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汽车博物馆一楼的弧形序厅里,陈列着人类交通史的标志性设计:从滚木,到马车,再到火车、汽车,直至飞机与火箭。这其中有一辆造型古怪的自行车,总是引发游客的好奇。它有着硕大的前轮,以及比例失调的小小后轮,而骑车人的座位居然就在前轮上方!这么高的坐姿,人怎么上去?骑行的时候怎么刹车?它能保持平衡吗?对了,这种奇怪的款式叫做“penny-farthing”,直译为“便士-法新”,英镑的货币单位为什么会用在车上呢?如果翻阅过本书,以上问题自当迎刃而解。

今天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一种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价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径的工具。它便捷、实用,还很时髦,当年曾经开启一种时尚男女们最热衷的运动与社交方式,并且引发了西方社会女性服饰的巨大变革。人们用四百年时间一点点打造出这精美机械,宛如一幅斑斓而迷人的拼图,每个时代的设计与工艺大神们都为它的完整奉献一份力量,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现代化的版本。很多时候,自行车的发展历史非常像是充满刺激的秘境探险,看似前程一片坦途,突然就遭遇阻碍,甚至感觉无法再进行下去了,最终则依然柳暗花明。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催动着这一切——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力量源自人们对交通方式变革的期待,正是对自由迁徙与移动的渴望,催动了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一如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汽车、飞机、宇宙飞船……

向大家介绍这样一种日常熟悉,却又不那么了解其前世今生的重要交通工具,探秘它的源起与演变,讲述它跌宕起伏的进化过程,以及与它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史,是一件饶有趣味且有意义的事。

更何况,后起的汽车享用了太多自行车的福利。本书策划者第一次在欧洲的汽车博物馆里,目睹到成片展出的、形制缤纷的古董自行车时,惊异之情完全击碎了原有的认知。而这样“跨界”的陈列对全球的汽车博物馆来说并不是孤例。如若将这份渊源放回到我馆的收藏上来说,人类历史上第一辆获得专利的机动车,即奔驰三轮机动车的车身,就是用两辆自行车拼装而成,创始人本茨本人和他的两位投资人都是自行车爱好者。后世很多著名的汽车品牌,比如标致、欧宝、斯柯达都是由自行车制造起家。而从斯塔利发明的差速器到邓禄普的橡胶轮胎,这些汽车必不可少的配置,哪一样又不是从自行车移植而来呢?当然,如果您想知道更多关于自行车与汽车的缘分,不妨拿着本书看下去。

在开篇之前,我们还需要对本书的编辑做几点小小的说明。

其一,自行车的早期历史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而且最初打造它的先行者,是在当时往往默默无闻的匠人。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只能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力求为大家讲述信史。而本书的成稿也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提供的专业支持。

其二,考虑到自行车历史的时间跨度大,枝蔓繁杂,我们在采撷故事的时候,尽可能简明扼要,辩伪存真,不堆砌枯燥的技术数据,希望能让大家愉快地读完这段历史。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本书精选搭配了大量图版,相信对提升大家的阅读兴趣会有所裨益。

最后,读者可能会在收尾时感到一丝的意犹未尽,为什么我们的故事讲到19世纪末就戛然而止呢?这是因为本书的主脉络,是循着自行车技术发展的全过程的,这一过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基本定型。关于锦上添花的部分,关于它与20世纪人们的故事,包括为人熟知的自行车竞赛,暂不在本书的收录范围之内,如果大家有兴趣,请听下回分解。

作为中国首家专业汽车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人类交通方式的研究、展示和表达。2018年末博物馆基于自有馆藏着手撰写自行车课题时,市面上还没有同类的书籍。而当本书即将问世之际,已有不少学者陆续出版了专著,探讨自行车历史的各个切面,可见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我们这本《自行车的诞生——从手稿到环球利器》的出版,虽已称不上破局之作,但仍希望为大家的汽车(交通)人文视野,提供一块不一样的拼图,也希望大家在读完本书之后,有更多兴趣去骑行自行车。毕竟,这是一种健康、环保、长寿的交通工具,而且——正如我们书里讲述的——富含文化与历史。

坐定,蹬车,我们启程啦。

上海汽车博物馆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