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济学是人类进入资本雇佣劳动制后经济思想的学理形式

经济是人以劳动在交往中有意识地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存在的本质要素是劳动、需要、交往、意识,劳动是人本质的核心。人本质四要素都体现于经济,经济是人本质四要素展开并统一作用的过程。在经济中,劳动作为人本质四要素的核心得以确立并充分展示,需要、交往、意识在劳动中得以实现并制约劳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动物一般性升华为人性的根据。劳动的动因是需要,即人的生命力所体现的生理和心理欲求,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满足人不能从自然界得到满足的需要。由于劳动,人不断地改变和提升需要。人的需要已是自然和社会的集合,它在劳动基础上改变的同时对劳动提出要求,促使人改变劳动方式和提高劳动技能,从而进一步改造和引导人的需要。劳动和需要在相互制约中演变着,人类就在二者的演变中生存发展,这个过程,交往和意识都是必要制约因素。意识是连接劳动和需要的关键,人的生理和心理由意识集合为需要,由意识支配进行满足需要的行为,并对物质条件进行认识,促成改造物质条件和人自身素质技能的劳动生产。也是因为意识,人才能记忆、总结、反思、改进劳动技能,并在人群中交流,进而有人将之专门探讨、提升、传授。劳动是个人行为,又是社会行为,由意识将个人的技能、经验集合,形成社会的劳动生产方式,并从总体上制约、导引个体劳动。每个劳动者的技能和工具,都是个体意识对历史形成的总体技能、经验的认知和展现。意识在总结和提升劳动的同时,也总结和提升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社会的生活方式,从总体上导引、制约个体需要的实现。人们所说的生活幸福,以及困苦、贫穷和富裕,都由社会意识界定的需要衡量。个人劳动和需要的社会化,取决于交往,交往是个体人与他人关系的体现,是个体人社会存在的必要方式和内容。劳动的社会性,不仅体现于劳动技能,也体现于劳动过程的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是在交往中进行的,并通过交往而实现劳动与需要的内在联系和社会化。人类是社会存在的群体动物,社会存在形式是人类总体交往的集合,随劳动生产方式和满足需要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意识的发展而演进。家庭、家族、氏族、氏族联合体、部族、部族联盟、民族、国家,是社会存在形式的演进阶段,也是交往逐步扩展,并充实其内容,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强化对自然物质资源的改造,改进和完善需要,丰富和系统意识的过程。交往以劳动为基础,在意识的导引下,进行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以至货币与商品、服务的交换,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换,从而将劳动成果的分配和消费都纳入交往过程。交往不仅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确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形成社会分化和矛盾,导致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异化,形成非劳动者所有劳动成果、支配劳动者,以及劳动与劳动成果分配和消费的矛盾。交往是劳动与需要的社会联结,交往由意识导引并改变意识。在交往中个体意识集合为总体意识,总体意识制约个体意识并通过交往形成社会经济关系,即由社会意识界定,以法律、道德、伦理等体现,并为个体意识认可的社会地位和秩序。

人本质四要素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经济活动及其关系构成经济矛盾,经济矛盾是人本质四要素在不同社会制度所构成的历史阶段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经济活动以物质资源作为必要条件,不论自然资源还是人为的生产资料,都是劳动的对象和手段,劳动改造物质和借助物质手段满足人的需要,交往和意识也必然涉及物质条件。经济的物质条件是人之外的,又是人所控制并经劳动而纳入经济活动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往往体现于对物质条件的支配和使用上,由此导致经济矛盾,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了少数人以暴力掠夺和掌控物质条件,进而在交往和社会关系中居统治地位,操纵大多数人的劳动和需要,由此构成阶级和阶级社会的经济矛盾。

经济学是对人经济意识和经济矛盾的学理性认识,但在资本雇佣劳动制之前的各社会制度中,由于人的认识能力低下和经济矛盾相对简单,尚未形成系统学理性的经济学,人的经济意识及其对经济矛盾的认识还处于经济思想和经济观念阶段。

经济思想是意识这一人本质要素所形成的对经济矛盾的初级和基本的理性认识。经济思想是理性思维所概括的经济意识和对经济矛盾的认识,相对松散且没有系统。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观念,经济观念是经济思想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以概念更为明确和集中地规定了经济意识和经济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矛盾的主张。资本雇佣劳动制之前的奴隶制、封建领主制、集权官僚制阶段,对经济的认识停留于思想和观念阶段,而且主要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封建领主阶级、官僚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提出并论证的,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意识,表达了其对经济矛盾的规定及解决矛盾的意愿和主张。而被统治的奴隶、农奴、农民,则未能形成明确独立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只有在屈从统治阶级的经济意识中包含其对阶级统治现状的不满和摆脱困境的希求。

