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録俗語解
- (日)桂洲道倫等原著 王閏吉等譯著
- 10字
- 2022-11-16 19:39:16
《諸録俗語解》第一卷
《正宗贊》
卷之一
【相抗】抗,扺也、敵也。日語,即反抗、頂撞。俗話蛇舉頭向人者曰“抗其頭來”。《漢典》“相抗”條:對抗;相抗衡。《晉書·羊祜傳》:“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南史·謝瞻傳》:“瞻文章之美,與從叔混、族弟靈運相抗。”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當其並緬之始,深慮緬民不服及緬屬諸土司起與相抗。”
【説似一物】似,意同“呈似”之“似”。日語,即表現、表示。見《碧巖録》第二則。《碧巖録》:“一有多種,二無兩般,似三隅反一。”
【早晚】本義指朝暮,由此引申出①“いつか”,即遲早、早晚;②,即現在、這時候;③,即不久、一會兒之義。今此處作“いつか”,即遲早、早晚。這早晚想是去了,日語釋作;早晚回來,同。《漢典》“早晚”條:先與後;遲早。《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蓋生育有早晚,所産有衆寡也。”《北齊書·崔昂傳》:“終是除正,何事早晚!可除正僕射。”
【石墜】墜,日語,即垂、吊、懸挂,意同“扇墜”之墜,如達磨的耳墜金環等。《漢典》“扇墜”條:繫於扇柄之飾物。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二》:“扇之有墜,唐前未聞,宋高宗宴大臣,見張循王扇有玉孩兒墜子,則當時有之矣。”《剪燈新話·渭塘奇遇記》:“女以紫金碧甸指環贈生,生解水晶雙魚扇墜酬之。”《紅樓夢》第一回:“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且又縮成扇墜一般,甚屬可愛。”
【蕩】日語釋作,指放到河水裹洗,引申出盡、空之意,即“破家蕩産”也。《漢典》“破家蕩産”條:耗盡家産。《朱子語類》卷一一一:“寬鄉富家多,狹鄉富家少。狹鄉富家,靳靳自足,一被應役,無不破家蕩産。”《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觸著他的,風波立至,必要弄得那人破家蕩産,方才罷手。”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醋瓶畫匣》:“樗蒱六博之好,倡樓妓館之遊,往往破家蕩産。”
【村獦獠】村,日語,即鄉下。獦獠,生活在嶺南附近、以蟲鼠爲食的野蛮人。見《正字通》詳解。六祖是嶺南人,故被稱作村獦獠也。《禪典》“獦獠”條:唐代南方少數民族之稱。與今南方仫佬等少數民族有淵源關係。敦煌本《壇經》:“大師(指五祖弘忍)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按慧能本系河北范陽人,隨父貶官而至廣東新會落户,此系獦獠族聚居地,故有上述回答)《正宗贊》卷一,曹溪六祖:“開作家爐韝,村獦獠收幾塊精金?説成帙《壇經》,臭皮囊盛許多骨董。”亦作“獵獠”。按,《廣韻》入聲葉韻:“獦,良涉切,俗作田獦字。”與“獵”字讀音相同。可見唐宋時代“獵”有俗寫作“獦”的情況。
【骨董】日語釋作,即雜碎舊物。如骨董菜、骨董箱等。《禪典》“骨董”條:價值不大的雜碎舊物,禪家多指陳舊落套的言句話頭等。《補禪林僧寶傳》,雲岩悟新:“乃之黄龍,謁寶覺禪師。談辯無所抵捂。寶覺曰:‘若之技止此耶?是固説食耳,渠能飽人乎?’新窘無以進。從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盡。願和尚慈悲,指個安樂處。’寶覺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却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法演語録》卷中:“出隊半個月,眼不見鼻孔。忘却祖師禪,拾得個骨董。”《五燈會元》卷一五,雲門文偃:“若是一般掠虚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董,到處馳騁驢唇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話。”也説作“骨底骨董”。
