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
- (美)李·罗斯等
- 1603字
- 2024-11-02 05:37:30
译者序
准确理解、预测和判断他人的行为和表现,不仅是普通大众的期望,更是心理学家的追求,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关心的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能根据人们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表现预测出他们在另一个情境中的行为,有时却出现偏差,这时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跨情境的行为一致性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错觉?
《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行为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的书,它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基于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以三大原理——情境主义、主观主义和紧张系统的动态性为基石,充分利用实验和应用两方面的证据,阐述了人与情境的作用,即个体差异和社会情境在影响人们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如何帮助人们理解并影响人类行为,并重点揭示了心理学家和普通大众在预测行为这件事上的认识和理解有何不同。
行为既受个体的人格特质也受社会情境的影响,正如勒温所言,行为是人与情境的函数。实证研究表明,情境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往往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渠道因素更是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但人们极易犯“基本归因错误”,过度自信地认为人格特质对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高估“人”的作用而低估“情境”的影响。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个体对于所处情境的主观解释也是影响行为的真正因素。人们通常未能充分考虑到解释在决定个体行为时所起的作用,而快速地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由此,人们在感知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与意图时容易判断失误,降低了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上述这些观点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有所不同,看起来让人大跌眼镜,但实际上这正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贡献,也是本书希望传递给读者的。
除了抽丝剥茧般层层厘清个体差异与情境因素对行为的相对影响,本书还用不小的篇幅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用大量实际案例不仅表明了干预成功的缘由,也深入剖析了干预失败的原因。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大型”干预失败的案例,都将有助于人们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更加严谨地设计与实施未来的社会干预项目。
相较于传统内容浩繁的社会心理学教材,本书是一本简明却特色鲜明、主题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深入浅出,兼具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本书既适合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参考,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之外的进阶阅读材料,同时还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实践者,例如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医学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等,他们可以从书中看到鲜活的现实明证,汲取深刻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的研究生董艺佳、蒋文、刘子双、孙颖、喻绘先和张玥参与了本书的翻译,由我对整个译稿进行了修改并统稿。感谢李雪、李逊、叶思浩和王雅琴在本书初译阶段提供的帮助。特别感谢远在大洋彼岸的Bill,每当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总能得到你及时、有力的帮助,你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表达为译稿增色不少。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朱婧琬编辑,在她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本经典隽永、历久弥新的书终得出版。
本书虽然属于学术著作,但写作风格上并非严肃死板、枯燥乏味,相反其材料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语言简洁凝练又不乏生动形象。由于本书运用了诸多俚语和谚语,修辞手法多样化,因此翻译难度不可谓不大,有些地方难免不够精准到位,如有纰漏,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总之,非常荣幸将《人与情境》(原书第2版)这本由当代认知社会心理学领域两位大家——罗斯教授和尼斯贝特教授联袂撰写的具有深刻洞见的著作介绍给读者。相信读者阅读本书时会不时发出“啊哈,原来如此”的惊呼并不忍释卷。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曾言,检验社会心理学学习成果的标准是对所遇到的社会情境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当阅读完本书后,相信你对这一点会有深切的体会,本书确实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蒋奖
2022年1月20日于博雅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