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家之宗”。后世历代医家精研《内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健康及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组成,各九卷八十一篇,共计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

一、《素问》成书年代与作者

关于《素问》的成书年代及作者,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古至今,数千年来,对于《素问》的成书年代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许多医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们从文献学、文字学、版本学、文化学、医学理论传承、古代科技发展等不同角度,对《素问》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

认为《素问》成书于黄帝时期,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君臣问答之作。例如:晋代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指出:“《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宋代沈作谗在他的《寓简》中云:“《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此观点在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文中有黄帝与岐伯、伯高、少俞、少师、雷公等问答之词,所以认为《素问》出自黄帝时期。但是,宋以后对于《素问》成书于黄帝时期这一观点,多存有异议。

认为《素问》成书于先秦。例如: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心学》中指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宋代程颢、程颐的《二程全书》亦云:“《素问》书出战国之末,气象可见。”宋代司马光《传家集·书屋》认为:“谓《素问》为黄帝之书,则恐未可。”明清时期,持此说者亦颇多,例如:明代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引宋王炎云:“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

认为《素问》成书于汉代。例如:明代顾从德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跋语”中指出:“今世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所从来远矣。”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认为:“《素问》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为即全元起所著,犹非隋唐文也。唯马迁刘向近之,又无此著义语。宋代聂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东都以后语,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

认为《素问》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一时之作。例如:元明间人戴良在《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中引明代吕复语:“《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从《素问》各篇内容、文字表述及涉及的事物等方面来看,各篇留有不同年代的痕迹,可见,《素问》各篇的写作时间不是同一个年代,因此,《素问》八十一篇各篇的写作时间应当与最后将八十一篇编撰成册的时间区分开来,即不能将各篇写作时间与编撰成书的时间混为一谈。一般认为《内经》编撰成书的时间,上限为《史记》,下限为《七略》,即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也就是说,《内经》的医学思想及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个时期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代有亡失”的同时,又得到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尤其秦汉时期补充的作品占多数。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始作于先秦,成编于西汉,增补于魏晋南北朝,补遗于唐宋,它是历代医家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的总结。

二、《素问》的形成

《素问》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形成与古代先贤们长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长期的医疗实践与总结、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渗透与运用具有密切关系。

《素问》的形成是基于长期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医学先贤们运用了当时认识天地自然事物的方法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的基本方法,通过司外揣内、取类比象、以表知里、揆度奇恒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脏腑功能及发病规律进行观察并研究,观察体表肢体诸官窍与内里脏腑的关系以及其与自然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问》的形成基于古人长期的医疗实践与总结。《素问》以前的古代书籍资料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知识。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耳、目、口、鼻等人体器官名称,并载有牙病、腹病等病名。《诗经》中有阴阳、五行、脏腑、疾病、药物、治疗、保健等医学相关内容记载,记载了车前子、贝母、蟾蜍、虿(全蝎)、蛇、赭石等药物60余种。《山海经》记载药物100余味,疾病30余种。汤液醪酒、针疗、灸疗、药物疗法在春秋时期已被广泛使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医学方书,记载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病名,记载药方283首,药物240余种,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记载了四诊。可知,在《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先贤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在《内经》成书之前已经有《上经》《下经》《大要》《奇恒》《揆度》等多部医学书籍问世,这些都为《素问》乃至《内经》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问》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诸子辈出,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记载代表人物189家,著作4324篇。西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将其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这是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体系的基本轮廓。先秦六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以道家、阴阳家影响比较大。《内经》一是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了“道”的概念,来揭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如“天地之道”“阴阳之道”“经脉之道”“营气之道”“卫气之道”“持脉之道”“针道”“标本之道”等。二是继承了道家的精气学说,并用以说明万物之化,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天地精气所化,《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疾病是由于气的运行失常所致,《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治疗疾病关键在于调气。三是继承了道家辩证法思想,运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和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阐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诊断和治疗的原则,在老子辩证法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升降、出入、邪正、新故、虚实、寒热、进退、逆从、正治、反治、虚实、标本、缓急等概念。四是继承了道家无为思想,提出了众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等均与道家养生思想一脉相承。阴阳家同类相应的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阴阳家的四时阴阳万物同类相应思想对《素问》形成具有影响。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脉应四时阴阳则生,脉逆四时阴阳则死,其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二是阴阳家的自然五行同类相应的思想对《素问》形成具有影响。人体有五腑、五官、五志、五华、五体、五态、五音、五声、五液等诸象,自然界有五气、五方、五时、五色、生化、五味等诸象,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代表,建立了以五脏为核心的外应五时、五气的人与自然相通应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构成了藏象理论的基本框架。

《素问》的形成吸收了古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古代科技成果来研究自然规律与人体生命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及地理等方面。古人认为自然气候变化是有六十年甲子周期规律的,气候变化规律的背景是天体星辰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人体生命规律及疾病规律密切相关,顺应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则健康无病,违背自然规律及气候变化规律则诸病由生。

三、《素问》的内容

《素问》共计八十一篇,各篇内容有所侧重,各篇篇幅长短不一。归纳整部《素问》,主要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养生及运气等,对经络及针法也有阐述。《素问》的医学理论博大精深,注重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关联,“人与天地相参”这个对人体生命的独特认识方法,也使《素问》的医学理论更具有独特性。

《素问》研究人体生命规律和疾病规律的指导思想,比较突出地表现为整体系统的恒动观。一是认为人体生命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活着的人放到大自然背景下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规律的相应性,研究自然规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性;二是认为人体精气神及人体脏腑表里上下内外及经络气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关联,互生互化,一者出现问题则波及其他,具体归纳为天人相应观、阴阳辩证观、形神合一观。《素问》的方法论内容也比较丰富,主要有解剖观察、援物比类、直觉思维、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及图式推演等。

