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庭人际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每一个个体受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结构。就像细胞,每一个细胞都由细胞膜保持其形态的完整和独立,同时它们的边界是具有通透性的,可以与外部进行物质交换。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薄膜里的世界,我们在边界关系中发展成长,家庭教育深受家庭边界关系的影响。

一、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影响的案例

案例1-1

休学的女生小薇

小薇妈妈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两次来寻求家庭教育咨询,女儿小薇七年级,现在不肯去上学。

家庭背景:小薇父亲是本地户籍,妈妈来自外省。他们一家三口与小薇伯父一家三口(小薇有一个比她大2岁的堂哥)和小薇爷爷奶奶,共8个人住在一栋别墅里。该别墅产权在小薇爷爷名下,在房地产业开发早期,爷爷遇到机缘买下来,现在房子已经增值很多倍。因为对房子未来所有权的争议和隐忧,小薇家和伯父家关系一直处于冷战状态,虽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基本没有互动往来,两个孩子间也没有交集。据小薇妈妈说,主要是伯父家担心房子会被侵占。老人一直不表态,所以现在大家都僵持着。

教育背景:小薇小时候爷爷奶奶带得多,她出生时他们全家就住在这个地方了。上学以后,妈妈管理女儿学习比较多。小薇妈妈觉得小薇现在不愿意学习,可能跟自己之前对她太严格有关系。她会动手打女儿,而且出手比较重;女儿总招惹父母生气,有时候还会出现小薇被父母双打的局面。但是,怎么打也没用,小薇学习还是不用心,学习成绩还是不好。从2020年10月份开始,小薇干脆不愿意去读书了。父母说不动她,现在也不敢再跟她来硬的,怕万一出问题。小薇现在的时间主要花在用手机看网络小说上;也会去社会培训机构参加画画和写字的课程。这期间妈妈和就读学校的老师也沟通过,老师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做些调整。

第一次咨询,建议妈妈此时不要太在意小薇不去学校、成绩不好怎么办的问题,而是要关注小薇不想去学校的心理——哪些因素促成她不想去学校的。基于小薇自己不愿前来参与家庭教育咨询,所以咨询老师建议小薇妈妈先尝试以下四点:

1.这一个阶段不要再提学习成绩的话题。允许小薇在家学习(疫情期间,学生已经习惯网上学习,拥有了网上学习的经验);因为小薇表示要去参加期末考试,所以,可以讨论如何通过网课学习,一样把考试考好。

2.跟小薇聊聊学习之外的事情,尤其是对她在网上阅读的小说和玩的游戏,父母不要一概反对。以两代人的差异为契机,向孩子请教属于青少年世界的话题,去了解女儿的关注点,并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去理解女儿和这一代00后的年轻人。创造比较和谐的家庭餐桌文化:吃饭时,你们讨论什么?而不是吃饭时你教导女儿什么。

3.主动解决家庭内部不和谐的僵持局面,可以和女儿讨论你们自己正在装修的房子。比如:内部家具,摆设,以后生活画面的想象……让女儿参与家庭决策,对女儿有好处。

4.小薇喜欢画画,并且正在社会培训机构学习绘画,那就鼓励她把这个兴趣爱好发扬好,继续画。并且讨论讨论本地区书画界的人和事,可以考虑给女儿介绍一个更合适的师父——书画界讲究师徒传承,这个可能对女儿有好处,也匹配她的需求。

2021年1月,小薇妈妈请求第二次面谈咨询,女儿依旧不愿意来。

小薇妈妈反映:小薇近期画画写字课也不想去了。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网络小说。妈妈给小薇请了大学生来家里辅导学习,孩子不排斥。妈妈说小薇不愿意跟父母沟通,但会在大学生来辅导功课时跟大学生聊聊天。妈妈觉得有个大学生为孩子辅导功课,期末考试成绩也不会太差。而且还能从大学生这里了解到女儿的想法,得到些反馈,这样挺好。就是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怎么办?一直不想去学校怎么办?

咨询老师问小薇妈妈:“上次来,我们讨论了什么?回去以后,有没有尝试过改变?”

小薇妈妈说:“你是说房子的事情吗?要到三月份才可以搬过去,快了。我就怕过了年开学,她还不肯去学校,怎么办?可不可以休学?老师,你有没有办法?”

咨询老师看着小薇妈妈,微笑着说:“休学的事,我帮不上忙。你请的那个大学生,是男的还是女的?”

小薇妈妈:“男的。”

咨询老师:“这个你要当心哦。”

小薇妈妈:“当心什么?”