【死款】判定死罪的口供。難翻,日語釋作,即推翻不了。翻款,同,即翻口供。翻,《碧巖録》作“番”。《漢典》“款”條:指供辭。《資治通鑒·唐則天后天授二年》:“來俊臣鞫之,不問一款,先斷其首,仍僞立案奏之。”胡三省注:“獄辭之出囚口者爲款。”
【劈箭】日語釋作,即切斷箭。劈,爲的倣字,意同“劈頭”“劈面”“劈初”之“劈”。《漢典》“劈”條:割;劃破。《漢典》“劈面”條:以刀割面。《魏書·清河王懌傳》:“夷人在京及歸,聞懌之喪,爲之劈面者數百人。”《文選·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雖鄧訓致劈面之哀,羊公深罷市之慕。”李善注:“戎俗,父母死,恥悲泣,皆騎馬歌呼。致聞訓卒,莫不號咷。或以刀自割。”
殺】音同“築”。築拳,日語釋作,即握拳。
【適來】日語,即剛才、方才。適來,亦作“適纔”“適間”。《漢典》“適來”條:猶剛才。晉干寶《搜神記》卷三:“南邊坐者語曰:‘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適來鑒貌辨色,觀君與凡俗不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一:“適來佳麗,是崔相國的女孩兒。”清黄景仁《三月十六日》詩:“轉笑適來呼吸頃,正襟危坐亦欺人。”
【小囝】囝,《玉篇》:“五輦切,閩人呼兒曰‘囝’。”《漢典》“囝”條:小孩。唐顧況《囝》詩:“囝生閩方,閩吏得之……囝别郎罷,心摧血下。”原題解:“閩俗呼子爲囝,父爲郎罷。”宋陸游《戲遣老懷》詩:“阿囝略如郎罷老,稚孫能伴太翁嬉。”
【原之】原夢,日語釋作,即占夢、解夢,亦作“圓夢”。原,唐音“ヨエン”,與“圓”音相近,故通用。原,《韻會》:“推原也”。《正字通》:“占夢以決吉凶曰‘圓夢’。”《漢典》“原”條:推究;考究;研究。《荀子·儒效》:“俄而原仁義,分是非,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豈不愚而知矣哉!”《漢書·劉向傳》:“原其所以然者,讒邪並進也。”唐韓愈《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債負,遂相典帖,漸以成風。”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明何景明《應詔陳言治安疏》:“臣上原天意,下究民心。”清李漁《巧團圓·原夢》:“當初那箇奇夢被我原出來了。”
【竿木隨身】見《武庫》。《武庫》:“大宋元符戊寅歲,有漢中沙門意忠上座,尋師訪道,選佛參禪。干木隨身,逢場作戲。”《禪典》“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條:本指江湖藝人隨身帶著竹木道具等,遇上適合的場所便可隨時演出。比喻悟道者隨處作主,自在無礙之機用。《景德傳燈録》卷六,江西道一:“鄧隱峰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云:‘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云:‘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圓悟語録》卷一:“升座云:‘火不待日而熱,風不待月而涼。鶴脛自長,鳧脛自短,松直棘曲,鵠白烏玄,頭頭露現。若委悉得,隨處作主,遇緣即宗。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有麼?有麼?'”《續傳燈録》卷一二,等覺法思:“師良久曰:‘若也於斯薦得,上無攀仰,下絶己躬,靈光現前,耀騰今古。遇知音而隨缘佛事,在山野而别构清规,亦可竿木隨身逢场作戏。”
【貼身死計】貼身,日語釋作,即不離身。死計,同,即徹底的計度。《漢典》“貼身”條:指跟隨在身邊的;親近的。《西游記》第七一回:“你將那貼身的侍婢,唤一個進來。”《紅樓夢》第十三回:“戴權看了,回手遞與一個貼身的小廝收了。”
