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揭开青少年抑郁的真实面纱

上篇 青少年抑郁心理健康科普

◆昔日阳光灿烂的小辰怎么不见了?

在蒋先生的记忆里,儿子小辰一直乖巧懂事、乐观开朗。蒋先生给了儿子最大的自由,有时小辰甚至不喊他爸爸,直接称呼他为“辉哥”;有时儿子放学后回到家,还会坐在沙发上,把脚一伸,跟他撒个娇:“辉哥,把鞋给我脱了。”

2021年9月初,小辰升入初一后,蒋先生发现儿子变了。他注意到:儿子开始不爱说话,总是闷闷不乐,有时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小辰上的是重点班,作业每天做到晚上10点,第二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蒋先生一度认为是儿子学习压力大才导致状态不好,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开学两周后,儿子曾跟他商量能不能转到普通班,蒋先生没有同意。随后,小辰的状态越来越差,整天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说话,不写作业,提不起精神。

经朋友介绍,蒋先生带着儿子来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经过短暂的交流,心理医生得出结论:小辰抑郁了,情况还比较严重。

蒋先生十分震惊,一时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但很快他就恢复了理智,听从心理医生的安排,对孩子进行了引导和心理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小辰的状况有了好转。

看到儿子又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蒋先生为了庆祝,带儿子去吃炸鸡。父子二人面对面坐着,商量了下周一回学校的事。

小辰突然问爸爸:“如果我初中退学,以后还有出路吗?”

“现在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你连初中毕业证都拿不到,能有什么出路!”蒋先生脱口而出。为了赶上课程,不耽误学习,他建议儿子立刻回学校,儿子答应了。

可是,回到家里之后,儿子又将自己关进了房间。这次似乎比上次还严重,不是不起床,就是懒得穿衣服,甚至连饭也不想吃了。

蒋先生一直关注着儿子的状态。这天凌晨3点,他发现儿子房间的灯还开着,于是悄悄走过去,推开门,发现儿子居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旁边放着一个日记本。虽然他知道不能偷看儿子的日记,但出于关心,他依然慢慢地拿起来,借着台灯,一页页翻看下去:

2020年10月23日 太痛苦了,我坚持不下去了。

2020年10月31日 能不能稍微安慰我一下,我真的太难受了。

2020年11月6日凌晨1点 我真的读不下去了。一想到假休完就要上学,我就受不了,我好难受。

…………

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多半家长都会感到异常焦虑,更何况是内心抑郁的孩子。孩子内心抑郁,做事提不起精神,眼神无法聚焦,父母的心都会揪起来,生怕孩子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体验,青少年抑郁主要以抑郁情绪为核心,伴有相应的思维改变。心理抑郁的孩子,常常会有以下表现: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情绪低落,思维活动、行为和动作迟缓,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常因疲劳而失眠、头晕胸闷,不愿与父母或其他人交流,严重者还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青少年抑郁是由于主体的需要未能满足,又觉得无力改变现状、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对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很快就会消失,但也有少数青少年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而确诊抑郁症。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努力得不到回报……

只有阳光快乐的孩子才是自主的,才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才能快速调整自己面临一切的心态,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做到宠辱不惊,不将胜败得失放在心上,心智成熟、性格洒脱、为人睿智……

开朗乐观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身体较为健康,也较易获得成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这一品质呢?

1.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孩子每天在家中待得时间最多,家庭氛围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绪的榜样,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比如孩子放学回到家,一进门,你就可以笑着对他说:“放学了!你猜,妈妈今天给你做的什么好吃的?”当孩子开始猜测的时候,心情就会好起来。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际的孩子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因此,如果你家的孩子性格内向,就要鼓励他们多交一些朋友,尤其是开朗乐观的朋友,让他们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比如:鼓励孩子跟同学一起上下学,让孩子带同学来家里玩,引导孩子为同学提供帮助,等等。

3.让孩子爱好广泛

研究发现,全身心投入到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中,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快乐。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例如运动、唱歌、表演、集邮、绘画等,他们投入其中会感到很快乐。当然,这里的兴趣爱好不一定是指某种技能或某种竞技,还可以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感受到全身心投入的快乐。

4.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事时,父母最好在一旁引导孩子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如果孩子一时无法摆脱困境,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比如运动、游戏、聊天等。当然,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应付困境的能力,如参加体育运动、公益活动等。

5.让孩子和负面评论说“再见”