咨询老师:“你女儿是青春期女孩子,对方是个男孩子;你确信你知道他们在聊什么?”

小薇妈妈:“这个应该不要紧,那个男孩子挺好的。我想小薇总不跟人说话,怕她自我封闭或者抑郁,心理出问题。有个人说说话,总归是好的。”

咨询老师:“小薇不跟你说话,不等于不跟别人说话;关在家里不出门不等于自我封闭或抑郁。”

小薇妈妈:“她不肯去,说自己没有心理毛病;想叫她到你这儿来,她也不肯来。”

咨询老师:“嗯,这很正常,你一个人来也可以;她未必一定要来。她现在不是功课落下了要不要补功课的问题。这个大学生帮不上你女儿,主要得靠你自己,你和你爱人一起行动,才有可能帮上她。想通过直接找个人来帮到你女儿,很难。”

……

小薇妈妈还在想通过别人的努力、别人的智慧、别人的力量,来改变她的女儿。这种父母很多见。很多青少年学习行为出了问题,都有一个老想着动脑筋“搞定”孩子的妈妈。“搞定”这个词很贴切,就是按照“我”的意图和安排让“你”就范的意思。可惜,教育孩子,是给孩子提供支持,而不是“搞定”孩子。

最为关键的是,小薇所处的家庭关系,决定了小薇父母长辈的语境和心境;小薇父母长辈的语境和心境,影响着小薇的自我认同和心境,进而影响着小薇的生活和学习行为;小薇的行为又转而影响着父母长辈的语境和心境。一个魔圈盘旋在小薇头顶,包裹着生命情感。

二、家庭中的多元因素决定了亲子关系

这是一个母亲来寻求帮助,而女儿不愿意配合的典型家庭教育困境案例。大部分家庭教育个案咨询,都是家长需要咨询而孩子不愿意接受咨询。这既是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的真实反映,也是造成家庭教育困难的实际原因——焦虑的家长自己把家庭教育推入陷阱而不能自拔,同时还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奔跑。把自由的雏鹰压抑成烦躁的井底之蛙。案例中小薇妈妈前来寻求帮助,是因为她已经走投无路,在女儿面前失去了教育有效性,甚至失去了作为一个家长的基本影响力,女儿已经把妈妈拒绝在心灵门户之外。

(一)谁决定了亲子关系状态

毫无疑问是父母决定了亲子关系。就像案例所述,小薇妈妈自己总结“可能以前管得太严了,打得太多了,有时候还双打”的情况,确实是造成现今母女关系和亲子关系紧张的因素。但它还只是一个可以意识到和能够表达出来的因素,还有更深层次、难以表达的基础层因素(这个后面再分析)。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母女关系”和“亲子关系”?因为母女关系是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亲子关系中还有一个父亲,在小薇的心理世界中,可能这个父亲更加令人失望,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男人和父亲。

1.小薇母亲的性格特征

在咨询中,小薇母亲的性格特征已经明显表露出来。这位做了十几年母亲的女性,是一个在事业上爱钻研的技术人员。她擅长用道理去分析和判断,擅长用理性去说服,却不擅长用心去体会。她是一个对情感比较迟钝的人。当她据理力争却无法说服别人的时候,她就恼火——挫败感令她恼火,实际上这是种攻击行为。面对女儿,当这位妈妈的“理性教育”方式不能令女儿俯首听命的时候,她就遭遇了强大的挫败感,她就开始发飙,甚至动手打女儿。

其实,小薇妈妈在任何公开场合都是温文尔雅的,她的理性分析永远提醒着她要注意自我形象。她一般都会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以确保自我安全,所以也不会与人发生冲突,除非在必要场合进行学术争论或者政治争论,她可能跟你争个半天。说服她很难,跟她保持距离很容易;被她说服很容易,她也不跟你亲近。所以,在外人看来,她怎么会暴怒、甚至动手打人呢?

2.小薇妈妈爱女儿的方式

小薇妈妈是一个带着距离经营人生的人。但是,女儿不一样。母女连心是一体的,小薇妈妈爱女儿是自然不必证明的事情。小薇妈妈爱女儿的方式和效果,受到她自己性格特征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而不自知。

爱女儿,所以她想尽办法让女儿学本事。认知是有一个不断累积和建构的过程的,小薇妈妈对如何可以在学校获得好的分数,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考试成绩好一点,如何努力,如何超越别人……都有她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有些来自她自己的学习成长经验,有些来自社会,特别是关于教育和补课等方面的流行语、流行行为。她的教育方式,就是把这些她认为好的、正确的(其实是经过她自己的认知过滤的,她自己感觉安全的)办法和策略,转变成一种要求,去教育女儿(实际上是灌输和命令女儿)。

