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 苏颖编著
- 3522字
- 2022-11-15 18:19:08
阴阳别论篇第七
【篇解】
别,区别。因本篇所论的内容,有别于其他论阴阳的篇章,故名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真脏脉的脉象及预后,讨论了三阴三阳经脉失常所致的病证,以及阳结、阴结、阳搏、阴搏等病证的症状及预后。
篇中所述的真脏脉及脉有阴阳的理论,对后世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1]十二从[2],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3],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4]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5];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6]者为阴,至[7]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8]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注释】
[1]四经:四时之经脉。王冰注:“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
[2]十二从:十二支。王冰注:“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
[3]凡阳有五:阳,有胃气的脉;五,肝、心、脾、肺、肾五脏之脉。
[4]真藏:真脏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王冰注:五脏为阴,故曰阴者真脏也……夫如是脉见者,皆为脏败神去,故必死也。”
[5]忌时:疾病禁忌的时日。如肝病忌庚辛、肺病忌丙丁等。
[6]去:脉搏应指,脉落为去。
[7]至:脉搏应指,脉起为至。
[8]悬绝:脉气将绝,犹如悬物的绳索将绝断,即真脏脉。
【译文】
黄帝问道:人的肝、心、肺、肾四脏经脉,与十二支有什么关系呢?岐伯回答说:四经与四时相应,十二支与十二月相应,十二月与十二脉相应。脉有阴阳,知道阳脉,就可以知道阴脉;知道阴脉,就可以知道阳脉。有胃气的脉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五时配合五脉,则是二十五种阳脉。所说的阴脉,是无胃气的脉,即真脏脉,见到这种脉,说明脏气衰败,必死无疑。所说的阳脉,就是有胃气的脉。辨别阳脉,就可知病变的部位;辨别阴脉,就可知死亡之期。欲知三阳经的病变,就诊察人迎;欲知三阴经的病变,就诊察寸口;人迎脉与寸口脉,在正常情况下,其脉象是一致的。辨别有胃气之脉,就可知疾病禁忌的时日;辨别无胃气之脉,就可知患者死生之期。谨慎地掌握阳脉和阴脉,就不必与众人议谋。
所说的脉之阴阳,脉去为阴,脉来为阳;宁静为阴,躁动为阳;脉迟为阴,脉数为阳。显现真脏脉的人,若肝脉急劲,弦而欲绝,则十八日死;心脉孤悬欲绝,则九日死;肺脉孤悬欲绝,则十二日死,肾脉孤悬欲绝,则七日死;脾脉孤悬欲绝,则四日死。
【原文】
曰:二阳[1]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2],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3],其传为息贲[4]者,死不治。曰:三阳[5]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6];其传为索泽[7],其传为疝[8]。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注释】
[1]二阳:王冰注:“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
[2]隐曲:王冰注:“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3]风消:肌肉消瘦。
[4]息贲:喘息气逆。
[5]三阳:王冰注:“谓太阳小肠及膀胱之脉也。小肠之脉,起于手,循臂绕肩髆上头。膀胱之脉,从头别下背,贯臀入腘中循腨。故在上为病,则发寒热;在下为病,则为痈肿腨㾓,及为痿厥。㾓,酸痛也。”
[6]腨㾓:腿肚酸痛。
[7]索泽:皮肤甲错,失去润泽。
[8]疝:睾丸下坠,阴囊肿痛。
【译文】
阳明经病变影响心脾,也可见小便不利,或女子闭经。进而可传变为肌肉消瘦,也可进一步传变为喘息气逆,则为死证。太阳经的病变,多见恶寒发热,或下部痈肿,两足厥冷,痿弱无力,腿肚酸痛,进而可传变为皮肤甲错,或传变为阴囊肿痛。少阳经的病变,多见气短、咳嗽及泄泻,进而可传变为心区掣痛,或不能饮食,肠胃之气阻隔不通。阳明与厥阴二经同时发病,多见风厥证,其表现是惊骇,背痛,善嗳气,善欠。少阴与少阳二经同时发病,多见腹胀,心胸满闷,善太息。太阳与太阴二经同时发病,多见偏枯,其表现是半身不遂,肌肉痿弱无力,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原文】