四、《素问》的流传

《素问》一书,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个时代已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版本,这期间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王焘及日本学者丹波康赖等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引用过不同版本的《素问》。

南朝齐梁时期医家全元起整理注释《素问》,《新唐书·艺文志》载:“全元起注《黄帝素问》九卷。”北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载:“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训解,阙第七一通。”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一载:“全元起以医鸣隋,不在巢、杨之下……其医悉祖《内经》,所著《内经训解》行世。”此说传至后世,便将全元起注本名为《素问训解》。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条载:“又有全元起《素问注》八卷。”全氏注释《素问》时的祖本是九卷本,但是当时第七卷已佚,仅存八卷。全氏的这一注本至北宋时尚存,唐代王冰、宋代林亿整理《素问》时,均将此注本作为主校本。全氏的《素问训解》保存了早期《素问》本的原貌。

唐代宝应年间,王冰的《素问》注本,以全元起注本为基础,又参考其他版本《素问》编写而成。王冰将原九卷,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中,由于第七十二篇刺法、第七十三篇本病这两篇内容亡佚,故仅存篇目。又,王冰将其师张公赠予的秘本“旧藏之卷”即“七篇大论”加入《素问》并予以说明及注释,王冰的这一《素问》注本,名《黄帝内经素问》。

至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奉诏校正《素问》等古典医籍,《素问》的校正以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进行了全面整理。林亿注本的特点:一是书名仍用王冰本书名,即《黄帝内经素问》;二是原文以王冰本为底本,参考全元起本《素问》及其他版本《素问》;三是将王冰二十四卷划分方法及王冰的注文全部保留,并收录了全元起《素问》注释,标注了全元起本《素问》的篇次篇目;四是林亿的注文列在王冰注文之后,每注前均用“新校正云”四字标明,以与王冰注文分别开来;五是林亿校勘的内容深入细致,对于《素问》原文的正本清源、定型化及后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此可见,林亿此次整理《素问》贡献巨大,保留了早期优秀《素问》版本的原文及王冰、全元起的注释,以及全元起本《素问》的篇次。林亿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时至今日,仍然是研究《素问》的重要版本。

宋代林亿校对《素问》之后,《素问》版本的流传演变过程,主要有四大流传体系。

一是二十四卷本体系,即王冰、林亿注本体系。有北宋刊本、南宋刊本、金刊本、元刊本、明刊本(以明代顾从德宋影刊本为代表)、清刊本(以钱熙祚守山阁校刊本为代表)及国外刊本等。其中,在明刊本中,由于顾从德刊本刻工精细,版式基本保留宋版旧貌,此后多有据此再影刻或影印者。由于该版本质量高,影响广泛,故后人研习《素问》多用此本。19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的宋顾从德本《素问》,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将顾本《素问》用铅字横版排印出版,此后,该版本《素问》成为学习研究《素问》的重要版本,中医药院校教材及学者著书立说多用此版《素问》。

二是十二卷本体系。此体系是在王冰、林亿注本之后衍生出来的一个《素问》版本体系。有元本胡氏古林书堂刊本、明刊本(熊宗立种德堂刊本、嘉靖四年山东刊本、嘉靖赵府居敬堂刊本、万历四十三年朝鲜内医院刊本)、清刊本、日本刊本等。

三是各种卷本体系。有五十卷本、九卷本、不分卷本等,也都是在王冰、林亿注本之后衍生出来的《素问》版本。

四是明代以后的全注本体系。这个体系的《素问》注释本,原文是王冰、林亿注本原文,但是删除了王冰、林亿的注文,由作者全部注释而成。

这些版本中,明代顾从德刊本刻工精细,清代守山阁刊本校刊质量较好。

据不全统计,古代有260余家对《内经》进行了校勘、整理及注释,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为《素问》的完好流传及中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注家有:梁代全元起《素问注》(八卷)、隋唐间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宋代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明代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二十四卷)、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九卷)、清代高世栻《素问直解》(九卷)和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八卷)等。

《素问》这部中医学经典著作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独特的中医学理论,还展现了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将古代这些自然科学成果与人体生命科学紧密结合,运用于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及治疗疾病当中。尤其重要的是,《素问》(包括《灵枢》)运用了古代优秀文化中道家、阴阳家能够阐明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及精气学说,使中医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阴阳五行理论能够阐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消亡规律,那么,人体生命也是自然万物之一,人体生命是秉承自然阴阳五行之气而生,所以,阴阳五行及精气学说就一定能够说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疾病规律。同时,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及内容,没有哪一门学科像中医学这样将阴阳五行理论运用得如此充分、如此淋漓尽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从学习《素问》入手,从学习《内经》入手。

在几十年的《内经》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中医药大学学生来说,仅靠教材选载的很少的原文来学习《内经》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全面认识《素问》的原貌及领会其精髓。对于中医药科学研究者来说,读《内经》做科研,对于基于中医学思想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也能具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及需要运用中医思想养生保健、调养疾病的人来说,从《内经》入手学习中医是正确的选择,以免道听途说,误入歧途。因此,我以宋顾从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补入第七十二篇、第七十三篇,录其原文,对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并将原文直译出来,以便于读者学习理解。

感谢我的研究生们,他们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采取接力式的工作方式,将我的《素问》《灵枢》百余万字手写书稿陆续录成电子稿。感谢在我撰写书稿期间,我校宗媚娟老师的热情帮助,赠予我百余本稿纸。

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深深怀念前辈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先生的谆谆教诲,感谢恩师长春中医药大学崔仲平教授、许永贵教授的培养。衷心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的大力支持。感谢我的亲人、同事、朋友们多年的默默支持与厚爱。

苏颖

2021年11月24日

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