【納些些】納,日語釋作,即繳納年貢。 《漢典》“些些”條:少許,一點兒。唐元稹《答友封見贈》:“扶床小女君先識,應爲些些似外翁。”宋葛長庚《賀新郎·肇慶府送談金華張月窗》詞:“小立西風楊柳岸,覺衣單、略説些些話。”
【總不見得】舊本作“他總不妨”。見《林間録》。《林間録》:“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放,不免食他國王水草;擬向溪西放,不免食他國王水草。不如隨處納些子,他總不妨。”
【草賊】《書叙指南》:“盜藏避曰‘穿竄草石’,又曰‘山栖草藏’。”《漢典》“草賊”條:舊時對起義農民的蔑稱。《舊唐書·僖宗紀》:“若諸軍全捕得一火草賊數至三百人已上者,超授將軍,賞錢一千貫。”《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罵道:‘草賊休走!’挺手中朴刀,直取劉唐。”
【一分飯】日語釋作,指一人份的飯。日本古代將一人份的俸禄,即,稱爲“一分請受”。《漢典》“一分”條:猶言(所得的)一部分。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九:“有一大熊來,瞪視此人。人謂必以害己。良久,出藏果,分與諸子。末後作一分,置此人前。”《景德傳燈録·普願禪師》:“師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飯。'”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望和尚慈悲爲本,小生亦備錢五千,怎生帶得一分兒齋,追薦俺父母咱!”《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姑娘一進洞房,早看見擺滿一分妝奩。”
【失火】日語,即過失。失,釋作,即(因失誤而)掉落、没有抓住等,意同“失脚”“失手”“失口”“失心”“失聲”之“失”。
【我使得正快】日語釋作,意指我用的鐮刀鋒利得很。《漢典》“快”條:鋒利。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元吴萊《黑海青歌》:“越山山有黑海青,長拳快眼健羽翎。”
【骰子】《字彙》注:“博陸採具”,故亦稱作“臭骨頭”。十八,指所擲出的骰子點數。《漢典》“骰子”條:賭具。也用以占卜、行酒令或作游戲。多以獸骨制成,爲小正方塊,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點,一、四涂以紅色,餘涂黑色。擲之視所見點數或顔色爲勝負,故又稱投子、色子。相傳爲三國·魏·曹植創制。唐温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一:“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新五代史·梁廣王朱全昱傳》:“太祖宴居宫中,與王飲博,全昱酒酣,取骰子擊盆而迸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群蠻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爲之,長寸餘而匾,狀若牌子,折竹爲籌,以記勝負。”
【信彩】擲骰子猜點數,日語。《漢典》 “信”條:任意;聽任。《荀子·哀公》:“故明主任計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涉務》:“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僕爲之。”宋蘇轍《隋論》:“人之於物,聽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則人重而物輕。”
【家生】道具,即家庭生活用具,指鍋碗盤。《會元》作“家事”,即家具也。《漢典》“家生”條:傢什。器具的總稱。宋吴自牧《夢粱録·諸色雜貨》:“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交椅。”《古今小説·沈小官一鳥害七命》:“二人收了,作别回家,便造房屋,買農具家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四回:“吃完了酒,收拾了家生,日以爲常。”