每个人都会经受他人的评价,其中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如果孩子对负面评价耿耿于怀,长时间无法释怀,就会压抑自己、封闭自己。因此,想让孩子远离抑郁,就要让他们远离负面评论。比如:有些父母平时喜欢对各种人与事进行评论,其中不乏负面的东西,一旦孩子听到了,久而久之,就会渐渐丧失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从而失去安全感,所以当着孩子的面,最好少说负面的东西。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快乐的,想让孩子开心快乐起来,就应该让他们觉得世界是美好的,让他们远离负面评价。

◆父母看的是表面症状,看不到的是背后的抑郁

一天,我在咨询室接待了一个高中生。我对这个孩子的第一印象是:彬彬有礼,乖巧懂事。跟他聊了几句,我好奇地问他:“你知道你妈妈为何要带你来我们这里吗?”他笑了笑,没说话。

他妈妈看到儿子这副样子,并没有强求他说话,好像原本就知道孩子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她跟我讲述了孩子的现状……

这个男孩正在上高二,从小就不爱说话,即使在家里,多半也是父母先跟他说话,他很少会主动跟他们聊天。升入初二后,妈妈发现男孩似乎更不爱说话了。

早上闹铃一响就起床,然后洗漱、吃饭,家人坐在一张桌上吃饭,但男孩一句话都不说。

中午放学回到家,儿子依然一言不发,吃完饭就玩手机或看电视,也不睡午觉。

下午去上学,儿子根本就不跟她打招呼,悄悄地走,只有听到“咚”的关门声,妈妈才知道儿子走了。

儿子放学回来,打开门后,直接走进自己的卧室,除非吃饭或喝水,根本就不会开门出来;晚上睡觉很晚,有时父母半夜起来发现儿子的房间还亮着灯……

父母看到的往往只是孩子的表象,很少有人会探究其背后的问题,即可能存在的抑郁问题。孩子发展成抑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孩子在学校遭受到老师的羞辱,感到非常难堪、受伤,时间长了,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就会发展成抑郁。有些孩子天生属于敏感体质,处于同样的环境下,往往比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

很多家长都会误解孩子的抑郁情绪,认为抑郁就是长期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其实,抑郁的孩子可能情绪起伏很大,也可能低落消沉,还有时候易怒、易激动、易情绪爆炸。这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一样,抑郁的孩子一般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未成年人的抑郁识别起来确实有些困难,尤其是儿童,他们和成年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我们不仅要留意孩子的情绪是否大起大落,还要注意他们有没有一些异常行为。比如:有些孩子写作业或考试之前,会拔自己的头发,刚开始拔几根,慢慢变成一小撮;或者咬指甲、咬手皮,咬到手指难以愈合……出现这些情况时,至少说明孩子内心焦虑,而焦虑和抑郁常常伴随而生。

新时代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过早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他们不需要为衣食发愁,物质方面从不缺乏,这导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学习?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时,是否会求助完全取决于他和周围成年人的关系如何。

如果孩子足够信任父母,有些话题父母是可以直接和他们聊的。比如,可以问孩子:“如果考试没考好,你们同学会不会感到压力大?如果没考好,他们会怎么办?你会做什么事情来缓解压力?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有这种想法吗?”智慧的父母都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帮助孩子减压。

青少年年纪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会跟父母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比如有的孩子经常说头痛头昏,有的孩子经常说呼吸困难,有的孩子经常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他们的“病”似乎很严重,呈现慢性化的特点,而且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

此外,青少年抑郁更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症状经常“奇怪性消失”。比如:孩子一到学校门口或教室里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里,一切又会恢复正常。比起明显的症状,似乎内心的情绪才是“青少年抑郁”之下不可言说的痛苦。

鉴于青少年年龄、经济、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即使他们表现为抑郁,甚至向父母释放出抑郁的信号,也总是会被大人忽视或不理解。比如:孩子说“活着没意思”“真想死了算了”……常常被家长忽视,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或直接呵斥教训孩子:“小孩子懂什么,有什么想不开的!”或者直接当着孩子的面,将孩子的话当成玩笑。

在生长发育期间,孩子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孩子早期表现出的抑郁情绪或心理,家长若能及时发现,并找到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好好和孩子沟通,孩子就能找到宣泄负面情绪、焦躁心理的方法,从而将抑郁消灭在萌芽状态。

◆你的孩子到底是悲伤,还是抑郁?