以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为内在依据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资本雇佣劳动制。这是人类经济矛盾演进的一个新阶段,其特点就是在普遍的商品经济中,使劳动力使用权成为商品,并因劳动者没有必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不得不将其劳动力使用权出卖给资本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使用权的资本所有者不仅可以支配劳动力的使用,更因这种使用而所有了超出其购买劳动力使用权所付货币价格的剩余价值,并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购买劳动力使用权和生产资料,进行再生产,从而使资本雇佣劳动关系得以延续。这是比奴隶主利用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奴隶的人身权直接组织生产、并所有奴隶剩余劳动产品的奴隶制,封建领主利用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农奴对其人身依附,将小块土地“承包”给农奴收取贡赋,并强迫农奴在领主自留土地上劳作而无偿所有其劳动产品的封建领主制,官僚地主通过税收和出租土地使用权收取地租,所有劳动者剩余产品的集权官僚制等制度都先进的制度,是历史上这几个阶段性制度演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和文明发展的体现。资本雇佣劳动制的先进,首先体现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化和劳动者人身权的确立,从而为工业生产方式提供了必要的交往和经济制度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所有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用权来组织生产,为获取利润而展开竞争,从而促进了经济向广度和深度扩展;而劳动者人身权的确立又使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必须出卖其人身权体现的劳动力所有权派生的使用权,这也是为了生活不得不的“自由”行为,而为了将自己劳动力使用权卖得出去,卖个好价格,劳动者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并在出卖劳动力使用权之后服从已是其所有者的买主的指挥。

资本雇佣劳动制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丰富了经济过程的内容,同时也使经济矛盾深化和系统。日益增殖其资本并居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和不断提高素质技能的劳动者,都在深入系统思考自身利益,而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在历史积累和思想者的深入探索中不断提升,对人生和世界系统的学理性研究全面展开。运用提高了的思维能力和系统的思维形式对经济意识的概括与经济矛盾的研究,形成了经济思想和观念以至学理性的经济学。

首先对经济进行学理性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由商人和海盗、“开明贵族”演变而来的资本所有者,从十二世纪开始,就在欧洲几个较大的部族联盟向民族国家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部族联盟的君主为了强化和扩大自己家族的统治,开始了效法东方大国中国集权官僚制的变革,但他们却采取了与中国集权官僚制“重农抑商”不同的重商主义政策,他们认识到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最快途径,而为了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就要给商人及其商业活动提供相应的制度环境,为此设立了若干“经济特区”,使商人可以摆脱分立的部族封建领主的束缚,直接服从国王统治并为之提供税收。“市民”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由此形成,并很快吸收了海盗及“开明贵族”等加入其中,他们的资财增加了商业、手工业资本,扩展了商业活动范围,又为提升手工业劳动者素质技能提供了必要条件。商人阶层的壮大及其与国王事实上的结盟,冲击并危害了封建领主制,并在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建立了初级的集权官僚制和民族国家。而这些国家相互的竞争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变革,商业和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造就了初级的资产阶级,当这个阶级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将资本转向工业,由此导致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转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技能所集合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要求并促进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演进。“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继展开,以自然神论和物质主义冲破了上帝主义,带动人文和自然科学发展,颠覆了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在深化、拓展对人生和社会及其物质条件认识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与系统性。

作为这场社会和思想变革主力的资产阶级,在变革中形成和壮大,阶级意识不断成熟,其经济思想日益丰富,形成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等初级的学理性的经济学说,进而亚当·斯密依据物质主义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国家观写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人类第一部系统的经济学著作,既是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初级经济学说的总结和扩展,更是对已经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概括,并由此对经济矛盾进行了系统论证。斯密的经济学说不仅为英国的资产阶级,也为欧洲及美国资产阶级铸造了其阶级意识的重要一环,导引着资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在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萨伊、李斯特等一批英、法、德等国的资产阶级学者,不断充实、改进经济学,形成了服务资产阶级的世界一般性和国度特殊性的经济学。

作为经济思想的学理形式,经济学(亦称政治经济学)首先由进入资本雇佣劳动制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者创立,这是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产物。作为资产阶级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在概括资产阶级利益和经济意识的同时,对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矛盾系统进行了规定,形成了道、法、术、技四层次内在统一的学理系统,它既在道、法层次论证了资本雇佣劳动制的思想基础,也从术、技层次为资产阶级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增殖其资本,进而为在强化对本国劳动者统治的同时,向全世界扩张提供了必要指导。资产阶级经济学形成以来的二百多年,不断充实、丰富、改进,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理性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意识和生活,是资本雇佣劳动制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资产阶级思想的基本观念,就是以物质主义为指导的资本主义,是资本雇佣劳动,进而支配劳动,所有劳动者剩余价值以积累资本的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就是资本经济学。

不论资产阶级如何提升和改进其雇佣劳动、支配劳动的能力和方式,其所有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从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都是劳动者创造的,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和发挥的表现。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不仅体现于技能素质,更体现于文化精神素质,在社会化工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使劳动者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自己个体利益与总体阶级利益的统一,并在其思想代表的学理性思维中,概括了劳动者阶级的经济意识,形成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济思想、经济观念、经济学说。劳动者经济学说的形成,以马克思《资本论》为标志。马克思继承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经济思想和观念(这些经济观念往往依托资本经济学的学理体系和概念表达劳动者的经济意识),概括了产业工人阶级的经济意识,通过对资本经济学的深入评判,系统揭示了资本雇佣劳动制的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使劳动者阶级的经济思想得以学理性概述,因而也可以说开创了劳本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劳本经济学不仅使资本经济学有了一个学理上的对立面,更在指导劳动者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不断演进,并孕育着进一步理性的思考和系统化,同时也制约着资本经济学的演化,在我们探讨资本雇佣劳动制巩固后的资本经济学时,可以明显看出它与劳本经济学的对立以及劳本经济学对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