小薇妈妈教育孩子时自然表现出来的爱的方式,来自于她自己比较凸显的性格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认知局限。这种性格特征的背后是她自己的心灵深处的“不安全”感,我们给它取一个比较形象的名称,叫做“安全感漏洞”。小薇妈妈的安全感漏洞是“我害怕别人知道我没本事,我的能力不够——世界需要有本领的人,我要有本领,不然会被世界抛弃”。在这个漏洞里,“世界”就是小薇妈妈从幼年时期就感知到的我们今天称为“环境”的全部,包括那个养育她的人和人群(家庭—社会)。这是一种“不然会被世界抛弃”的恐惧,它促进了小薇妈妈的个人发展,也限制了小薇妈妈的个人发展,发展的成果就是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性格特征凸显的女性。

这种性格特征决定了小薇妈妈爱女儿的时候听不到别人的意见和想法,顾及不到别人的情绪和体验,甚至可能选择性倾听而遗漏了重要的信息。在案例中,第一次来咨询时,咨询老师明明提供了四个建议,让她回去尝试;当她第二次来咨询的时候,咨询老师问了这个问题,她的反馈证明她根本就没有去尝试,并且只记住了她自己认为对的信息。

咨询老师问小薇妈妈:“上次来,我们讨论了什么?回去以后,有没有尝试过改变?”

小薇妈妈说:“你是说房子的事情吗?要到三月份才可以搬过去,快了。我就怕过了年开学,她还不肯去学校,怎么办?可不可以休学?老师,你有没有办法?”

而且,小薇妈妈的注意力并不在讨论的语境中。她只是要来寻求她的解决方案的答案和资源。答案变成了问题:“我就怕过了年开学,她还不肯去学校,怎么办?可不可以休学?老师,你有没有办法?”

现在所发生的情形,已经告诉了咨询老师小薇的境遇。妈妈听不见女儿在说什么,一股脑儿把女儿塞进她的安排里。也不害怕自己是否会弄错,实际上她“不愿意考虑是否自己做错了”只是一种习惯。这个细节很形象地反映出了小薇妈妈的特征,耐人寻味:

咨询老师看着小薇妈妈,微笑着说:“休学的事,我帮不上忙。你请的那个大学生,是男的还是女的?”

小薇妈妈:“男的。”

咨询老师:“这个你要当心哦。”

小薇妈妈:“当心什么?”

咨询老师:“你女儿是青春期女孩子,对方是个男孩子;你确信你知道他们在聊什么?”

小薇妈妈:“这个应该不要紧,那个男孩子挺好的。我想小薇总不跟人说话,怕她自我封闭或者抑郁,心理出问题。有个人说说话,总归是好的。”(注:大学生来家教,是父母上班时间,家里没有其他成年人)

不妨做一个假设推演:如果那个男生和小薇有了来自异性好奇或者好感等因素引发的接触,有了性的遐思或反应或行为。妈妈把男生告诉她的小薇学习方面的信息作为对女儿教育的参考依据,当她跟女儿聊相关话题的时候(比如妈妈对女儿说“大学生说你在英语单词上的记忆能力其实是可以的,就是平时功夫花得少了点”),女儿心里想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和体验,此时妈妈的一本正经和振振有词,在女儿这里算什么?眼睛里看不到对方,陷在自己的思维定势里——这几乎是小薇妈妈在家庭教育方面死穴一般的软肋。但她不是故意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3.小薇所受到的教育感受

每一个人都希望被看见。孩子也希望被看见,尤其是希望被父母看见。什么叫被看见,并不是说每天在同一个屋檐下就是被看见了,也不是说你天天在教导他就是被看见了,而是说你知道了他的长处、优点、想法、期望、难处、求助、困惑等,才叫被看见。小薇没有被看见,她妈妈只看见她不肯去读书、每天玩游戏、中考将彻底落败、未来将令人失望。小薇妈妈也从来不认为自己不重视孩子、不爱孩子,相反她认为自己已经操碎了心,现在还加上了伤心和担心。

在本套丛书的《学习管理与家庭教育》一书中,我们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和学习管理”,就是期望更多的家长可以看见自己的孩子,看见孩子的实际情况、真实需求和未来希望。唯有如此,你对孩子的爱才有可能转化成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行为,帮助孩子更好成长。否则,当你不断指责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会因此不爱你,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小薇身上就发生了“停止爱自己”的可悲变化。