一直以来,抑郁与悲伤都是两个容易被人混淆的概念。

很多抑郁的孩子,人们会觉得他们只是悲伤,而有些极度悲伤的孩子则会觉得自己患了抑郁症。如果将抑郁和悲伤这一最初的抑郁症状联系在一起,就很难区分这两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这种混淆可能会使我们忽视抑郁这类需要进行治疗的心理状态,而对悲伤这类正常的情绪则反应过度。

正确识别抑郁和悲伤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怎样才能分清抑郁与悲伤。

一、抑郁与悲伤的定义

要想区分抑郁与悲伤,可以先从两者的定义着手考虑。

1.悲伤

悲伤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的人类体验,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融合着失落、难过、怨恨甚至内疚。悲伤情绪通常发生在遭遇挫折、失败后,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比如居住环境的改变、亲友去世、父母离婚、毕业或失业等,都会导致悲伤情绪出现。

2.抑郁

抑郁包含悲伤的感觉,但抑郁的人还会出现更多症状。这些症状都可能影响孩子的精神、情感和身体健康。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需要接受临床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也向着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发展。

总之,悲伤只是一种情绪,抑郁却是一种精神性的心理疾病,情况严重者还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抑郁与悲伤的区别

抑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疾病,也是人的一种心情状态,当孩子遭遇心理压力、生活挫折、痛苦或生病、死亡等境遇时,就会产生忧郁的情绪。抑郁是一种生理上的忧郁障碍,只有正确区别悲伤与抑郁的不同,才能及早进行治疗,否则会对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悲伤与抑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引发的原因不同

对于一个正常孩子来说,他的悲伤情绪通常都是因为某些客观事情的发生,而引起忧郁情绪的原因多为缺乏客观心理状态或有不良因素,如果是无缘无故引起心情低落等情绪,就可能与抑郁有关。

2.持续的时间不同

一般人的情绪变化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通常是短期的。通过自我调节,就能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御功能,重新保持心理平衡。然而,抑郁症状往往会持续存在,如果不治疗,就难以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心理专家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一般不会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有可能是病理性抑郁。

3.影响的程度不同

悲伤的影响比较轻,而抑郁的影响却非常严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孩子一般都无法适应社会,影响他们社会功能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无法自控的行为。

4.出现的次数不同

悲伤的情绪只有在事情发生后才会出现,如果没有令人产生悲伤的事情,就不会有悲伤的情绪出现;而抑郁的情绪并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可以反复出现,且每次发作的基本症状大致相同。

5.发作的时间不同

悲伤的情绪随着事件的发生而产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抑郁情绪则有规律地出现,其特点是:早晨和夜间都很严重。有些孩子的情绪在每天早晨都感到糟糕和痛苦,更为严重的甚至会情绪失控;下午时,情绪会逐渐好转,到了晚上,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第二天早晨又会再次陷入抑郁之中。

三、抑郁与悲伤的诊断

作为一种情绪,悲伤没有临床诊断的标准;而作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抑郁却有着明确的临床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的诊断标准是: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以情绪低落为主,至少出现下列情绪中的4种,并持续2周及以上即为确诊:

(1)对某件事失去兴趣,没有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产生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太低、自责或感到内疚;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睡眠障碍,比如失眠、早醒或睡眠太多;

(7)食欲下降或体重明显减轻。

四、治疗及应对方法

如果孩子处于一种悲伤、难过的情绪中,并没有发展到抑郁的程度,就可以尝试下面6种方式,这些自我护理策略可以缓解他的悲伤、难过等情绪:

(1)让孩子承认自己的感受,且知道感到悲伤根本就没关系;

(2)让孩子优先考虑自己的身心健康;

(3)让孩子考虑一下情绪对自己日常活动的影响;

(4)让孩子均衡饮食;

(5)让孩子保持体育锻炼;

(6)让孩子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为何“抑郁”会被误解为“叛逆”,如何区分?

“厌学”和“抑郁”是有区别的。很多青少年抑郁的突出表现是不愿意上学甚至厌学,有些家长可能会单纯地将学习压力太大归结为“学校恐惧症”。其实,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厌学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往往是不正常的,但只要下课、走出校门或回家就会恢复正常;而抑郁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们的情绪都是不正常的。

这些孩子的智商很正常,也很聪明,知道同学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没有动力。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抑郁的孩子就是坐在角落里表情呆滞。其实,抑郁的典型表现是:对事物“缺乏快感”,这种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因而毫无动力。这就是抑郁的典型心理感受。

判断孩子是否抑郁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们的情绪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抑郁的青少年会被迫离开学校接受治疗。

抑郁和叛逆完全是两个概念。内心感到抑郁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感到悲观,他们喜欢自我否定,敏感多疑,可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叛逆的孩子一般都非常敏感,他们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了刺,只要父母所做的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即使父母没做错什么,孩子也会原地爆炸、大发脾气。