【活計】《碧巖録》第一則:“向鬼窟裡作活計”。《漢典》 “活計”條:生計;謀生的工作或職業。唐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謀拙日焦拳,活計似鋤戔。”元無名氏《貨郎旦》第三折:“你如今做甚麼活計,穿的衣服,這等新鮮,全然不像個没飯吃的。”《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某年上避兵來此,因無活計,將十三歲的兒子秦重,過繼與朱家。”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有八口晨炊不繼,猶舍旦夕而問商周,一身活計茫然,寧遣妻子而不賣古董者,人心矯異,詎非世道之憂乎。”
【白牯】或説狗,可再考。《漢典》“牯”條:母牛。《玉篇·牛部》:“牯,牝牛。”俗稱閹割過的公牛。
【聱頭】無解説。《漢典》“聱”條:凹凸不平;參差不齊。唐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若知彝器乎?始乎斲輪,因入規矩,刳中廉外,枵然而有容者,理膩質堅,然後如密石焉。風戾日晞,不副不聱,然後青黄之,鳥獸之,飾乎瑶金,貴在清廟。”宋歐陽修《盤車圖》:“淺山嶙嶙,亂石矗矗,山石磽聱車碌碌。”
【噇眠】日語“どぶされ”,意同“作個睡死鬼去!”“睡你個大頭鬼呀!”罵人光睡覺不幹活之語。噇,同“喫驚”“喫顛”之“喫”,注:“食無廉”,即無節制地大吃大喝。《漢典》“噇”條:吃喝;没節制地吃喝。唐寒山《詩》之七四:“背後噇魚肉,人前念佛陀。”《淸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總然親戚吃不了,剩與公婆慢慢噇。”《西遊記》第五四回:“(八戒)也不管甚麼玉屑米飯、蒸餅……山藥、黄精,一骨辣噇了個罄盡。”《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楊老六)在鎮上賭輸了,又噇了幾杯燒酒,噇的爛醉。”
【木】無解説。《漢典》條:樹蔸子,木柴塊。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三》:“雨複大至,適得羊場堡四五家當嶺頭,遂入宿焉。其家竹林竹户,煨餉筍,竟忘風雨之苦也。”又:“時雨急風寒,急趨就之……從東門入,一老僧從東廡下煨,見客殊不爲禮。”
【胚腪】當作“坯堚”。《正字通》:“坯佩平聲,瓦未燒也。堚,音魂,土也。”胚腪,日語釋作,即陶胚。《漢典》 “胚腪”條:同“胚渾”。唐陸龜蒙《讀 〈陰符經〉 寄鹿門子》:“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方寸了十字,萬化皆胚腪。”金元好問《游承天懸泉》:“太初元氣未凝結,更欲何處留胚腪。”元朱德潤《雪獵賦》:“迷漫六合,飄颻太空,混玄黄而暴白,始胚腪于鴻蒙。”
【一上】同“一次”,一度。《禪典》“一上”條:一場,一番。《仰山語録》:“潙山喂鴉生飯,回頭見師云:‘今日爲伊上堂一上。’師云:‘某甲隨例得聞。'”《聯燈會要》卷四,五泄靈默:“似這般擔板漢放去便休。又唤回,被伊搽糊一上。”(搽糊:折騰)《嘉泰普燈録》卷二五,闡提照:“諸公好熱,熱一上了,又寒一上。寒寒热热,煎迫人太煞!”
【耳朵】見《虚堂録·報恩語》。《虚堂録》:“上堂:‘德山棒如雨點,要且打不得皮下無血底;臨際喝似雷奔,要且喝不得耳朵無聰底。直饒打得悟,喝得省,報恩未必横點頭,何故?知我罪我。'”
【老臊胡】臊,音騷。《説文》:“豕臭也。”《字典》:“凡肉之腥者皆曰‘臊’。”老臊胡,貶低初祖之辭也。胡人臊臭多者也。《虚堂録》胡作“鬍”。《禪典》“老臊胡”條:對老年胡人之詈稱,多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有時帶戲謔語氣。《聯燈會要》卷二〇,德山宣鑒:“這裏佛也無,祖也無。達磨是老臊胡,十地菩薩是擔屎漢。”《五燈會元》卷二〇,龍翔南雅:“二祖禮三拜,依位而立,已是周遮;達磨老臊胡,分盡髓皮,一場狼藉。”《正宗贊》卷一,百丈大智:“策奇勳,不減叔孫通,與老臊胡作萬古城池,阿誰近旁?”
