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增长做到极致:中小微企业如何科学地野蛮生长
- 何明涛
- 3650字
- 2025-04-12 12:12:07
001讲 生态地图:99%的企业“赚钱但不值钱”
回顾中国市场主体的发展历程,近10年来,其蓬勃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其中,有以下几大历史性阶段以及几个关键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1.如图1-1和图1-2所示,2013年年底,中国市场主体总数约6000万户,企业约1500万家,个体工商户与企业的比例大约为3:1。到2021年,市场主体达到1.5亿户,其中大约有1亿户个体工商户,5000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与企业的比例大约为2:1。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个体工商户的新增非常快,绝对数字很大,每年新增约1500万户以上。

图1-1 2013—2021年全国市场主体总数

图1-2 2013—2021年企业总数
2.2014年,中国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取消了注册资金实缴制,实行注册资金认缴制,随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大幅增长。
3.2018年3月,中国市场主体数量超过了1亿户。
4.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止市场主体数量的增长。
5.2021年年底,中国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数量为5000万家,平均每30人就拥有一家企业,这已经是一个相当高水平的数值。以美国为例,美国平均每12人拥有一家企业,而中国的一线城市深圳、上海、北京人均企业数量则已经达到了美国人均企业数量的标准。
6.除了关注新增企业外,同样需要注意企业注销情况:2017年注销企业124万家,占当年企业总数的4.8%;2021年注销企业349万家,大约占总企业数的7%。也就是说,企业注销比例有所增加。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的数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销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创业公司在市场上野蛮生长后又纷纷退场。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创业者的红利。
公司发展的“金字塔”:从赚钱的公司到值钱的公司
据2021年天眼查公布的融资事件估算,在市场上的5000万家公司中,上市公司大约占万分之一,获得机构投资的大约占比仅占千分之一。换句话说,99%的公司都无法获得融资,都基本处于“赚钱”但不具备资本意义上的“值钱”状态,真正值钱的公司占比不到1%。
那么,如何从一家赚钱的公司上升为一家值钱的公司?
首先,创业者得清楚自己的公司定位。我把公司发展分为五层,读者可以以图1-3为参照,看看自己的公司处于哪一层。