叛逆是青少年在特定阶段的主要表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指向外部的攻击,比如喜欢违抗家长或老师的命令,以个人意志为核心,忽视规则和束缚,对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坚信不疑,不喜欢听长辈的意见和建议等。而抑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指向内部的自我攻击,主要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当然,也会出现与叛逆相似的症状,但是核心特点还是内部攻击。

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然而,由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够,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抑郁感到羞耻和恐惧,会潜意识地否认症状,将其误解为叛逆,导致很多时候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被理解为叛逆。

这里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判断方法,就是看看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是不是超过2—3周。如果孩子长时间被这种低落心境和无价值感的情绪所困扰,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就医或做心理咨询。

◆青少年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别

前两年网络上流行过一句话,“我抑郁了”。好像在很多人眼中,不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说这句话。那么,抑郁到底是心理问题还是一种心理疾病呢?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是轻度抑郁吗?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别是什么?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然后怀疑自己抑郁了,那这种情况是轻度抑郁吗?不一定。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轻度抑郁的具体表现:轻度抑郁患者以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如果经常出现悲观厌世、思维迟缓、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失眠严重等问题,就存在抑郁的可能。所以,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哭不一定是轻度抑郁,大概率是有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是一种负面情绪,特点也有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在于:情绪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而抑郁症多伴有器质性病变,属于精神科的疾病。

此外,有些人天生情绪敏感脆弱,也可能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哭。他们并不是有情绪上的问题,也没有心理问题,这只是他们处事的一种方式。就像有的人天生勇敢坚强一样,这些人天生敏感脆弱。

需要明确的是,在心理学上并没有真抑郁和假抑郁的区分。生活中我们所提及的真抑郁和假抑郁,多数情况下前者代表的是抑郁症,后者则代表抑郁情绪。二者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看时间

情绪的时间往往比较短。例如:今天早上迟到了,本来孩子心情非常郁闷,如果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说,下午早放学,孩子的心情顿时就变好了。这是情绪的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抑郁症就不一样了,抑郁症可能会让孩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心态悲观。

2.看诱发事件

人们通常认为情绪是由事件引起的,比如考了第一名,孩子会感到开心;不及格,会感到难过。如果最近没发生过什么让孩子特别难过的事情,孩子没有什么压力,但每天都无精打采,开心不起来,这可能就是抑郁症的表现,它已经超过了抑郁情绪的范围。

3.看是否有躯体症状

通常抑郁的情绪只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感到心里难受,而抑郁症则会让孩子在很长时间都表现出强烈的躯体症状,比如浑身酸痛、无力、冒冷汗等。

要想区分真抑郁和假抑郁,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自己主动调节来缓解,而抑郁症则必须接受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很多人因为没有得过抑郁症,在看过一些抑郁症科普文章以后,就觉得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如果不立刻治疗,好像下一秒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大事。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虚惊一场,是他们错把短暂的抑郁情绪当成了抑郁症。

那么,如何来判断孩子是真抑郁还是假抑郁呢?

1.感受孩子内心的情绪变化

抑郁的孩子内心一般都是消极的,想要分辨清楚孩子是否抑郁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倾听他们、观察他们,看看他们究竟有没有出现抑郁的倾向。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但抑郁的表现都一样,主要表现为:烦躁紧张、沮丧郁闷、精神不振、焦虑害怕、注意力分散、自我评价过低、患有睡眠障碍等。

2.感受孩子的活力是否存在

患有抑郁的孩子好像整个人的活力都被抽走了,曾经喜欢的事物再也无法唤回自己的兴趣。想要判断孩子的活力还在不在,就要让孩子尝试着去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比如爬山、旅游、吃美食、看电影等,只要能唤起孩子愉快情绪的举动,都是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的。

抑郁的反义词是活力,如果发现曾经活力四射的孩子变得慵懒无比、不想整理书本、任由自己的书桌凌乱不堪,就要看看他们是否抑郁了。

3.尝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抑郁的孩子很容易被自己的消极情绪主导而出现悲观、伤心、疑神疑鬼等问题。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无法成功,好像前面有一种无形的阻力挡着自己。

当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受控制的时候,那只是有些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就要带他去看一下心理医生了。

4.抑郁情绪存在了多久

孩子的情绪处于不断变化中,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一定要记录不良情绪出现的周期。如果不良情绪出现的周期短,且持续时间短,就说明孩子只是陷入了不良情绪中,只要进行适当调节就能帮他恢复正常;如果感知到的不良情绪不受主观控制又无法自然消除,且消极悲观的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抑郁了。

◆青少年抑郁与成年人抑郁的区别

青少年抑郁的临床症状与成年人基本相似,但因其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其症状表现会有些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精神性症状和功能损害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大。相比之下,焦虑、恐惧、躯体症状在青少年中更为多见。

