣的爱。教育没有爱就若无水之池,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汗水辛勤耕耘,才能不断浇开一朵朵美丽的心灵之花。
(陈文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