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四:心胸开阔格局高远。
据后人统计,李渊执政期间,朝廷的核心官员中有一大半是原隋朝的官员,其中有一些在李渊太原起兵攻占长安的过程中还拼命阻挡过唐军,给唐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困难。
但李渊从不记前嫌,对一些重要的人才委以重任,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人才的导向作用。
屈突通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据史书记载,屈突通的父亲在北周的时候就是州刺史,也算类似现在省高官这种级别的高官了,屈突通也是类似于官二代的身份了。史书记载屈突通从小性格志向高远,坚强刚毅,比较自律,擅长骑射,颇好武略(《旧唐书》:“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在隋文帝时期,屈突通就秉公奉法,铁面无情,就算亲戚犯了法,也秉公执法(《旧唐书》:“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所以当时坊间民谚有“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的说法,是不是和现在的“宁遇阎王,莫遇老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隋炀帝杨广去扬州之际,任命屈突通镇守长安,类似于现在的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员。李渊太原起兵后,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驻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屈突通率精兵数万驻守河东地区,两者遥相呼应,共拒李渊。8月,李渊计诱宋老生出城,两路夹击,大败隋军,占领霍邑,打开了进军关中通道。
屈突通急忙回援长安,在潼关遇到了刘文静率领的阻击部队。
这个阻击战打了一个多月,刘文静愣是将屈突通部队阻击得不能前进一步,但付出的伤亡也非常大。
屈突通异常着急,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回援,长安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半夜,屈突通命令部下武牙郎将桑显和带兵夜袭刘文静军营。在桑显和的突然袭击之下,刘文静部队数千人战死,刘文静本人也被弓箭所伤,三个军营被攻陷了两个。
眼看着就要取得胜利,桑显和却突然宣布停止进攻,理由很简单,肚子饿了,吃饱饭再打。
这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早饭,成本是桑显和部队的溃败、屈突通的被俘、李渊夺取长安、隋朝灭亡。
一顿早饭直接灭亡了一个朝代,估计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桑显和吃好早饭,刘文静已经将防线又重新修复好了,同时偷偷派出几百骑兵绕到隋军后面从南山偷袭。刘文静部下以为援军到了,士气大振,奋力搏杀。在前后夹击之下,桑显和全军覆没。
11月,李渊攻占长安,屈突通没有办法,准备率领余部往东前去投靠洛阳的越王杨侗。但刚到半道,就被刘文静的部队追上,屈突通被俘。
按照一般的道理,屈突通在潼关阻击战中杀死了很多唐军,是唐朝的罪人,身上沾满了唐军的鲜血。李渊先后派家僮和他的儿子前去劝降,结果是家僮被杀,儿子被隋军射箭,屈突通一副死硬派的作风。
被刘文静抓到长安后,李渊叱问道:“为何现在才来相见?”
屈突通哭道:“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实在是愧对代王。”
对这么一个顽固分子,李渊却大为赏识:“这是隋朝的忠臣啊。”
甚至任命屈突通为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旧唐书》:“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也没有辜负李渊父子的信任,在此后的一生中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唐朝,在621年东征王世充的战役中,屈突通论功排第一,死后也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十二名。
屈突通用他的忠节回馈了李渊父子的信任,死后也极享哀荣,与房玄龄配列太宗庙庭。
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渊父子的格局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