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 李少聪
- 1604字
- 2023-04-23 18:32:40
第一章 社交启蒙,会说话的孩子受欢迎
1.不强迫,引导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带着孩子出门,遇到熟人,父母就会表现出来极大的热情,把孩子推到对方面前,“喊叔叔阿姨好。”“喊爷爷奶奶好!”
孩子有些腼腆,扭捏着没有开口,甚至往妈妈怀里躲。为避免尴尬,对方马上说:“孩子都这么大了!”“真乖啊!”寒暄过后,父母礼貌性地笑着点头道别,转身之后便严肃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说:“这么大了,怎么不知道叫人啊!一点礼貌都没有!”
一旦孩子没有主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感觉非常没面子。于是,就会用威逼利诱的方式,强迫孩子与人打招呼,稍不配合,就是一顿斥责。但越是这样,孩子越是抵触,越是不喜欢和人交往。甚至长大了,也不愿意主动交朋友。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见面就喊“叔叔好”“阿姨好”,嘴巴像抹了蜜,而自己家的孩子却怯生生地连头也不敢抬?
一方面是性格原因。有些孩子天生害羞一点,属于慢热型孩子,对陌生人通常会抱有强烈的抵触感。这样的孩子遇到大人时,不会兴高采烈地打招呼,而是喜欢扯着妈妈的衣角躲在身后不出声。
另一方面是孩子成长的必经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的前五个月无论谁抱,他都可以接受。但到了第六个月左右,除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妈妈,孩子就不愿意让不熟悉的人抱了,谁抱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这就是所谓的“陌生人焦虑”。在婴儿阶段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并逐渐认识、信任其他人。
而且这种陌生人焦虑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又会出现害怕陌生人的高峰。每个孩子都有这个现象,只是由于孩子天性不同,对陌生人的焦虑程度有所差别。在孩子眼里,陌生人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陌生人是带着“危险气息”的。孩子3岁左右这种现象会有所缓解,但到了4岁左右,又会呈现阶段性的不爱与人打招呼的倾向。
但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这一特点,父母觉得熟悉的亲友,对孩子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陌生人。父母强迫孩子亲亲热热地和陌生人打招呼、交流,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还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警惕陌生人的本能。
但并不意味着要放任孩子不与人打招呼。和人打招呼、问好不仅是礼貌问题,也是孩子将来必须要掌握的社交礼仪。其实,孩子并非不懂礼貌,自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已经发展出了社交能力,他们不愿意和什么七大姑八大姨打招呼,主要是因为和对方不熟,关系没到那个份上。他们做不到对不熟的人假意热络。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引导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
★简化打招呼要求
在开始教孩子叫人时,孩子还不能分清是自家的叔叔还是陌生的叔叔,是自己的阿姨还是别人家的阿姨。因此,打招呼一律用“你好”即可,这时要培养的是礼貌意识,而不是华丽的用语。
又或是当大人抱起孩子,他仍不愿意打招呼时,父母就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去强迫孩子做这件事了。这时候就应该退而求其次,让他挥挥小手即可,只要孩子敢于抬头正视对方,就已经是勇敢的一种表现了。
★带孩子去做客
如果孩子不喜欢陌生人,父母就需要创造机会,增加他和其他大人相处的时间。做客前,父母应先向孩子介绍要见的人是谁,该怎么称呼等,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还可以提前给关系做一个预热,比如,可以对孩子说:“王阿姨家有一个小姐姐,一直想和你一起玩呢。”用诸如此类的话鼓励他,能让孩子消除陌生隔阂感,树立信心。
★让孩子做小主人
如果孩子怕生,父母可经常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做客,让孩子自己当小主人。客人来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如何接待,也可以细化为具体的流程:
在孩子做好前一步的前提下,后面的事情不强迫。等孩子习惯了前一步做法,可自然过渡到下一步。父母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去做自己能胜任的事。
培养孩子主动打招呼的习惯,不仅仅是让孩子“有礼貌”,更是让他们慢慢习惯更好地与人连接,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如果孩子暂时做得还不够好,也不要过于责怪为难他们,先要学会耐心地去鼓励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