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创作完成于1958年,1961年底发表,次年出版发行单行本,1963年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小说出版后,一印再印,曾多次改版,并被编入“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和“小学生丛书”;而同名电影则在1995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和广电部指定为小学生必看影片。

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佳作,讲述的是一个出生在冀中平原的十三岁少年英勇抗日的故事。作品中流淌着激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旋律。它不仅广为我国不同时代的少年读者所传颂,也深受世界上其他国家小读者的青睐,先后被翻译成英、德、蒙、朝等多种文字。它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主要是源于它独特的艺术成就。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小读者不仅会被字里行间那令人忍俊不禁的儿童情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所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会觉得找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亲密伙伴——他就是书中的小主人公张嘎。

“嘎子”以他特有的个性魅力为小读者所真心喜爱,成了一代一代的小读者仰慕的少年英雄和偶像,也成了儿童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形象。首先,我们来看看作家是如何塑造出这一人物的。

作家笔下的嘎子,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烽火少年,是一个少年英雄。他机智灵敏,杀敌英勇,不怕牺牲,但他的一切言行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嘎”。“嘎”这个字在北方方言里大体是“调皮”的意思,但人们在说一个孩子“嘎”时,则多含“喜爱”“怜爱”之意,或者有一些“嗔怪”的意味。但是嘎子的“嘎”又多了一份机智、聪敏,多了一份勇敢和坚强,其中饱含着作家对他的满腔爱怜和赞许。

作家在谈到自己创作这部作品时,曾说自己在创作上向来注重两个“出发”——从生活出发和从人物出发,并坚持奉为“正路”。作家本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时只有十三岁,本就是一个“小鬼”,也结识了很多同辈的“小鬼”。他与他们一起在抗日的烽火中摸爬滚打了六七年,不仅对战争有着亲身的体验,而且还耳闻目睹了许多“小鬼”的英雄事迹。这一切,为他创作《小兵张嘎》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但是,作家没有满足于那些现成的素材。他深知要想创造出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必须对已有的素材加以选择,进行提炼,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作家精心遴选素材,竭力表现嘎子的“嘎”,使其“嘎”包含着复杂的性格内容,从而完成了丰满的性格塑造。从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嘎子的“嘎”有时是天真无邪的,如嘎子以为自己“当了这么多日子八路军”就是党员,非要参加党的会议;有时又是顽皮好胜的,甚至是狡黠的,如摔跤时张口咬人,为报复而堵塞百姓的烟囱等。但他的“嘎”更多地表现在他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灵活,如他巧斗“红眼儿”时的说唱逗闹就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他的胆量和智慧。

作家曾经说过:“张嘎的思想和品德,我是紧紧抓住并通过‘嘎’这一个性来表现的……”《小兵张嘎》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在于作家对嘎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

但是,要想成功地完成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其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作家徐光耀深谙其中之道。他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行为,从而完成了嘎子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顽童为了家仇国恨,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抗击侵略者的队伍,直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战士的形象的真实塑造。嘎子之所以“嘎”得如此灵动鲜活,如此浑然天成,首要的一点就是作家真实地再现了全面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将人物的言行放置在这一背景之中,毫不掩饰地描写他的成长过程。既把他作为一个少年英雄,又不忘他是一个孩子,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集英雄气概与孩子稚气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从而让其显得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嘎子第一次遇到“敌人”时,他就来了“嘎”劲:为了进行报复,他用枣树上的硬刺扎破了“敌人”的自行车车胎;又忽然想到侦察英雄罗金保曾用笤帚疙瘩缴了汉奸的枪,便拿着自己的木头枪去缴这个“敌人”的枪,可他哪里想到这个“敌人”正是他钦佩的侦察英雄罗金保,其结果可想而知……在鬼不灵围歼战中,他的“嘎”劲更是表现得酣畅淋漓:为了吸引一部分敌人的注意力,情急之中,他将一挂“柳条鞭”拴在狗尾巴上点着了,闹得鸡飞狗跳,从而调动和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张嘎是富有个性的,同时又具有那个特定时代中那些战斗着的孩子们的共性,甚至是所有的孩子身上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形象既有当年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成千上万少年英雄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他们形象的升华,艺术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他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而且蕴含了人性的本真。正因为如此,《小兵张嘎》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熠熠闪烁着艺术的光彩。

其次,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浓郁的时代气息、浓重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儿童情趣,以及作家的一颗向善追美的浪漫童心。

《小兵张嘎》所描写的本是一个刀光闪烁、弹雨呼啸、炮声怒吼的严酷时代,但是作家熟知儿童的心理,深知他们的兴趣所在,同时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尽量给他们带去一些美的感受,让小读者在感受和体验那意味着流血和死亡的战争岁月时,心中留下的不是畏惧而是神往,不是恐惧而是欣喜。作家巧妙地把战争岁月里常见的“挑帘战”“伏击战”以及“地道战”等战术糅进了自己的作品,使得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战斗场面显得生动逼真、趣味盎然。同时,作家运用唯美的描写,把一幅幅带有着温馨的欢声笑语的、亮丽的冀中平原风情画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得作品充满清新、明快而浪漫的情调,从而契合了读者,特别是小读者的审美需求:白洋淀的淀水如碧琉璃一般;葱茏茂密的芦苇在风中起伏摇荡,发出沙沙的喧笑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青纱帐,高耸入云的白杨树,淡淡升起的炊烟……多么美的图画!嘎子在荷花湾村养伤期间与小伙伴玉英一起撑船在淀上游玩时,作家笔下的景物和细节描写,尤其是关于鱼的细节描写,更是充满童真童趣,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小主人公一起驾着一叶小舟,漂荡在碧水蓝天之中,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恬美意境,不由得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些描写,不仅很好地烘托出整部作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更表现出作家(包括张嘎等作品中人物)对美好的浪漫追求,映照出战争的残酷及其对美好的毁灭,从而激发出读者对和平的珍视和向往,对战争的仇恨和决绝的反对。

总之,在新中国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徐光耀的《小兵张嘎》这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其极具感染性的独特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