【葛藤樁】見《碧巖録》第一則。 《碧巖録》:“若人透得,歸家穩坐,一等是打葛藤,不妨與他打破漆桶。”《禪典》“葛藤樁子”條:喻指多語禪師,語含譏諷意。《大慧宗門武庫》:“雲居舜老夫常譏天衣懷讓禪師説葛藤禪。一日,聞懷遷化,於法堂上合掌云:‘且喜葛藤樁子倒了也!'”
【分疏】見《碧巖録》第二則。《碧巖録》:“若是别人,往往分疏不下。趙州是作家,只向他道。”《禪典》“分疏”條:分辨,辯解。《惟則語録》卷三《示如維那》:“間有知是世相,知爲定分,知屬浮幻底,向閒時冷處,也説得圓融,侭有主宰。及乎真境現前,依舊分疏不下,撥擺不行。”《密庵語録》:“帶累釋迦老子,通身是口也分疏不下。”
【大蟲】見《碧巖録》第廿二則。《碧巖録》:“丈云:還見大蟲麼?檗便作虎聲。”《漢典》“大蟲”條:指老虎。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大蟲老鼠,俱爲十二相屬。”《水滸傳》第二三回:“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
【一摑】上同。 《碧巖録》:“檗遂打百丈一摑,丈吟吟而笑。”《漢典》“摑”條:用巴掌拍打;打耳光。唐盧仝《示添丁》:“父憐母惜摑不得,却生癡笑令人嗟。”宋葉夢得《避暑録話》卷下:“執之十字路口,痛與百摑。”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我如今手摑著胸膛悔後遲。”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録四》:“老儒怒,急以手磨硯上墨瀋,摑其面而塗之。”
【吟吟】上同。《漢典》“吟吟”條:笑貌。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水滸傳》第二三回:“王婆吟吟的笑道:‘便是間壁的武大郎的娘子。'”
【身材】日語,即身體。身材,亦作“身裁”。《漢典》“身材”條指身體的高矮和胖瘦。唐寒山《詩》之十九:“手筆太縱横,身材極瑰瑋。”《水滸傳》第三八回:“李逵看那人時,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紀。”
【噇酒糟】見《碧巖録》第十一則。《碧巖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與麼行脚(道著踏破草鞋,掀天摇地),何處有今日(用今日作什麽?不妨驚群動衆)?還知大唐國裡無禪師麼?”
【廝儿】小廝兒,日語,即打雜的小學徒、小夥計。廝,使也、賤也。《漢典》“廝兒”條:輕蔑的稱呼,猶言小子。宋吕居仁《軒渠録》:“大琮遲疑不能下筆,嬸笑云:‘原來這廝兒也不識字’,聞者哂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愛愛》:“不知何處來三個輕薄廝兒,和他喫酒。”
【喫交】見《碧巖録》第三十八則。《碧巖録》:“臨濟恁麼,大似平地喫交。”《漢典》“吃交”條:亦作“喫交”。跌交。《古尊宿語録·雲峰悦禪師》:“山僧今日平地喫交了也。”《建中靖國續燈録·圓通禪師》:“争奈平地喫交,有甚扶策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上路時又淋濕我這布裹肚,吃交時掉下了一箇棗木梳。”
【欺騙】騙,日語,即欺瞞、騙取。小説《社騙新書》,描寫了各種坑蒙拐騙的故事。《漢典》“欺騙”條:以虚假的言行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清黄六鴻《福惠全書·庶政·禁造假銀》:“乃有姦徒,安立爐灶,專造假銀,欺騙愚民。”
【剛要鬼分贓】“剛”字難譯。《漢典》“剛”條:副詞。偏;只。隋煬帝《效劉孝綽憶詩》之一:“憶睡時,待來剛不來。”前蜀貫休《桐江閑居》詩:“擬歸仙掌去,剛被謝公留。”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可憐三百口親丁飲劍鋒,剛留得孤苦伶仃一小童。”
