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 (阿根廷)豪尔赫·布卡伊
- 3073字
- 2023-01-18 15:11:50
序|心理治疗中的故事和隐喻
本书的作者是完形学派(又称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医生,我多年来也是主攻这个流派的,不免对书的内容感到好奇。
打开书稿,翻到了正式的第一个故事:《初次会面》。
这个故事也不过一千二百多字,却一下子吸引了我。满满的古典完形气质扑面而来。让我们来细品其中的文字吧:
第一次去豪尔赫的诊疗室,我就知道他不是个传统的心理治疗师。克劳迪娅管豪尔赫叫“矮胖子”。之前向我推荐他时,她就提醒过我:“这矮胖子可是个特别的家伙。”
不由得想起那个心理治疗界三大高手面谈一个女抑郁症病人、“比拼”咨询水平的著名视频。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严肃认真,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和蔼温暖,只有完形疗法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皮尔斯胡子拉碴,和女病人格洛丽亚一起,边聊边抽着烟,吞云吐雾。那份无拘无束,那份不修边幅,那份不装专家,背后是满满的生命力量。这就是完形的价值观,追求自在、自由、豁达、真实。
……我比约定时间早到五分钟,于是站在大楼前等了一会儿。
四点半,我准时按响门铃。听到有人开了锁,我推开门,径直上了九楼。
我站在走廊上等。
等啊。
等啊。
等!
等不下去了!我按响了公寓门铃。
开门的是个男人。乍看之下,他一身好似要去野餐的打扮:牛仔裤、网球鞋、亮橙色T恤。
“你好。”他说。必须承认,他的微笑立刻让我放松下来。
“你好,”我应道,“我是德米安。”
“嗯,我知道。怎么啦?这么久才上来?迷路啦?”
“不,其实没花什么时间。我到了,只是没按铃,怕打扰到你,万一你有客人呢。”
“你‘怕打扰’哇。”他学着我的口气,担心地摇了摇头,接着又自言自语般补了一句,“所以,事情必须按你的想法进展才行……”
我顿时语塞。
这是他对我说的第二句话。说得也有些道理吧……该死!
这手法真的是太当下、太机敏了。而且小刀嗖嗖的,真是敢于下刀,一“刀”见血。
在“电光石火”之间,他点出了案主的小心翼翼——看着为了照顾别人,其实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并充满了控制——而且这份自己的内摄和对外部世界的投射,还很容易惹得自己心情不好。如果对此没有觉察,就会常常责怪迁怒于他人(比如“你为什么不主动来开门,而让我等着”),而不是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看不到自己既对自己缺乏信心,又对他人缺乏信心(比如“其实我可以主动敲门的,只要我不瞎担心冒犯咨询师的话,毕竟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凭什么无端担心他会认为我敲门是一种打扰呢”,或者“我为什么不相信他有经验会安排好一切,敲门才不会产生有害的打扰呢”)。
这种单刀直入的手法,非常具有古典完形的色彩。按照我一位最重要的加拿大完形老师塔克·费勒(Tucker Feller)的说法,这种干净利落、短兵相接的古典完形的手法快要绝迹了。就像有人说起中医,说只有顶尖高手才敢下“虎狼药”,一般的俗手只敢用温和的方子,安全倒是安全,但疗效和高手比也相去甚远。
此外,这种手法也可以是对案主的一种测试,看看他们的悟性和承受力,以此决定接下来的进程是徐是急、是快是慢。咨询师可以观察这个案主被“戳”了之后的反应,能懂得咨询师刚才那句是在说什么吗?有没有觉察力和反省力?如果有,接下来的咨询过程就可以更点到为止,充满效率了。
我在微博、微信上发和别人的问答互动,常常有人在底下评论说怎么那么容易就搞定了。其实里面有很多门道,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不可否认,还有点儿脏。我们面对面地坐在扶手椅里。我刚开始说话,豪尔赫就啜起了巴拉圭茶。没错,他真的在治疗中喝起了巴拉圭茶。
他还给我倒了一杯。
“好吧。”我说。
“好什么?”
“喝点儿巴拉圭茶也好。”
“什么意思?”