(二)在位而有缺陷的父爱

俗话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有妈的孩子是块宝”,还有人说“父爱的缺席,会让孩子缺乏力量感”。小薇父母双全,他们身体都很健康,观点一致,有时候还发生对女儿的“双打”现象。可是,小薇也依然出现了问题,那么,小薇的父亲对女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请想象一下小薇遭遇父母“双打”的场景,再想象一下场景外围的隔壁有耳(这个别墅里还住着小薇的爷爷奶奶和伯父一家,并且小薇家跟伯父家关系处于互相设防对立状态)的背景,然后你再闭眼体会一下小薇对父亲的感受。小薇对父亲是失望的,当妈妈生气恼火的时候,如果小薇确实犯了需要如此惩罚的错误,那没得说;如果不是,那么父亲的没有主见会赫然呈现。联系一下小薇所生活的这栋别墅的家庭关系,不难理解她对父亲的失望。

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小薇家和伯父家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关系僵硬到这样,小薇爸爸是否有责任?至少他不愿意、不敢或者不能与自己哥哥相互扶持、相互帮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这个家庭总共八个人,目前处于孩子最不愿意接受的关系状态中。

小薇父亲在位而功能缺陷,这对小薇的成长是很糟糕的影响。造成小薇父亲如此状况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则是他的婚姻融合没有顺利完成,二则是他的个人勇气被压抑。这里面包含着深层次的家庭心理能量的动力关系,也就是海灵格思想中的“良知”在起作用。从海灵格家庭排列的角度来理解,小薇的情况变糟糕,是良知在起作用。

(三)小薇心底可能的安全感漏洞

借用信息科技专用术语“漏洞”来形容我们的安全感,是比较合适的。很少有人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也很少有人具备饱满的安全感,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中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来自环境与内在的相互作用:来自环境中的刺激搅动起内部的波涛,于是我们通过一些行为反应来回应环境,换取内部的安全感觉。这个过程逐渐惯性化,形成个性特征。

显然,与她的同龄人相比,小薇对自己家庭的认知是存在困扰的。爷爷奶奶、伯父伯母这些包含着亲缘情感色彩的称谓,在小薇的内心词典里,含义是否不确定和模糊?在这些称谓前面是否能加上“亲爱的”三个字?她不确定,也不能。她想拥有加上去的感觉吗?她想。但她想而又不能够做到,这就是困扰。这种困扰消耗着小薇的心理能量,这就是心理安全感的漏洞,她需要去填补和修复。再加上爸爸妈妈用他们以为有效的棍棒教育来促进小薇的进步,实际是对小薇的负面影响。小薇的心理基底并不需要棍棒教育,她需要的是温情教育,她需要的是家庭修复的能量,她需要的是父母把家庭建设好的美好体验。现在,父母自身作为儿子、媳妇、弟弟、弟媳的角色和功能都没有做好,却以如此强势要求女儿做好自己。良知,促使小薇内心不知名的力量回应给父母的是“不服”两个字。所以,母亲觉得女儿已经不接受她的教育,沟通已经不存在,女儿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危险境地。实际上,女儿只是把自己当成炮弹,向这个不合理、不公正、不顺利、不舒畅的世界宣战。她不喜欢这个世界(她的世界并不大,也就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一隅)。

今天,在校园里像小薇这样存在各种心理安全感漏洞的学生人数不少,主要原因来自他们的家庭。

三、从根源上改善家庭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对小薇的帮助,不是靠教育宣传能解决的,需要实施家庭教育个案咨询服务。跟大部分家庭教育个案咨询一样,当事人学生不愿意、不配合,家长着急焦虑要寻求“灵丹妙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局。实际上,虽然说生命情感之根长在自己身上,小薇境况的根源不在她自己身上,而在她所扎根的土壤里。理解根源包括“根”和“源”两部分。

小薇的根之源在妈妈和爸爸身上。

基于个人认知局限、惯性思维和惯性行为,小薇妈妈即便在第一次咨询面谈之后,也没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她和她的爱人以及他们俩的关系状态上。这个关系状态涉及小薇父母的婚姻融合,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环境中的婚姻融合,从家庭发展角度来观察,他们的婚姻融合没有完成。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后文会有详细介绍。说到小薇父母的认知局限、性格特征、惯性行为和关系状态,我们自然会想到“家庭疗法”。虽然在心理咨询领域,“家庭疗法”成为了流行语,但是,对于“家庭疗法”是通过家庭中关联因素的调适来疗愈个人,还是疗愈家庭,使之趋于和谐、功能完善?绝大部分心理学工作人员自己也常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实施家庭教育咨询,不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所以,我们引用部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都是围绕一个目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家庭教育的效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更好发展。

