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导论

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罗马的最初历史成了一部十分独特、典型的“边疆史”:它坐落于一条大河——台伯河靠近入海口的第一处浅滩和最易于登陆的地段上,这条河流本身则构成了把语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彼此不同的各族群(埃特鲁里亚人、法利斯奇人、拉丁人、萨宾人和翁布里亚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疆界,因此,罗马在通往内陆腹地和海洋的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利用其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全半岛上的任何其他地区都无法与之媲美的。罗慕路斯的庇护所、拉丁—萨宾部族合并,以及埃特鲁里亚王朝的产生——据说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拥有希腊血统(边码第57、91页),这些历史传说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开放性地理位置所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地理位置也对这座新生城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所有这些内容在现代史学研究中都已被反复讨论过,不过,这里有必要将其置于特定的以考古信息为依据的证据验证语境下重新进行一番说明。如上所述(边码第15页),关于罗马在长达近3000年的时间段内不曾间断的建设历史的材料非常稀少,而关于周边城市和埃特鲁里亚、拉丁姆地区的材料则相对丰富,后者为重构自青铜时代末期至共和初年期间的社会、文化发展诸阶段提供了宝贵工具。然而,我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1]必须特别小心,这种谨慎对于根据考古信息进行的历史重构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正如A.莫米利亚诺(A.Momigliano)在分析E.耶斯塔德(E.Gjerstad)里程碑式的著作时[2]所指出的那样,这些证据并不总能自动反映社会结构、民族—政治构成方式或这些组织纷繁复杂的演变历程。此外,在运用本章在此采纳的方法时,我们需要加倍小心,因为至少在理论上,无论是就实物本身还是实物所揭示的信息而言,某一地区的考古年代次序并不一定跟另一地区完全等同,即便两地之间在空间上十分接近。然而,至少在理论上,南埃特鲁里亚(特别是威伊)和古拉丁姆(Latium Vetus,特别是罗马)之间的联系确实让我们有理由进行这样的比较,尽管我们只能将比较对象严格局限在主要的年代顺序和数据方面,而必须放弃随意寻找相似点和比较孤立现象的努力。此外,正如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的那样,对考古信息的独立分析结果总的来说证实了忠实遵照文字记载所勾勒出的图景(见第三章)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