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勤王之路

十一月二日,郑成功的舰队刚抵潮阳时,远在广西梧州的永历帝派黄文携旨前来,向郑成功通告广州城被攻破的消息。

自从三月六日尚可喜、耿继茂率清军开始进攻广州城,广州南明守军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这场保卫战历时十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清军大量加强水面船只的数量,并且大量增援陆上军队,攻城大炮增加到了七十三门,南明多次对广东实施救援,但均被清军击败,到十一月一日,清军的大炮轰塌了广州西北城垣,清军从打开的缺口处涌入广州城内,广州沦陷,继而清军进行血腥的屠城。

惊慌失措的永历帝只得将希望寄托于前大西军、前大顺军以及郑成功等的军事援助上。这些军事力量,都是来自明朝体制之外的军队,都曾经是明朝政府剿抚的对象,历史给明朝政府开了一个大玩笑,现在孱弱的南明不得不依靠这些曾经与之作对的武装。

前来报信的黄文对郑成功说:“有旨请藩入援,伪平、靖二王率满骑数万寇广州复之,宁藩望我大师南下会剿甚切。”

广东的局势在迅速恶化,郑成功料想清军在攻占广州后,潮阳的局面将极其困难,因为尚可喜、耿继茂的清军很快会向这里挺进,而且潮州的郝尚久也已经降清,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必须要考虑放弃潮阳根据地。他下令加紧时间在潮阳一带催粮饷,并且将粮饷用船运回厦门岛。

由于郑成功所控制的地盘太小,所以在征粮饷上使当地百姓负担非常沉重,大约有三成的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上,根本无法交饷,郑成功最后豁免了这部分人交粮饷的义务。

郑成功前往揭阳,与郑鸿逵商量大军的去向。

郑成功判断清军在攻克广州之后,下一步的目标必定是粤东,所以认为潮阳、揭阳一带终非久居之地,他建议郑鸿逵先撤往厦门岛,而他本人则准备南下勤王,支援永历帝。

永历帝是一位平庸得很的乱世皇帝,在1650年初清军南下广东时,他便如惊弓之鸟从广东肇庆撤往广西梧州。到了同年的十一月,广州与桂林这两省的省会几乎同时被清军攻陷,永历帝再次逃窜,他在十一月十一日登船逃往浔州。

然而,驻守浔州庆国公陈邦傅却阴谋降清,想劫持永历帝献给清廷。永历帝接到密报后,吓得魂不守舍,当时正值暴风雨,他不敢停留浔州,冲雨而过,逃往南宁。陈邦傅没有逮住永历帝,便杀死宣国公焦琏,然后向孔有德投降。

此时南明的旧政府军几乎丧失殆尽,除了杜永和退守琼州外,邓耀退往钦州龙门岛,陈奇策退往上下川岛,这些南明军事力量只是为荣誉而作战,根本无法扭转时局。

在永历小朝廷生死存亡的关头,曾经联明抗清多年的大顺军残部,终于永历帝向郑成功发出勤王令,但郑成功的军队远在千里之外,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他只得向云南、四川一带的原大西军求援了。

下面简单说说大西军与大顺军余部的活动情况。

先来看大顺军的情况。

1645年五月,李自成意外死于湖北通城九宫山,当时大顺军还拥有四十万之众,分为两支,一支以郝永忠为首,拥有十八营,三十万部众,与南明湖北巡抚堵胤锡达成协议,联明抗清,并且隆武帝赐名为\"忠贞营”。

此后,大顺军余部成为抗清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然而南明政府与旧臣对这支李自成的起义军怀有敌视之心,非但不能以诚相与,反倒处处掣肘,挑拔大顺军内部的争斗。

而在大顺军内部,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内部将领之间也矛盾重重,所以始终无法凝聚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南明昏庸臣僚对大顺军的压制与不信任,最后使得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深,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在1648年,由于与南明官僚矛盾的激化,郝永忠的大顺军脱离南明,北上荆襄山区;同时李赤心、高必正的忠贞营也由于南明官僚的打压排挤,最终在导致在湖南收复的失地又悉数丢失,李赤心、高必正从湖南退回广西。

在1649年底,李赤心病逝后,在高必正与李来亨的领导下,忠贞营仍然坚持抗清,永历小朝廷虽然摇摇欲坠,内部的派系倾轧却丝毫不减,在广州、桂林失陷后,高必正、李来亨见这个小朝廷府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率忠贞营经贵州抵四川巴东的西山屯,与郝永忠、刘体纯等大顺军余部会合,继续抗清斗争。

相比之下,大西军在其首领张献忠被清军袭杀后,仍然维持内部的稳定局面,并没有出现大顺军群龙无首的混乱,张献忠四位才干非凡的养子理所当然成为大西军的灵魂,这四个人分别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起初四人的合作相当完美,大西军四大巨头之间地位基本相等,不过孙可望由于是四人中的大哥,所以在威望上略高于其他诸人,在这四巨头的带领下,大西军浴血奋斗,从四川向贵州转移,得以重振声势。

