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才授职,因时取才。
每个人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一般人和人才的区别就在于其优势的一面是主要方面,按照***矛盾的观点,判断一个事物的性质,主要看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方面是好的,那就是好的;主要方面是坏的,那就是坏的。
主要方面是突出的,那这个人就应该是人才。当然他会有小毛病,但不能否认他人才的这一基本特性。
因此,选拔任用人才,要根据他的特长,结合岗位特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如果苛全责备,则不利于选出真正的人才,甚至有些人为了求官而弄虚作假(《贞观政要》: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选拔任用人才,还不能僵化死板,要因时因势选拔任用。比如在天下未定之时,一般是“专取其才,不考其行”,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
人才的任用,除了信任之外,还需要容错免责。
现实中,往往出现不干活的对干活的评头论足,不干不错多干多错。甚至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借国家公器进行打击报复,唐朝的权万纪就是典型的一个。
房玄龄和王圭负责年度官员的考核,纪检监察部门的副职(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向李世民打报告说考核不公平,李世民让侯君集调查这个事情。魏征听说了也不服气,认为权万纪也是一直参与年度官员考核的,以往都不曾提意见,这次轮到自己考核不好了,就跳出来说考核不公平。这是典型的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是真诚地为国家大计。房玄龄和王圭负责的事情很庞杂,只要没有私心,偶尔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事情没考虑周全也是正常的。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调查处理,否则也会对真正干事情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李世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过问此事(《资治通鉴》:房玄龄、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上乃释不问)。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上台15周年,15年来,在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等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团结奋斗,坚持“偃革兴文”“休养生息”的治国路线,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救灾备荒,粮食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百姓生活丰衣足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有一次,李世民在闲聊中突然问魏征:“最好好像大臣们给我提建议议论时政的情况少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魏征说,这个情况领导你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在于您的高风亮节,使得国家日益强盛,要谏言的事情也就慢慢变少,也属正常。但另一方面,也正由于您的宽宏大量,虚心纳谏,本来大家也有许多话想讲,但正如古人所讲,不被领导信任的人如果想劝谏或提建议,会被认为是故意毁谤;被领导信任的人却因为担心失去信任而不愿劝谏或提建议,这叫做尸禄。而且每个人的品行、才量、气度都不一样:有的人胆小怕事,内心很忠直但不敢进谏;有的人被疏远,得不到信任而无法进谏;有的人贪恋权位,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愿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
李世民想想,觉得确实有道理,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说话有时候会难听些,也就往往有性命之忧,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是一样的。要想真正听到真话,就有必要免除臣子们谏言的后顾之忧。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我也一样,要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贞观政要》: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