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组合拳又开始了

李逸结合参谋团的意见,又经过完善之后,然后写了第一封弹劾奏章。

弹劾宁南王屯兵江左,会诸侯之兵,却连续三月未杀一贼,未出一兵一卒。

又弹劾宁南王约束不力,纵兵害民。

请求朝廷下诏申斥,甚至还说请皇帝收回大乾皇叔之封。

同时又在奏章中引经据典,说当初太祖皇帝如何神武,武宗,宣宗等列祖列宗如何英勇。

然后得出结论:宁南王不类列祖列宗。

总之就一句话,宁南王一点都不像大乾列祖列宗,不配做大乾皇叔。

这奏章一出,大乾朝野自然瞬间震动。

所有人都几乎能够想象到宁南王看到这封奏章,会是什么表情。

别的倒还好,但是宁南王一直以大乾正统自居,但李逸居然说他不像列祖列宗,这恐怕比指着他鼻子骂他十八代祖宗还要难以接受。

不过皇帝这一次却并没有如很多人预料的一样对李逸言听计从,居然亲自出面为宁南王辩解。

大概的意思就是:朕相信宁南皇叔,他肯定是有难处的,至于纵兵害民属实不该,但是据朕所知那也不是宁南郡国的兵卒,宁南皇叔最多也就是管束不力。

真正有错的是别人。

随即又再次大张旗鼓的下诏送往江左表示安慰,表示朕知道皇叔的难处,剿贼之事请皇叔好自为之,不必在意他人言语。

随诏书还往江左送了许多赏赐,甚至还直接在诏书中说,“朝廷与天下百姓多赖皇叔。”

这消息在京城传开,不少百姓都有些懵逼,表示看不懂。

这是怎么肥事,陛下和逸王殿下不是亲密无间吗?

怎么突然就不听逸王殿下的了,反而对宁南王如此深信不疑。

民间一时议论纷纷。

有人说:“哎,毕竟宁南王是陛下的族叔啊,陛下厚道啊。”

有人说:“你们知道什么,陛下这也是没办法啊,如今朝廷发展太快,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剿灭贼寇,不依靠宁南王还能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算知道逸王殿下说的是真的,但是为了剿贼,陛下也只能委屈求全啊。”

果然随后报纸上就出现了一篇匿名文章,表示逸王殿下应该以大局为重。

而且还说并不是宁南王养寇自重,其实是有奸人蛊惑了宁南王。

而且还言之凿凿的举出了很多证据证明,宁南王其实在二月的时候就已经整兵完毕,当时前锋都已经出零陶了,结果三王子玉寿和王府长史姜万源从东都回来,在宁南王面前劝说他不要出兵。

文章作者自称为“儒林秀士”。

不少人猜测应该是在京的某位大儒名士。

而且这位大儒肯定和江左世族有联系。

因为他说的内容显得太真实了,感觉就像是在当场一样。把当时的情景说的让人身临其境。

就好像自己就在当场一样,连当场众人的表情对话都说的清清楚楚。

比如文章就说,当时二王子玉贤说:“如今天下倒悬,云州百姓民不聊生,且弥生贼一旦势大,天下有野心勃勃者必然会乘机蜂拥而起,到那时我大乾江山危矣。”

又说三王子玉寿反驳道:“王兄危言耸听了,那弥生贼说到底不过就是一群刁民百姓而已,如何有撼动我大乾江山的本事。

而且如果父王就这么轻轻松松灭了贼寇,如何能够显得出我父王的武功,不如放任贼寇糜烂,等天下百姓死过万万之数,到时候父王再出来收拾山河,既可以让天下人知道朝廷的无能,也能让天下百姓感念我父王的大恩。

如此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文章又说宁南王当时并不同意,甚至大骂三王子玉寿为玉家逆子。

“本王身为大乾皇叔,玉家正统,岂能坐视百姓遭劫而不顾,若如此有何面目于泉下面对我大乾二十四朝先帝!”

但是王府长吏姜万源却在旁边劝说道:“大王,三殿下之言虽然不中听,但却是肺腑之言。

大王虽然有扶危天下之心,难道就不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吗?

大王本来就是天下诸侯之长,向来为朝廷所忌惮。

之前是因为朝廷暗弱,又有相国张翰与大王暗中结盟,朝廷才不得睁只眼闭只眼。

可如今新朝女帝临朝励精图治,又有贤王辅佐,朝廷实力日新月异,缺少的只是时间。

如果大王这个时候却与贼寇拼个两败俱伤,到时候朝廷强大了,还能不忌惮功高盖世的大王吗?

反不如放任贼寇糜烂天下,最好让贼寇杀进京畿,毁了新帝与那李逸积攒的基业,重新回到过去。

这样大王到时候进可以取天下,退可以据江左而令诸侯!”

宁南闻言仍旧不许,并说:“孤以诚心待天下,不信朝廷会薄待于孤。

况且,孤为太祖子孙,岂能坐视生民涂炭。

连新朝女帝都能为天下而不惜委曲求全,孤就不能吗?”

这是在场却有一人道:“大王,一将功成万骨枯,百姓就如同韭菜死过一茬又一茬,何必在意他们呢?”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也没有说这一人是谁,只说三王子玉寿和王府长史姜万源都纷纷附和。

表示父王当以天下为重百姓为轻。

最后文章结尾说:王不许,仍令出兵。

然次日,兵锋未出。

笔者亦不知其故,不过笔者相信这绝非宁南王本意,八成又是有奸佞从中作梗。

如今朝廷正该好生安抚,不要让宁南王生出间隙,为奸人所趁云云。

这文章在报纸上一发表,京畿沸腾。

人人都大骂姜万源和三王子玉寿,又猜测最后那个说出禽兽之言的人是谁。

有人猜测是东都那位丞相的长子张世帆,因为报纸上也说了,三王子玉寿就是去东都邀请这位丞相公子,然后一同返回的。

也有人说,可能是世族的某人。

因为这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话非常像这些世族之人的话。

而文章中虽然一再为宁南王辩解,表现出来的形象也非常正面,但百姓似乎并不买账。

因为说到底,宁南王最后也没有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