李定国等人在大西军的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其一是中止张献忠的屠杀政策,改变流寇的形象;其二是从与明政府对抗转向联合南明对抗满清,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大西军的这几个领袖确实展现深邃的战略眼光与胸襟。

1647年,云南爆发土司\"沙定洲之乱”,给大西军一个绝佳的机会,孙可望等人以\"扶明\"平滇乱为理由,果断率大西军入云南,孙可望被推为大西军的统帅,他的地位开始上升,不过仍然没有绝对的专制权力,大西军四巨头分别称王,孙可望为平东王,李定国为安西王,刘文秀为抚南王,艾能奇为定北王。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平定土司之乱,而另一位领袖艾能奇则在战斗中中箭身亡。

孙可望在治理云南上显露出惊人的才华,这里实际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同时孙可望也开始雄心勃勃,他开始考虑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

虽然孙可望表面上是这个政权的盟主,但是他并不能压服李定国,李定国强悍骁勇,经常顶撞孙可望,而且手握重兵,孙可望并没法制服他,所以孙可望打算利用永历政权来压制李定国。

1649年时,孙可望派使者前往肇庆,与永历政权取得联系,并要求永历帝封他为\"秦王”。

孙可望的目的在于以封王一举奠定自己比李定国、刘文秀更高的王位。

永历小朝廷虽然是半死不活的一个政权,但这面子也拉不下来,第一,“秦王\"是一字王,也就是亲王,在明代没有异姓封为亲王的先例;第二,“秦王\"是诸亲王之首;所以永历小朝廷为这个名号争吵不休,结果这件事,拖延了一年多,还是没有结果。

现在永历帝已经成为落水狗了,广州、桂林先后失守,部将要么被战死,要么降清,他现在差不多成为孤家寡人了。

在这个时候,永历帝才破格将封孙可望为亲王,但并不是孙可望希望的\"秦王”,而是\"冀王”,希望得到孙可望的大西军的保护。

郑成功决心南下勤王,可能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抢在孙可望之前,迎回永历帝。

此时永历政权下的旧明军事势力,已经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此后,南明只是一个象征,就象永历帝是一个象征一样,来自明朝政府系统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清军摧毁殆尽了,剩下来坚持抗战的,都是边缘化、体制外的军事武装,孙可望、李定国的武装来自张献忠的反政府叛军,而郑成功则是继承了郑芝龙半海盗性质的私人武装。

永历帝现在只剩下三个选择:第一,被清军杀死;第二,投奔西南的孙可望、李定国的前大西军;第三,投奔东南的郑成功。

永历帝被清军打得向西逃跑,当然不可能跑到东南,再说,虽然郑成功吞并了郑彩、郑联的军队后,实力一下子膨胀起来,但比起西南孙可望、李定国的实力仍然还显得过于弱小,地盘也过于狭小。所以郑成功南下勤王,大约有迎接永历帝的想法,只要永历帝在郑成功的掌握中,那么东南将成为全国抗清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并且可以让郑成功按自己的想法去构想反清的宏伟蓝图。

在郑成功准备南下勤王时,他最担忧的是厦门岛的安全,因为厦门岛的防卫力量只有三个镇的兵力,显得太单薄。所以他希望郑鸿逵的军队能协防厦门岛,一旦弃守粤东,厦门岛将成为郑氏抗清活动的最重要的堡垒,不可丢失。

郑鸿逵也意识到揭阳一地,难以长期据守,便答应郑成功,退往厦门岛。

潮阳一带确实危机四伏,曾经归附郑成功并提出占据潮阳的当地土豪黄海如,见清军节节胜利,便秘密与清军平南王尚可喜联系,准备降清,结果东窗事发,事情败露,被郑成功赐死。

1651年正月,郑成功先在南澳岛与郑鸿逵的海军会合。驻守在南澳岛的陈豹认为南下勤王,风险莫测,而厦门岛是郑军抗清根本,也不可丢失,所以请求郑成功返回镇守厦门岛,由他率军南下勤王。郑成功慨然道:“我家世受先帝厚恩,捐躯难报,今有旨调师,虽越山逾海,义当趋赴,岂暇谋及身家?”

身为左先锋的施郎对郑成功说:“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一梦,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看来施郎对勤王这件事非常不看好,他以做梦不利为借口,反对郑成功挥师南下。郑施郎这个人,有计谋,也有胆略,但是桀骜难驯,郑成功对他颇有意见,关于施郎与郑成功矛盾之处,留待后文再言。

郑成功心里明白施郎这个人并不想南下参加勤王作战,由于施郎多谋,也不好跟他撕破脸皮,索性就答应让施郎以休假的名义,追随郑鸿逵的舟师返回厦门,让他把军队交给副将苏茂。

