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孩子的问题,都可以在父母那里找到原因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习惯性畏缩?

文:甜阁下

小何来找我咨询时,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他说,他刚在工作中错失了一个很好的项目。他本来对项目方案胸有成竹,但在与合作方交流时,支支吾吾不敢说。小何自卑又自责,他问我:“为什么我一到社交场合就总是畏畏缩缩的?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心理呢?”

和他聊天后,我发现他的这种心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

当年因为超生,他的妈妈经常带着他东躲西藏,有时跑到棉花地里,有时把他塞到某个黑暗角落,紧张的气氛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除此之外,妈妈每次都会在他不听话时恐吓他,说:“村委会来人了,来抓黑户了!不听话就等着被抓吧!”结果他就会紧张、局促不安,这种情绪反应一直持续到现在。

很多人都有被父母吓唬、威胁的经历——

“你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你就只有拾破烂的命!”

“你要是找不到好工作,趁早回家种地!”

对孩子进行威胁、恐吓,是很多父母历来持有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但鲜有人意识到,父母的“无心之语”往往就是孩子伤痛的开始,导致很多孩子在成年以后,想起父母经常说的这些话,还是会感到愤怒和难过。这同样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他会逐渐变得自卑和畏缩不前,做事犹豫不决,一味地迎合父母或别人的期待,不敢表达自己,也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威胁的本质,是一种控制

小叶来找我咨询时,同样很痛苦。“我觉得自己很差劲,很多余。虽然工作、生活都很如意,却一直摆脱不了这份自卑感。”

为了了解她自卑的深层原因,我让她说说和母亲的关系。她说不太好,母亲对她关心的时候少,呵斥的时候多。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有一天,她蹦蹦跳跳地去找妈妈,想让妈妈带她逛街,没想到妈妈白了她一眼,说:“逛什么?心都玩野了,养你就是个累赘。想逛,就别回来了!”

小叶完全被妈妈训蒙了,心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惹妈妈不高兴了。

后来的很长时间,她都在想这件事情。她把逛街和自己是个“累赘”联系在一起,感觉妈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并把这份痛苦憋在了心中。小叶说,这样的状况还有很多,她感觉自己是被训斥大的。

显然,妈妈对小叶说的话是生硬的,这些话像咒语一般回荡在小叶心头,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妈妈对小叶这样做,目的其实只是想让小叶能更顺从她,按照她说的去做。

父母威胁孩子时,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需要尊重和认可的个体,而是在贯彻自己的想法,要孩子去承担不公平的后果。而这种威胁本质是一种控制,控制着孩子身心,让孩子听话,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如何克服父母的威胁给自己的伤害

在父母的威胁中长大的孩子,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伤害和影响呢?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自我认同。

父母不是完美的父母,不必事事都得到他们的认同,要转向积极的、足够多的自我认同,内心才会有力量,才能坚持住自己的主张,不被父母的威胁吓倒。

在《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和她爸爸是一对冤家父女。爸爸对她各种吐槽,嫌她土,“穿得像淤泥一样”“头发像鸡窝一样”,还“威胁”她要把这些不修边幅的照片发出去。

她报考电影学院时,同样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不但报名了,还考上了。

焦俊艳很有主见,她认为就算是和父母沟通,谈自己的烦恼,父母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问出更多的问题,让她更烦躁、更难受,所以没有必要把一份痛苦变成两份痛苦。也正是因为焦俊艳坚持主见、自我认同度高,她才能从父母的威胁管制中走出来。她很清楚,父母强行塞给她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全是两回事。

同时,自我认同度也体现在能够跳出过往与父母相处的惯性模式,重新建立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由于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我们不得不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的威胁,总是随心所欲、张口就来,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惯性互动模式。长大后,我们很容易把这种模式带到现有的人际关系中。事实上,我们已经脱离了原先的成长环境,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弱小的孩子了,在任何关系中都有权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你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是由自己掌控时,你对想做的事情才会有坚持的态度。这样你才能进一步认识到,父母的威胁对你现在的生活没有实质性影响。

当一个人能够认同自己,坚定地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时,才能为自己打开成长的大门,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