“我接受了,我也喝点儿巴拉圭茶。”
豪尔赫淘气地冲我行了个礼,说:“谢谢您,老爷。谢谢您接受我的巴拉圭茶。但与其赏我这个脸,您为何不直接说到底想不想喝?”
这人真是要把我逼疯了。
“想喝!”我说。
然后,矮胖子才给了我一杯巴拉圭茶。
随时随地地展开“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工作。“你是想要”还是“不得不要”?治疗在不知不觉展开。案主在短短的一刻显露的特质之一就是缺乏自主性,讨好、被动、勉强,不能自信果敢地让自己自由自在舒展能量。而在咨询的一开始,咨询师就开始不断从每一个当下的点点滴滴带给案主觉察和行动。
那天,豪尔赫说我的确可能出了问题。但是,我在自责下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事实依据,所以我的推论很危险。然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的故事常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但到底出自他的亲身经历,还是胡编乱造,就不得而知了——
我爷爷是个酒鬼。
他最爱喝土耳其茴芹酒。
虽然往酒里加水稀释,他还是会醉。
然后,他喝兑了水的威士忌,仍旧醉了。
接着,他喝兑了水的红酒,再次醉倒。
最后,他决定做点儿什么,解决这事。
于是,他不再……加水!
等一下。最后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这语言好像儿童绘本——“我认识每个字,可我确信自己知道它在告诉我什么吗?”
是啊,儿童绘本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文本,它要简单到让孩子都能明白,但又常常好像没那么简单明确直白,似乎有许多留白之处让孩子有点似懂非懂,还需要慢慢琢磨。甚至有时好像留有余味,又像是种下一颗种子,也许在孩子长大的某个时刻或经历到某个事件时突然令他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
我的完形老师塔克也是这一卦的。看到书中说到“到底出自他的亲身经历,还是胡编乱造,就不得而知了”,不禁莞尔。他也超爱讲故事,技巧高超,源源不断,讲得非常生动到位,引人入胜,也常常说是自己的经历。但至于真假,我是一直存疑的。哈哈。
对不起,我实在很喜欢这第一个故事,在这里絮絮叨叨了这么多。
这就是故事、寓言、幽默、笑话、趣事、比喻、隐喻的作用。
许许多多的高手咨询师都谙熟此道。
我的完形老师是这样的,我自己也是。只是塔克记性好,是个故事高手,我记性不够好,更喜欢用比喻、隐喻说事。
不过,加拿大人塔克和我的一位完形搭档美籍华人乔瑟夫都曾经和我抱怨:为什么工作坊里的中国学员都不太能听懂他们用的故事和隐喻呢?总是一再请他们解释那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听完自己琢磨,或会心一笑。
连找我写序的编辑都有担心,觉得本书里的故事会不会被读者看得太简单了,让我给读者好好说说这些故事在心理治疗中的价值。
可是——
我还真是不容易讲清楚这些故事和隐喻的价值。
首先,那些故事要起作用,是在某个特定的背景下对应于某个人的某种特别的状态。并不见得每个故事在任何时刻对每个人都有价值。
其次,故事和隐喻起作用的一个机理就是“隐”。太直白了的叫“说教”,而说教常常让人讨厌和防御,根本进不了心。而隐喻才能“偷偷摸摸”入心,让人受启发,甚至顿悟。
再次,如果要别人解释,就代表了本人的一种偷懒或不为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之下,外部给的东西其实是很难扎根牢固的。而通过自己反复咀嚼得到、榨取、消化、吸收的“精华”,才是更容易真正属于自己的。
所以,在这篇序里,我就不把后面的某一篇故事拿出来讲解意义了。我能说的是,仅仅看完这第一篇,我就可以负责任地说,豪尔赫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高手,一个完形心理治疗的高手,一个古典完形心理治疗的高手。
相信我。
完形治疗是一种很特别的心理治疗流派。它不只是用来治疗的,它的那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对普通人的生活都会有启示,可以在生活中直接拿来应用。
这本书就是个很好的文本。如果你们真的看不懂,不明白这本书的妙处,书里有50个咨询过程和对应的50个小故事,那我也搞个50节的音频课和大家聊聊这本书吧。
这点子真心不错。
叶斌
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师/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完形学组(筹)副组长
扫码收听音频课
叶斌老师领读《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