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为什么说3~6岁是立规矩的黄金期

立规矩也有黄金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3~6岁,一定要把性格培养到位。而所谓性格培养,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她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是满地打滚哭闹。但孩子到了15岁,他可能会和你争吵,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李玫瑾教授强调,6岁之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

那为什么说3~6岁是立规矩的黄金期?这是因为立规矩的过程是痛苦的,3~6岁这个阶段,虽然孩子的自主意识强烈,但这一时期孩子仍然处于依恋父母的阶段,更容易顺从父母。而一旦过了6岁,孩子的反抗意识崛起,开始独立思考问题,相比于两三岁时的叛逆期,更加难以对付。再加上之前并没有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想要孩子重新学习遵从规矩就很难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3~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期。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就像是潮湿的水泥,可塑性极强。一旦过了这个时期,比如7~12岁的孩子被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当水泥慢慢凝固,性格稳定下来,再想改变就不容易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在这个可塑期给孩子立规矩。

3岁,多数孩子进入幼儿园,从在家只和父母、玩具相处,转化到和小朋友、老师相处,开始经历与人交往的过程。虽然人际交往是天生的,但效果的好坏却取决于性格。这个性格体现在是否懂得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否懂得关注他人等。这些又都属于人际交往中的规矩,父母要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懂得关注和关心别人而不是只关注自己,这样帮助他交到更多朋友,在集体中更受欢迎。合理的规矩,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情商高、性格好的孩子。

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达到高峰,什么事他们都希望自己来决定。同时,他们各种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越来越懂得和父母周旋、较量。所以,这一时期,给孩子立规矩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3~6岁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3~6岁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种“固执”的倾向。比如,平时一直是妈妈给自己晚安吻,换成爸爸了就不行,哭闹不休,不肯入睡。妈妈让孩子在冬天时穿袜子睡觉,但天气暖和了,妈妈却发现孩子不穿袜子就不肯上床。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开始固执、任性了,而是在孩子的内心已经有一套“秩序”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通过日常中的点滴小事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秩序,一旦秩序被打破,他们就会陷入不安,变得说不通道理、喜欢哭闹。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要做到耐心,多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不满。父母要让孩子接收到一个信息:哭闹是没有用的,只有孩子说出自己的问题,父母才可以去解决问题。

父母可以趁着孩子建立“秩序”的时期,给孩子立一些小规矩,比如:睡前要刷牙,洗手时要做洗手操等。这个时候立下的规矩,孩子会自觉遵守。

>>>满足孩子的占有欲

3~6岁的孩子,会表现出很强的占有欲。很多孩子不愿意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甚至会去抢夺其他人的东西。这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占有一件东西的行为会让凸显到自己的存在感,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这样的行为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父母不必觉得这是孩子自私任性。父母在这个阶段能做的只有两点。

一、不强迫孩子分享。这个时候孩子对事物的所有权会异常敏感,父母强迫孩子分享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产生抵触的情绪。

二、不要让孩子抢其他人的东西。父母要告诉孩子,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争取别人的同意,或者和人交换。但强抢是绝对禁止的,父母一定要把这个规矩明确地告诉孩子。

>>>忽略孩子的语言试探

孩子在3~6岁期间会意识到:语言是有力量的。所以为了印证这个发现,孩子会说出很多会挑起父母怒火的脏话,看到父母真的生气了,孩子就会说出更多的脏话,期待父母的下一步反应。

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就当作没有听见。因为无论是惩罚还是训斥,都只会让孩子更加兴奋。只有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对父母没有任何影响时,孩子才会失去对脏话的兴趣。时间长了,孩子的脏话问题就会不药而愈。

>>>展示规则的好处与坏处

父母希望孩子守规矩,就要让孩子看到守规矩的好处,和不守规矩的坏处,这样孩子就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比如,父母让孩子按时上床睡觉。前几天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入睡。后几天父母不再干涉,孩子想几点睡就几点睡。孩子就会发现如果自己按时入睡,第二天起床就会精神满满。如果自己不按时入睡,第二天就会头痛犯困。当孩子了解到遵守规则给他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坏处时,就会愿意遵守规则了。

父母只有了解处于“立规矩的黄金期”孩子的特点,才能够制定出适合孩子的规矩,让规矩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