图1-3 赚钱vs值钱
第一层:10人以下,年营收300万元以内
员工在10人以下,年营收在300万元以下的公司约占企业总数的30%以上。虽然它们规模小、营收少,但是生命力极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它们最好的写照。创业护航服务了大量这样的小微企业,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从行业来看,主要为服务和贸易两大类。
2.从产业链来看,这些中小微企业主要定位为大公司的供应商,做大公司不愿意做的“脏活、苦活、累活”。比如小工程公司承接的是工程总包方认为利润最低的标段或者项目,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承接的是大平台最难管理的灵活用工人员,商务服务公司承接的是大平台不愿意直营的线下非标准的服务。
3.从经营来看,它们极其灵活,有业务的时候多招聘几个人,业务少的时候就少招聘几个人,每个人都在老板眼皮底下工作,效率很高。
4.从老板来看,这些企业都处于草莽阶段,老板们大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经营公司,经过一到两年,老板们的认知会拉开很大的距离,能走出来的就进入了更上一层。
第二层:50人以下,年营收1000万元以内
这个阶段的公司,进入纠结期,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时候老板需要突破管理关,因为老板已经没有办法直接指挥每个人,需要通过管理去达成目标。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老板能突破这个管理关。
第三层:300人以下规模,营收近1亿元
这个阶段的公司虽然经过了初步整合,相对比较稳定,而且拥有了很多资源,但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在经营、管理,以及内部合伙人上的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进一步解决,那就会迎来质的飞跃。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层:营收数亿元,员工数千人
这个阶段的企业在战略和管理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了这一层,有的老板维持公司发展,享受生活;有的老板将公司并入上市公司,选择变现;当然还有人继续奋斗,努力让公司上市,或者使其成为独角兽企业。无论创业者选择哪种人生,都在经历了一番拼搏和奋斗之后,达到了人生某种程度上的“顿悟”。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需要强调的是,从赚钱到成为一家平台级的公司,中间有个非连续的鸿沟,这个鸿沟就是认知鸿沟。野蛮赚钱的经营逻辑无法支持公司跨越认知鸿沟,创业者要在更系统的生态位上认识自己,认识行业和宏观环境。梁宁在《增长思维30讲》里列举过的茶马古道和云海肴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点。
2009年,北京后海的两家云南餐厅迎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茶马古道于北京后海起步,专注做一家高级餐厅,10年后消失了。云海肴则跟着国内的超级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在全国开出了几百家门店,成为一家知名的餐饮头部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结局?因为两位老板的认知不同。云海肴的老板朱海琴一开始就要做一个全国规模的餐饮品牌,她的团队、资源、经营管理方式都是为这个目标配置和服务的,对接超级购物中心,标准化管理就是核心能力;而茶马古道专注于开一家单店,核心可能是厨师,这样就注定做不大。
还有一个事实需要说明:几乎所有值钱公司的老板都是从赚钱开始的。
朱海琴的云海肴开局并不顺利,在装修、经费、经营模式、营销方式上都出现了重重难题;马云当年的翻译社也维持得很艰难,他要从义乌把小商品倒卖到杭州以维持经营;李彦宏最初的生意是为新浪提供搜索引擎服务;马化腾曾想以100万元的价格卖掉QQ,但并没有公司收购。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做赚钱的生意,然后逐步理解商业的本质,再做值钱的平台。每个成功的创业者几乎都走过了这样一条路。那该如何迭代自己?后面章节会详细讲述。
第五层:跨越认知鸿沟并执行好
能做到这点的老板不到1%,而到达这一层的公司,在商业上,用一句诗来描述,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一层,老板们需要追求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让自己的企业更有价值。
当然,即使到了这个阶段,还可以分为多个层级,像阿里巴巴和腾讯那样的公司是经济体级别的存在,它们是企业阶段的最顶端,它们的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级应用,比如支付宝和微信。
为2000万分之一的你
通过以上对企业发展阶段的分析,你是否找到了自己企业的所在位置?本书针对的是企业处在一、二、三层的创业者们,也就是年营收在1亿元以内,员工人数在300人以下的中小微企业。
如果你的企业还处于最底层阶段,那么你的第一任务是活下去,最重要的思维模型就是单点破局。当你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的时候,你只能集中精力逐一突破单点,后面我会用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如何走过这些破局点。
如果你的企业在第二层,那么你的第一任务是学会管理,要通过别人去达成你的目标,而不是全靠自己。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理解客户,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接下来的章节我会从老板、客户、员工三个维度来破解增长密码,帮助你迭代自己,用简单务实的方法让你成为一个依靠科学而不是凭感觉野蛮经营的老板。
如果你的企业在第三层,你的第一任务是学会系统思维。后面的章节中,我会把客户、员工和管理层中最关键的那条脉络梳理出来,让你明白商业背后的底层逻辑,迈过去,你就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
开启创业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你非常确定地去走一条路,其实你已经错过了走这条路的最好时机。”“创业,本来就是成功概率不高的事件。”“如果不想清楚就开始干,那么大概率失败。”“如果完全想清楚再干,等你真正开始的时候,已经没有你什么事儿了。”
关于创业的时机,我们听到过许许多多“名言”,听得越多越困惑。那么,到底什么时间启动创业最好呢?图1-4给出了启动创业的最佳时间点。

图1-4 开启创业的黄金分割点
A点是创业起始点,也就是我们开始有想法、开始要着手干的时候;B点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成功点——创业成功点,也就是我们的事业达到我们理想状态的时候,是我们预设的目标点。小一点的目标,比如餐厅效益好并且能开第二家分店了;大一点的目标,比如公司上市、市值10亿美元等,这都是B点定义的成功点。
从A点到B点并不容易,创业者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期望去选择相匹配的创业目标,也肯定会遭遇各种出乎预料的问题,一帆风顺几乎不可能。创业过程中每一个小小的选择都可能导致发展出不同的未来。前路难测,面面俱到、算无遗策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从A点直接顺利规划到B点是不太可能的。
C1点就是启动创业的黄金分割点。C1点位于从创业起始点A点到创业成功点B点这一过程中大概1/3~1/2的位置。
在我看来,当创业想法已经完成差不多2/3时开始行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想清楚了“信息找人”,但如何规模化地做到,只能边做边迭代,他就是在这个黄金分割点开启了创业,即使很多知名投资人都没有看懂也没有关系。当然,如果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明白最好不过,但大多数创业者没有这样的天分。
【课后作业】
思考题:你的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哪一层?你现在最大的困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