鼓一阳曰钩[1],鼓一阴曰毛[2],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3]。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4]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5]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死阴[6]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7]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8],肾之脾谓之辟阴[9],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10],多阴少阳曰石水[11],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12],三阳结谓之隔[13],三阴结谓之水[14],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15]。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注释】
[1]鼓一阳曰钩:鼓,脉之搏动。钩,脉象的钩脉。王冰注:“言何以知阴阳之病脉耶?一阳鼓动,脉见钩也。何以然?一阳,谓三焦,心脉之腑。然一阳鼓动者,则钩脉当之,钩脉则心脉也。此言正见者也。”
[2]一阴曰毛:毛,毛脉。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气也。毛,肺金脉也。金来鼓木,其脉则毛。金气内乘,木阳尚胜,急而内见,脉则为弦也。”
[3]溜:指脉象。王冰注:“若阳气至而急,脉名曰弦,属肝。阳气至而或如断绝,脉名曰石,属肾。阴阳之气相过,无能胜负,则脉如水溜也。”
[4]和本:和,平衡;本,阴阳。即阴阳协调。
[5]淖(nào):湿也。指阴气太过。
[6]死阴:病邪以五行相克的次序相传,如心病传肺。
[7]生阳:病邪以五行相生的次序相传,如肝病传心。
[8]重阴:阴病传阴。如肺病传肾,肺为太阴,肾为少阴,以阴传阴,有阴无阳,故为重阴。
[9]辟阴:病传所不胜之脏,即反侮,如肾病传脾。王冰注:“土辟水升,故云辟阴。”
[10]斜:通“邪”。
[11]石水:病证名。因阴盛阳虚,水气内聚所致的水肿病。
[12]二阳结谓之消:即胃与大肠俱热,相互搏结。肠胃俱热,故消谷善饥。
[13]三阳结谓之隔:小肠膀胱俱热,相互搏结,小肠热则血燥,膀胱热则津液涸,膈满,二便难。
[14]三阴结谓之水:脾肺之脉俱寒,相互搏结,水液不化,聚于体内。
[15]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指心主之脉;一阳,指三焦之脉。三焦脉、心主之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
【译文】
脉搏鼓动有微阳之气,叫钩脉;脉搏鼓动稍显无力,如毛之轻柔,叫毛脉;其脉来盛去衰,有力而急,叫弦脉;其脉来有力而沉,轻按不足,叫石脉;阴阳不能胜负之脉,叫溜脉。若阴气盛于内,则阳气虚,扰乱于外,可见自汗、四肢厥冷,虚阳熏于肺,则喘促有声。人体精气的化生,依赖于阴阳的相对平衡。
因此若刚遇刚,则有阳无阴,阳气独亢,破散于外,阴气也随之消亡。若阴气盛,则刚柔不齐,阴阳不和,可致经脉气血衰竭。属死阴之类的病,不超过三日就死亡;属生阳之类的病,不超过四日就死亡。所说的生阳、死阴的传变,如肝病传心,就是生阳;心病传肺,就是死阴;肺病传肾,就是重阴;肾病传脾,就是辟阴,是不治之证。
邪气结于阳经,则四肢肿胀。结在阴经,则便血一升,不愈则便血二升,严重则便血三升。邪气结于阴阳两经,若阴气偏盛则发生石水,其症状是少腹肿胀。邪结于阳明,肠胃有热,易病消渴;邪结于太阳,小肠和膀胱俱热,易病二便不通的隔证;邪结于太阴,脾肺俱寒,易病水肿;邪结于厥阴和少阳,三焦之脉和心主之脉皆络于喉,故易患喉痹。若尺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明显不同,是妇人有孕的脉象。阴阳脉俱虚,并见下利无度,为真气竭绝,是死证。阳脉盛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盛,为妇人血崩。脾肺之脉搏指有力,为阴气盛极,二十日后半夜死亡。心肾之脉无和缓之象,十三日后傍晚死亡。肝心之脉无和缓之象,十日后死亡。太阳脉搏动鼓指有力,但无和缓之象,三日后死。太阴、太阳脉搏动鼓指有力,毫无和缓之象,并见心腹胀满,甚则见大小便不利,五日后死。阳明肠胃之脉搏指,若是温病,则是死证,不过十日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