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方红军”的诞生

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中初露锋芒,让中国社会各阶层刮目相看。相形之下,以孙中山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此时却呈现令人失望的衰败境况。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胜利成果,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不得不走上继续革命的道路。但无论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还是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都没能提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纲领,更不敢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只是在所谓的“开明军阀”和日、美等“主持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盘桓,最终一无所获。

处于山穷水尽之境的孙中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背后强大的民众让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势单力薄,革命不能再走老路!

孙中山的觉醒直接促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也使共产国际以及苏维埃俄国的援助成为可能。

向联俄联共的转变并不是孙中山朝夕间的无奈妥协,而是有“感情”基础的。

投身革命之初,孙中山就对共产主义抱有好感,曾同俄国革命者有联系。(10)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周年庆典前夕,孙中山曾致电列宁和苏俄政府以示祝贺,并说:“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1)

从1920年3月始,苏俄多次派波波夫、维经斯基、马林等人来会见孙中山,商谈援助中国革命的事宜。经过和苏俄特使越飞为期六天的会谈,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宣言》出台,宣告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与组建军队的计划。联俄政策的确立,给中国革命带来融融春意。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和国民党等革命团体实行合作,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反对共同敌人的政策。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这次大会之后,李大钊、陈独秀作为中共最主要的领导人,以共产党员个人身份先后加入了国民党。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当时,参加会议的代表总共208人,共产党员约占10%。陈独秀、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等作为孙中山的指定代表参会,而林伯渠、李维汉(当时名罗迈)、夏曦、毛泽东、王尽美等则拥有各省推选代表的身份。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候补执行委员会中,共产党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为顺利完成国民党的改组,孙中山吸纳共产党员参加领导机构。在中央,谭平山担任了组织部部长一职,林祖涵任农民部部长,毛泽东任宣传部代理部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共产党员都进入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改组之后的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为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国共两党合作不仅给国民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新的广阔前途。毛泽东曾对此作过评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12)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国共合作极大地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中共从此进入中国政治领导层,参与对全国革命的领导,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有决定性影响力的政党。

国共合作结出的第一个硕果是黄埔军校的诞生。

孙中山从事革命几十年,苦于两手空空,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兵一卒,每次发动武装斗争,不是依靠旧军阀的散兵游勇,就是依靠旧式帮会的乌合之众,因此屡战屡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启发: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一支革命的军队。1922年前后,孙中山与俄国密使会谈时,就开始商谈建立革命武装的问题。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发表后,孙中山通过越飞带信给莫斯科,信中表示:“为了改造国民党,建立革命军队和为了进行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希望得到声援、支持和帮助。”(13)就在这一年的9月,第一批苏联军事顾问来到广州,并于10月正式商定在广州开设军校,培养革命军官。

就在苏联军事顾问到达中国前夕,一个名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考察团在1923年8月前往苏联进行军事和党务考察。这个团的团长,就是日后曾左右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蒋介石。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1908年进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在此期间结识孙中山,从此追随孙中山,成为辛亥革命元勋。在孙中山以后的革命活动中,蒋介石一直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1922年10月,蒋介石被委任为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又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1924年6月,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从此,蒋介石平步青云,其个人声威在国民党内扶摇直上。

蒋介石一行于9月抵达莫斯科,在苏联整整考察了三个月之久。其间,他们主要考察了苏联红军的军事训练情况,参观了步兵第二学校、军用化学学校、高级射击学校、海军大学等军事院校等,并再次向苏联方面提出,仿照苏联红军编练中国军队。

1924年1月24日,就在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孙中山正式下令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委员长,中国共产党委派张崧年(申府)参加筹备工作。校名定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校址就选在广州东面珠江口的黄埔岛上。

2月6日,孙中山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

鲍罗廷,全名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903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属布尔什维克),长期在美、英等地的俄国流亡者中活动。1923年5月,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此后,鲍罗廷参与了改组国民党、组织国民党“一大”、筹建黄埔军校等重要工作。孙中山逝世后,鲍罗廷任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参与国民革命军北伐。为维持国共合作,鲍罗廷多次向蒋介石妥协让步,但最终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前被解职后返回苏联。

加伦原名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加伦是他在中国使用的化名。曾在俄国十月革命时任萨马拉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历任远东共和国红军总司令、陆军部部长、军事委员会主席。1924年10月,他被苏联政府派往中国广州,任广东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在创办黄埔军校、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以及北伐战争中有过重要贡献。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回国。

1924年5月上旬,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委派廖仲恺为驻校国民党代表。廖仲恺出身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孙中山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在全力辅助孙中山的同时,廖仲恺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极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6月16日,500多名国共代表集聚黄埔,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亲临致辞,指明军校宗旨: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还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军校大门两侧——“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中国现代史上声名赫赫的黄埔军校就这样诞生了。

黄埔军校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部和总教官室,军校第一期学员共500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越南、朝鲜、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革命青年。黄埔军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方针。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苏兆征、何香凝、鲁迅等人曾应邀到该校作过专题讲座。军校的政治工作以共产党人为主体,他们被视为学校中的“革命灵魂”。

黄埔军校一俟成立,就在国民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

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挑唆和怂恿下叛乱。军校师生英勇出击,仅在一天内就彻底打垮了叛军。次年初,盘踞于东江的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抱病北上、广州国民政府群龙无首之机,悍然发兵进犯广州。广州国民政府组织以黄埔学生军教导团两个团为主力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6月,驻广州的桂军首领杨希闵、刘震寰获悉革命军远征东江,趁机在广州举兵叛乱,让广州国民政府一度陷于万分危急之中。黄埔学生军奉命回师广州,很快击溃叛军。这时,被打败的陈炯明卷土重来,国民政府下令于10月再度东征。此时,黄埔学生军已扩编为国民革命第一军,他们攻克号称“天险”的惠州城,接着,兵分三路直捣东江,于11月初平定了广东最凶顽的军阀陈炯明。

在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呵护下,黄埔军校焕发出朝气蓬勃的革命气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红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