(一)改变认知不等于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即ABC疗法)的面询技术,可以在面询谈话的时刻,点醒小薇妈妈发现自己的认知误区。要改变小薇妈妈对教育、家庭教育和女儿成长的认知,还需要给予她知识援助和信息资讯。就像本套丛书《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第三章的家庭教育个案咨询范例那样,那个案例中的妈妈,在接受了第一次咨询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对家庭教育有了基本完整的科学的认知,因而也敢于纠正公公的不合理行为,为孩子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我们把这种环境条件的转化,称为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

小薇爸爸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局限问题,更主要的是他自己的性格局限问题。他的性格特征未必会让他有什么心理问题或者生活妨碍,但是他的性格特征妨碍了他的家庭功能,也影响了别人的家庭功能。把头埋进沙子的骆驼看不见远方,小薇的爸爸无法带给女儿远方的风景,他只能任由生活中的各种力量把自己推来撞去,寄希望和听命于比他强势而同样是迷途羔羊的妻子。小薇由此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来源。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学习和不可确认的未来,她退缩了——这是一种全线溃败的退缩。

而此时,小薇妈妈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小薇发生行为向好的变化。她安排了一个大学生,还迫切希望咨询老师能否给她介绍某个专家带教小薇,她一定还会想其他的路径和办法去“搞定”自己的女儿。所有这些不往内部寻找原因,不从根源处下手而求助于外的行为,基本都徒劳无功,甚至是火上浇油,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二)海灵格的家庭排列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尽管心理学界对海灵格的学说各有说辞、褒贬不一,但对于受益者来说,学术界的高度统一并不重要,况且海灵格思想注重的家庭系统关系,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相当吻合。所以,我们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它可以帮助改善家庭关系,提高个体生命质量。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爱的序位关系。亲子之间爱的序位的主要原则是:父母给予而孩子接受。人们有能力给予是因为过去曾得到父母付出的爱;孩子能够接受是因为未来他们也将给予他们的孩子。先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人,在未来必须要为下一代付出更多。下一代也许会有获得大于付出的情形,但是一旦有足够的获得,他们会为随之而来的人付出更多。如此,不论是接受者或是付出者,都将遵循着相同的序位和法则。这样的施与受的序位也同样适用于手足关系。哥哥姐姐都必须为弟弟妹妹付出,而弟弟妹妹都必须要接受来自哥哥姐姐的给予。这代表着老大照顾老二和老幺;老二接受来自老大的照顾并且为老幺付出更多;而老幺则接受来自老大和老二的照顾。老大付出最多,老幺则得到最多;而老幺常常以照顾年迈的父母作为回报。

有没有发现,海灵格思想所呈现的,也正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家庭生活画面。小薇家庭中这种爱的序位被阻隔,里面还交织着其他关系纠葛。其中一个变量是两位媳妇(小薇的妈妈和伯母)的进入,她们是这个家庭变化的重要因素。暂且不论她们可能有各自原生家庭的情感纠葛,单就进入家庭之后所引发的第二个变量,即小薇爸爸和伯父的应变来说,整个家庭进入一个打破原有平衡关系的震动时期。显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家庭没有完成幸福的整合。我们把这理解为婚姻融合的一部分出了问题。

用海灵格的家庭排列给这个家庭调整爱的能量和运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于海灵格的家庭排列,以及家庭中的婚姻融合,后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里暂不展开。

(三)必要的物理手段也是可选的

小薇父母正在装修另外一套他们自己购买的房子。小薇妈妈不能确定是否需要一家三口搬出这栋别墅,独立居住到自己购买的房子里去。咨询老师赞同并鼓励小薇妈妈采取与老人和伯父家分开居住的方式,这种物理上的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收拢小薇的心理能量,也有利于减少大家庭内的情绪对抗和互相猜忌。

在家庭教育个案咨询中,我们经常碰到“核心家庭模糊”的问题。核心家庭,你可以这样理解:家庭功能的独立单元。分开居住,小薇会明确她和父母的三口之家是“我们家”,伯父的家可以理解为亲戚家,而爷爷奶奶的家是“我们家”的延伸。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边界关系。

明确和管理好边界关系,有助于稳定心理安全感。

小薇案例带来的启发:

家庭关系很重要,它影响孩子的成长;婚姻融合很重要,它影响家庭关系;家庭中存在看不见的关系动力,它的能量很强大。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关系。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要从调整家庭关系入手;调整家庭关系,要从改变家庭成员的认知入手;而改变家庭成员的认知,从矛盾纠葛中入手最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