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中瑕疵
- (澳)帕特里克·怀特
- 2333字
- 2023-03-21 17:44:53
前言
[澳大利亚]尼古拉斯·周思[1]
李尧 译
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作家。他之所以在澳大利亚和整个世界享有盛誉——他的许多著作已经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是因为他的作品包容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首先,帕特里克·怀特不是一位生活面狭窄的作家。正如他的自传所述,他一生都在具有国际色彩的范围内活动。他在英格兰读完中学和大学。他学习法语和德语。他到许多国家旅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东驻防。他的许多亲密朋友是外国人。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理性的影响都是世界性的。他的一些不太重要的著作干脆以澳大利亚以外别的国家为背景——经常是希腊。他的最好的、最有特点的著作中也常常出现以欧洲为背景的章节,或者源于海外的人物、经验、回忆。这一点经常通过背井离乡的人物左右为难的困窘表现出来。
其次,帕特里克·怀特的作品又具有鲜明的澳大利亚的属性。他的两部重要著作《探险家沃斯》(1957年)和《树叶裙》(1976年)都涉及了澳大利亚历史的重要方面:早期欧洲人对澳洲大陆的探索,以及欧洲移民与土著居民的关系。另外一部长篇小说《人树》(1955年)则通过一对澳大利亚普通夫妇半个世纪的经历表现了澳大利亚由农牧业殖民地发展成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后期的著作如《活体解剖者》(1970年)和《风暴眼》(1973年)则着眼于表现当代澳大利亚的生活。这些作品不仅以澳大利亚为背景,更重要的是以极其生动的笔触表现了澳大利亚生活的独特之处——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的感知,澳大利亚乡音和语言的特殊结构,澳大利亚喜剧式的社会生活的精巧优雅,以及澳大利亚人理念中阴郁的思辨哲学。
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刚刚问世时总是使澳大利亚读者大惑不解,并且感觉到一种挑战。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一位澳大利亚作家这样深刻地揭示澳大利亚的社会问题,以及澳大利亚人作为互不相同的个体的内心世界的冲突。帕特里克·怀特描绘的这幅澳大利亚的图画并不取悦于他的观众,他表现了澳大利亚的美丽、友爱,也暴露了它的丑陋和破坏力。可是,经历了最初的抵制,澳大利亚读者总是很快便认识到,怀特描绘的这幅图画诚实、充满炽热的感情、努力向真理的目标求索。
怀特的创作方法对于他的读者也是一种挑战。他既植根于小说创作的传统,从诸如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哈代这样一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又紧跟这种传统走向现代派艺术发展的大潮,从约瑟夫·康拉德、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中获益。他以自己浓厚的印象派的表现方法、诗一样的语言、意识流、黑色幽默,以及叙事技巧、观点表述上的“支离破碎”,把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态度引进到澳大利亚小说创作中。
但是怀特小说的读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许是他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想象力。他把世界看作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灵与肉的无休止的冲突。他试图将人类所有潜在的能力——从破坏力到创造力、从最崇高的到最卑鄙的,都包容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人树》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细节:主人公在一口唾沫里看见了上帝;《探险家沃斯》结尾时有这样一个象征性的比喻:一只绿头苍蝇从一堆粪便里“脱颖而出”,翅膀上闪烁着充满希望的虹霓的光彩。帕特里克·怀特将自己内心深处那种矛盾的感觉毫不保留地交给了读者。
这样一种个人特有的想象,唤起怀特深沉的思索。许多年,他将自己的私生活严严实实地隐匿起来。他于1948年从欧洲和北美回到澳大利亚。经历了一段充满活力、收获颇丰的生活之后,他和他的希腊朋友曼努雷·拉斯卡里斯退避三舍,离群索居。在自己的故乡,他感到了“背井离乡者”的痛苦。二十多年漫长的岁月,他生活在与澳大利亚社会完全隔绝的状态之中。可是从70年代起,他又变得“社会化”,又开始积极卷入周围的生活。他会见记者,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个人生活、思想感情展现在公众面前。1981年出版的自传《镜中瑕疵》使这种展现达到高潮。
这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自传。正如书名所示,帕特里克·怀特照这面镜子的时候,看到的映像既非赏心悦目,也非精确无误。镜子上有点点瑕疵,表明准确地认识自己该有多么困难。帕特里克·怀特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蕴含着多种矛盾的人:
“一个已经背离了英国圣公会的澳大利亚利己主义者、不可知论者、泛神论者、神秘主义者、存在主义者。”
也许正是性格中的多面性使他成为小说家,如同他自身包蕴着的多种人物与性格演出了一幕幕活剧。
“我选择了小说……并且以此为手段,向那些不肯轻信的观众介绍了一些由相互矛盾的性格组成的角色——我就是由这样的性格组成的。”
帕特里克·怀特的“自画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他的早年生活,他与家庭、朋友的关系,以及如何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作家的简洁的回忆。怀特以他特有的犀利、智慧,和总是充满疑问的、感情复杂的笔触撰写了这一部分。他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往昔的朋友、敌人以及重要的事件;第二部分叙述了在希腊的一连串旅行。怀特在那儿寻觅到精神上的归宿,笔调更温和、更客观,也更充满了感情;第三部分“往事与随想”就像一组记录怀特现在生活的照片剪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朋友大度宽容。通过对颇有权势的朋友——前澳大利亚总督约翰·克尔爵士和他的妻子克尔夫人,以及澳大利亚最著名的画家西德尼·诺兰道德堕落的剖析,怀特鞭笞了澳大利亚社会总体上的道德平庸。
《镜中瑕疵》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十分出色、别出心裁、诚挚坦率的“自画像”。作者在这本书中对他的家庭、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评论虽然不无刻薄之处,但仍然洋溢着对真理、爱情的信仰和赞美。
注释
[1]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1952—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生于伦敦,在阿德莱德长大,曾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牛津大学。1987年—1990年任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黑玫瑰》《长安大街》《守望者》《红线》等已在中国翻译出版,现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