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庭、家族、社会与成长

当下社会里,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充满了焦虑, 总害怕输在起跑线上。改革开放前, 社会发展对人成长的影响巨大, 基本上是社会教育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 贫富差距、社会分层现象逐步出现并加剧, 家庭对子女发展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大。家庭出身和家族背景似乎在人生旅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现在人们也很重视门当户对, 是否出自“名门”。

按当时标准看, 我很难说自己出身寒门, 但确实成长于非常贫困的农村家庭。也不知是个性使然,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我从小喜欢独立, 在现实面前抱有少许反叛精神, 所以也不太关心家族演化背景。我估计我们家是有过族谱的, 因为在农村我伯父当时算是很有文化的人, 连我们家孩子的取名都有天干地支的“逻辑”, 比如我们家孩子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民, 我属鸡, 鸡对应的是酉, 所以我的名字是席酉民。我的两个弟弟, 一个属兔, 兔对仁, 名为仁民; 一个属马,马对午, 故名午民。每年过春节, 我家都会摆放家谱和祭祀的桌子, 上边记录着家族的传承。遗憾的是, 随着“文化大革命”中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这些东西就杳无踪影了。

我们村席姓就两三家, 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祖上的演化和迁移史, 只知道我们好像是外乡人。虽然后来有朋友从山西古城给我买了席氏祖宗木牌及木刻像, 有学生送我席家历史小册子, 我也未曾深究。直到2008年, 我离开西安交通大学来苏州执掌西浦, 我儿子加拿大留学结束, 在温哥华帮国企收购一家上市公司后赴上海创业, 我们双双迁到南方。

我知道在太湖边上有著名的5A级景区席家花园1, 遂带我儿子专程拜访。后席家家族理事会秘书长联系到我, 带领几位老者, 到西浦见面。他们一进我办公室的门, 也许是亲缘原因, 我莫名地从一位老者面部看到了我父辈们的某种影子。从他们口中和带来的资料中得知, 现在席氏在中国大约几十万人, 最早似乎是从西部青海一带迁徙到江南。旧中国时苏州东山席家曾是上海最强大的金融家族之一, 迄今在上海仍有其别墅改造的席家花园酒店和会馆等。为了纪念他们,席氏家族在太湖东山建有席温将军纪念园和祠堂, 我也曾和众人在清明节参拜过一次。再后来有朋友发来席家的演变史资料, 说该家族最早并非席姓, 而是姓书籍的“籍”, 曾为炎帝之师云云。个性使然, 这最多成为我偶尔饭后茶余的谈资,并未去追踪我们属于该家族的哪支哪脉, 我知道的充其量是我们三代以内的一些情况。

我喜好独立, 主张每个人都尽可能“独立闯荡”, 去体验自己独特的“冒险之旅”, 包括对待下一代, 也鼓励其自立, 更愿意与孩子们亦师亦友。

∗ ∗ ∗

回望儿时的成长, 虽然社会资源匮乏, 但也没有太多“自寻烦恼”的压力;家庭条件非常有限, 但也没有对我进行太多干预。除了物质资源紧缺, 但生活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虽见识有限, 知识和信息很少, 但天性却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初步建立了朴素的人生原则。与现在富裕环境下的孩子相比, 虽受到生活窘迫的限制, 但天性并没有被人为扼杀。充满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存环境并未泯灭人性和良知, 我依然得到正直、真诚、关心、爱护的温暖, 这也许有利于后来的成长和人生。自然, 这期间那些来自身体的饥饿感受、幼小心灵的“创伤”, 也在脑际存留了一连串的疑问。

1 又名启园, 位于苏州市东山半岛北端的湖山之间, 占地约5公顷。 1933年, 席氏为纪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兴建。因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 园景错落有致, 使人赏心悦目,被誉为“太湖第一园”。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太湖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