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实在的,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才是幸福的。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激情,也没有激情过后的失落和那些打破平静的不可预知的责任。用路遥的书来说就是《平凡的世界》。
每个孩子心里有英雄梦,是在思想里打破平静的利器。然而没有阅历和实力这把利器将变为杀器,伤害的都是自己。人在社会行走就如同在夜里赶路,夜里的那盏灯就是你性格里的沉稳,谨慎。
那年夏天,奶奶不在了。奶奶不在的那天我就在她身边,看着她越来越急促的喘息,俩眼直直的盯着屋顶,我没有哭。也许我知道奶奶将离我而去,但那是格外理智。明白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也许虽然奶奶不能再说话,可是她还躺在这个家里,她还在我身边。
只到她断气我才走出屋去,和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又愉快的玩耍在一起。
之前提到过奶奶是个胆小,不善言语的人。胆小,不善言语的人注定就是个命苦的人。男主外女主内老一辈人分的清清楚楚,爷爷除了干活家里的任何事都不操心。她一个人生养了5个孩子,家务事爷爷是不会管的,全得由她来做。但是地里农忙的时候她就更累了,除了在家做饭,还得去田里帮忙。
短短几十年过去,新时代的女性跟老一辈人比,哎。不用比了,没有可比性。有大部分女士在家带个娃都觉得丧失了人身自由,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和奶奶在一起的回忆还是挺多的。
冬天的一个晚上,那时家里烧的是煤,还不是煤球。奶奶睡的房间里有个灶台,大冬天都是在屋里做饭,屋里那种酸酸的硫味记得很深,刺鼻。晚上经常吃的是小米饭里面加点萝卜白菜等等。
那次吃饭的时候就坐在灶台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俩一边吃一边说,也不记得说了什么。吃过之后我就在灶台上玩了起来,期间对奶奶关火很好奇,认真看了个遍。把煤块用锤子砸碎少加点土,掺着水混成泥的样子。随后用一个小小的叉子从灶口上面塞进去,再用“火通”(就是一个铁棍)从中间插进去留个口,最后把出渣口堵上就行了。第二天开火不用加煤能做个早饭,现在记不起来早饭常吃点什么了。
不过第二个场景就是放学回家后看见奶奶,直接去奶奶屋里面搞点炒面,黑面馒头之类的东西。一边拿着吃一边跑,朝着门口跑去找伙伴玩。她还笑嘻嘻的嘱咐不要跑远了,太黑了就回来。她始终都在做事,早上起来双手没有闲过。谁能想到这么好的一个人竟然不在了,消失了。
当奶奶去世后的第三天也就是入土为安的那天,我整个人都不对了。特别是他们抬着奶奶的棺材出大门的那一刻,终于意识到伤心痛苦了。眼泪哇哇的流了出来,哭声也越来越大。我明白了,家里面少了一个人,而且是永远的少个这个比母亲更疼爱我的人,她是唯一一个我做错事也不骂不打我的人。这种生死离别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这种舍不得的情绪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
大约哭了有一个多小时那种情绪才稍稍有点缓和,不过自此心里深处就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落下的那个人就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