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唐朝的那些事(二十八)

玄武门之变(一)

621年,武德四年。6月,李世民率领东征大军凯旋。长安城万人空巷,场面极其壮观。李世民身穿黄金甲,英姿飒爽,后面是李元吉、李世勣等25名将领,再后面是1万名玄甲骑兵,最后3万陆军甲士殿后。前后都有军乐队奏乐,这一恢宏场面多年以后仍成为长安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按照规矩,王世充、窦建德等俘虏和隋朝的皇家器物图册都要被贡献给太庙里的老祖宗们,让老李家的先人们也感受这无上的荣光,并在天保佑老李家后世昌盛,绵延万世。(《旧唐书》: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

10月,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天策府,并置属官,地位在各个王公之上(《旧唐书》: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天策上将是李渊想出来的一个职位,因为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人事部门看看实在找不出可以配得上李世民功劳的官职了。李渊大笔一挥,现行职位没有,咱就造一个。天策上将应运而生。

此时的李世民23岁。年纪轻轻就已经立下旷世大功,在老李家位居三把手了。

一把手自然是李渊,排在第二的是皇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有些惶恐,因为自己在老李家创业的过程中实在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功绩。

要不是仗着自己生得早,加上老头子李渊的支持,恐怕轮不到自己坐二把手的位子。

李渊也有点犹豫。

自己最着意的接班人是大儿子李建成。但二儿子的李世民的军功实在太大,委实不好处理,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建成看形势有点不对头,想想前朝杨广的夺嫡故事,后背不禁发凉。

他决定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盟友。

这个盟友一般是这些人:军中或朝中的实权派,如杨广找的杨素;皇帝身边的红人或信任的人,如司马德戡找的裴虔通。

李建成找的军中的实权派是李元吉。李元吉刚在东征战役中取得大功,军中威望大涨,又是自己的四弟,属于信得过的自家人。平时感情也是非常好,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老爷子李渊身边的红人,李建成找的是封德彝,老封现在深得李渊的信任,在老李头那里有相当的话语权。

事情出人意料的顺利,李元吉和封德彝满口答应,李建成似乎感觉到了大事可成。

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此时自己的盟友和对手和杨广夺嫡的盟友和对手不可同日而语。

时事不同,差之千里。

李元吉的军事才能和军中地位远远不能和杨素相比,杨素虽然奸诈,但也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大战小战几十次打出来的,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有真才实学的。李元吉只是跟在李世民后面捡到些功劳罢了,没有真正打过硬仗苦战,619年刘武周攻打晋阳,李元吉是逃得最快的一个。

封德彝则是官场老狐狸,多面玲珑,表面上嘴上答应,暗地里是见风使舵,两不得罪,并不会真正为李建成出死力。

李世民也不是杨勇。李世民是真正力挽狂澜,救大唐之将倾的猛士。他手下的尉迟敬德、秦琼、李世勣、房玄龄等文武大将个个对他衷心耿耿,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李建成察人不准,也将注定后面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