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不一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有时可能突出地表现为发脾气或出现某些不正常行为。若他们出现精神性症状以幻听为主,像成年人那样出现妄想,可能与他们儿童时期认知功能未发育成熟有关。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更容易出现睡眠及食欲紊乱,而较少出现自主神经症状;相比之下,患有抑郁症的成年人则容易在多个场合表现出明显的攻击、破坏,甚至暴力行为;抑郁和性别无关,无论是攻击行为的发生率还是表现形式,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比,都没有明显差别。

除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外,还需要从患者的主观体验和躯体症状两方面加以考虑。躯体症状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相当突出。在一项对162名8—18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近七成患者至少有一种导致功能损害的躯体症状,其中以头痛最常见,其他如胸痛、胃痛、腹痛、震颤及视力模糊等也很常见。成年人抑郁症常见的表现如: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卑、自责和自罪。这些症状在青少年抑郁症中并不常见。然而,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症状却十分常见。

青少年抑郁与成年人抑郁有着相似的症状表现,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识别深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释放出来的危机信号,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回归社会,发展自我。

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抑郁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成年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包括财富自由和生活自由,他们没有父母和学校的监管,有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去释放和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青少年则不同,学校的规章制度、繁重的学业压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等诸多方面限制着他们,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用旅游、玩手机、打游戏、聚餐、健身或聚会等方式来释放压力。相较于成年人,他们更需要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当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往往伴随出现烦躁易怒、上课走神、成绩大幅下降、失眠多梦、社交活动减少、自我封闭、与家长分庭抗礼等问题。如果父母将这些迹象归类为青春期叛逆的正常现象,就很容易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期。

◆青少年抑郁不加有效干预,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承担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心理发展。

青少年时期主要面临两个心理发展任务:

1.青少年时期需完成和家庭的分离过程

跟父母分离后,孩子就不再享有“孩子般的特权”,而是需要承担更多心理发展任务,更多时候面对一个人的世界。对心理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对抗即将到来的分离焦虑,青少年经常会采用种种行为化的方式来应对:撤退,转身回避,变得狂躁,甚至采用性行为的方式。在极度孤独感的驱使下,有些孩子会快速地寻找新的关系,即使这种关系不好或者是受虐的;有些孩子则会采取回避的方式,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手机游戏的想象世界中,通过虚拟或想象的世界来取代真实的困境,以此来对抗分离的感受。

2.青少年时期是获得自我身份的重要时期

青少年时期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有别于父母的自我身份,从而实现其个性化的存在,需要重新建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同时整合对父母的情感。

建立了新关系后,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孩子就能看到自己,既能在保留自己观点的同时接受他人的观点,也能在做自己的同时反思自己。因此,早期是否形成自我身份对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是很重要的。如果早期亲子关系存在问题,青少年很容易抑郁。不但过分纠缠的早期亲子关系与青春期抑郁存在高度相关性,非常疏离的早期亲子关系与过早的性行为或者吸毒、酗酒也都高度相关。如果青少年将情感亲密与性行为混为一谈,其情感需求就被幻想所驱使。不合理的幻想很容易导致关系的破裂,孩子就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当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在努力应对自己所遭受的情感痛苦时,可能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尽管以下描述的行为并非抑郁症患者所独有,但明确这些行为可以引起人们对抑郁或其他情绪障碍的重视。

1.别人不喜欢

处于抑郁状态的青少年,通常喜怒无常,不爱说话,可能会长时间处于消极状态,甚至对他人蔑视。人们一般都不喜欢跟这样的人交往,因此抑郁中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同学或朋友的排斥。

2.学习成绩下滑

抑郁症会让孩子很难在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疲劳、情绪波动和毫无价值等,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成绩下降可能表明孩子正深陷于抑郁症的苦恼中。

3.社交问题

抑郁的孩子一般都无法跟他人友好相处,他们不愿意与人交往,讨厌同学之间的交流;即使有人找他们玩,他们也可能会向后退缩,进一步导致被孤立。

4.危险行为

抑郁的孩子有可能会从事一些危险行为,比如为了宣泄情绪而骑快车(自行车)。如果家长不加以制止和引导,很容易让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5.暴力对待他人

自我厌恶的孩子可能会将愤怒引向他人,而这种行为会导致青少年更深度的抑郁发作。一般这种孩子有着较强的攻击性,容易出现想揍人的想法,有时一言不合就会对同学或朋友挥拳相向。

6.持续抑郁

不及时解决孩子的抑郁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可能会反复发作,甚至变得更严重。这种情况持续得时间越长,对孩子身体各项机能的影响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