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观洞察:数智化时代区域和技术变革研判

2.1 区域战略机遇

企业是组成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会对企业战略定位选择和业务布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国有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战略的制定更要顺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规划,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当前,我国制定了多项重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同时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2.1.1 重大区域战略影响国有企业产业布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带动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三地定位不同,聚焦的产业集群不同,该城市群范围内的国有企业战略转型,一要明确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企业战略定位,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产业转移的示范作用,二要充分利用产业要素转移的各种政策,主动调整自身业务融入津冀地区产业布局。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为国有企业战略转型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相关国有企业要借助大湾区建设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有效对接,同时积极融入区域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在区域内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布局,不断提升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能力最优、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工程,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在创新能力、开放程度方面的环境优势,一方面把握地区大量高端的科创资源,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利用地区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引入海外的先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直辖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为国有企业在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等方面带来机遇,国有企业要承担起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样板的企业责任,主动调整产业布局与沿江产业结构的适配度,利用产业集聚增强企业竞争力,挖掘中上游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推进企业效益高质量增长。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其经济形态以农林养殖等基础产业和煤炭等能源产业为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为全国提供农产品和能源基础保障的重要后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既是责任也是机遇。一方面,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国有企业要发挥产业带头作用,以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为抓手驱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生态保护需求带来潜在机遇,尤其是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国有企业,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河道监控、空气监测、污染治理等服务,为监管部门、企业等社会主体创造价值。

2.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企业责任

1.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形成西部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力军,业务范围覆盖广,在深化东西部地区协同创新、推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方面,有望发挥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能源行业国有企业要积极转型升级,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东北全面振兴

国家将持续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等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农业方面,国有企业要承担起巩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责任,在资源优势、农业支撑体系及产业化等方向发力。工业方面,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及海洋经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体系。

3.中部地区崛起

国家要求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大力发展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相关国有企业要积极响应区域产业转移的号召,引领中高端产业集群的建设,吸引先进制造业在中部地区的集聚,助力其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各地区优势,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促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优化布局,支持发达地区加速现代化进程,帮助欠发达地区补强短板,推动国家经济布局持续优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