郑鸿逵把部将萧拱宸、沈奇两队人马留给郑成功,随军南下勤王。正月底,郑成功的勤王军在南澳岛扬帆启航,而郑鸿逵则率舰队北上返航厦门,施郎也在北上舰队中。

勤王之路不仅遥远,而有充满凶险。舰队航行在茫茫的海上,海上行军不同于陆上行军,不仅在舰队补给上要求很高,而且还会遇上狂风、暴雨的天气、原来平静的海面会突然间变成狰狞恐怖,海洋如同吞噬一切生灵的恶魔,露出其邪恶的天性,将船只与船员一同吞入庞大无的腹中。

郑成功的海军在经过一段平静的航行后,在二月二十五日傍晚,舰队从白沙湖启航后。此时,大海开始显出其变幻莫测的一面,一场暴风雨不期而至,狂风席卷着豆大的雨滴,横扫过无边的海域,海面上惊涛骇浪,重重地敲击着船舷上的木板,甲板上许多屯放的物品都被巨浪所卷走,船队在风浪中颠簸难行,船体左右摇晃。风雨越来越烈,波浪越来越汹涌,在这种风浪下,强行行驶将导致船毁人亡。郑成功马上下令,全体舰队就近转移到并停泊在盐州港。

舰队中的船只都纷纷驶离危险区,躲入港湾内。但郑成功的座船可能因为体积大,受风浪的影响大的原因,没法驶入海湾,只好顺着风浪漂流而去。在暴风雨的袭击下,在海浪猛烈地冲打下,整艘船摇摇欲倾,随时都有沉船的可能。郑成功仍然体现出其一如既往的镇定与从容,他的神情自若大大鼓舞舵手面对风浪时沉着冷静,尽量顺风而驶,以减缓巨大的冲击力。但是船上的桅杆在狂风的猛烈袭击下,随时都是折断的可能,海浪一阵阵地冲击在甲板上,船仓内的大门都几乎快散架了。

在此危急时刻,郑成功的部将蔡进福、施举各率一艘船前来营救。暴风雨使得营救十分困难,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名为菜屿的小岛,船终于有了一个可停靠的地方,郑成功的座船已经损坏严重,他转移到了损坏不算严重的蔡进福的船上,有惊无险。

另一艘由施举指挥的船在暴风雨中无法停靠,又被卷入到风浪之中,当时风浪极大,而且天色渐暗,施举根本无法找到可停靠的岛屿,只好将船驶向外洋,漫无目的地在海上漂浮,有几次险些被巨浪所吞没,船上的各种物品都被风浪卷扫到大海上了。

到了清晨,暴风雨过去了,海洋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郑成功很担心施举的船出现意外,因为船中有钱粮册籍,而郑成功的船也因为各种锅灶毁于暴风雨,储备淡水的水柜也被巨浪冲走,在茫茫大海上,根本没办法升火做饭,郑成功与其他将士忍饥挨饿,直到下午,终于找到了其他船只,而施举凭借他多年航船的经验,也脱险归队。

郑成功戎马一生,多次遇险,这些险情有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有刺客的刺杀,更多则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郑成功从小时侯始,他就学会坚强地面对险境,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能忍受一切痛苦,包括身体上的与心理上的,这些出生入死的经历使得他更加坚强,自小开始,他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坚忍不拔不仅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领导力。

经过暴风雨洗礼的舰队,又开始踏上新的征途。

三月十日,舰队抵达大星所,大星所在现在大亚湾附近,距离香港不远的地方。此时港口内停泊有数十只乌尾船,郑成功命令士兵登陆,上岸砍伐些树木,搬到船上,但是这时清军与当地居地一拥而上,要把这些士兵赶下大海。

郑成功大怒,传令舰队靠岸,在海岸边安营扎寨,夺取停泊在岸边的数十只乌尾船,并且对大星所城发起进攻。

驻守大星所的清军赶紧关闭城门,负隅顽抗,并派人前往惠州求援。

郑成功派部将万礼率三百名士兵在惠州通往大星所的道路险要处埋伏,准备伏击来自惠州的增援清军。万礼原本是诏安一支抗清义军的头目,善于打游击战,独立作战能力强,这个人有心机,有谋略,他派人找来几个当地人,经过盘问,得知在惠州与大星所之间,最险要的一段是经过龙盘岭的路,称为龙盘径,这个地方距离大星所比较远。万礼心里盘算,如果在龙盘径设伏,那么清军援兵一定会没有戒备,这样伏击战才能有奇袭的效果,所以他当机立断,下令即刻赶往龙盘岭,布置伏击阵地。

果不其然,清军援军在行经龙盘岭时,并没有意识到这里有郑军的伏兵,大摇大摆地前进,等到援军过了一半后,万礼发出进攻信号,埋伏的郑军一并杀出,将清军截为两段,并占据有利地形发起猛攻。经过一番激战,清军增援大星所的部队全军覆没。

当胜利的捷报传来时,郑成功大喜,马上下令对大星所城发起总攻,大星所的城防并不坚固,随着大炮的轰鸣声,很快城墙便被轰塌,然后郑军一拥而上,迅速占领城池,全歼城内的清军。

郑成功南下勤王的第一仗打得漂亮。

当所有将士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却传来了厦门岛被清军攻破的噩耗,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令所有的人惊呆了。郑成功更是说不出话。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