【白遭渠污染】白,日語“あからさま”,即明顯、顯然。又同,即眼睁睁地、眼看著。如“白白地”“平白地”等。 《水滸傳》第十三回:“平白地要陷我做賊”。《漢典》“白”條:副詞。平白地;平空地。元睢景臣《哨遍·高祖還鄉》套曲:“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漢高祖。”《紅樓夢》第五七回:“倒不是白嚼蛆,我倒是一片真心爲姑娘。”
【擔枷陳狀】另有“過狀”詞條,見《碧巖録》第七則。《碧巖録》:“道什麼?檐枷過狀。”《漢典》 “過狀”條:遞交文狀、訴狀。唐張固《幽閑鼓吹·張長史》:“張長史釋褐爲蘇州常熟尉……有老父過狀,判去,不數日復至。”宋歐陽修《乞再定奪減放應役人數》:“近累據減放公人等過狀,却乞收敘。”蔣禮鴻曰:“過狀是送進文狀。”見《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過》。
【自領出去】見《武庫》。 《武庫》:“有六十棒,將三十棒打大聖,不合道姓何?三十打濟川,不合道大聖決定姓何?若是烏龍長老,教自領出去。”
【脚尖】日語釋作,指脚指尖、脚指頭。《漢典》“脚尖”條:脚的最前部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婦人伸出大脚,去跺那婊子的小脚;跺著他的小脚尖兒。”
【潑家私】没用的家當。不起作用的人、没有用的人又稱作“潑才”“潑皮”等。“家私”“家生”“家事”“家具”皆同。《漢典》“潑家私”條:猶言破家當。
【將死雀就地彈】省略作“就地彈”。日語方言,即死命、拼命。
【珍重】見《碧巖録》第四則。《碧巖録》:“山遂珍重,揭簾而出。”《禪典》“珍重”條:道别,告辭。動詞。《祖堂集》卷一二,荷玉:“因一日參次,曹山乃問師:‘大人還在也無?’對云:‘在。’曹山云:‘略要相見,還得摩?’對云:‘請和尚進。’曹山乃倒臥,師便珍重而出。”
【複子】見《碧巖録》第四則。《碧巖録》:“挾複子於法堂上。”《禪典》“複子”條:包袱,行李袋。《臨濟語録》:“相逢不相識,共語不知名。今時學人不得,蓋爲認名字爲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漢語,三重五重複子裹,不教人見。道是玄旨,以爲保重。”《潙山語録》:“德山來參,挾複子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圓悟語録》卷一三:“若是作家本分漢,遇著咬豬狗底手脚,放下複子靠將去。
【托缽】托,日語釋作,即用手掌附著或承著。意同“托塔天王”“茶托”“托根”之“托”。内托劑,提升治癒效果之藥。由此可知“托”字義。《漢典》“托缽”條: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爲應器。比丘的食器。《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禪師》:“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録·惟正禪師》:“聞托缽乞食,未聞安坐以享。”明高濂《玉簪記·譚經》:“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缽。”明陳貞慧《書癸巳毘陵事》:“其時有澹上人,從匡廬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大小】亦作“大小大”。日語釋作“さすがにすさまじい”,即偌大、好大。“小”字無義。《禪典》“大小大”條:偌大,這麼大,那麼大。《法演語録》卷上:“僧問六祖:‘黄梅意旨什麼人得?’祖云:‘會佛法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麼?’祖云:‘不得。’僧云:‘和尚爲什麼不得?’祖云:‘我不會佛法。’師云:‘大小大祖師,問著底便是不識不會,爲什麼却兒孫遍地?'”又:“上堂舉,雲門垂語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師云:‘大小大雲門大師,元來小膽。'”《碧巖録》卷八,第七七則:“他致問處,有大小大縫罅。雲門見他問處披離,所以將糊餅攔縫塞定。”亦作“大小”。
【敕點飛龍馬】“敕點”二字難解。《漢典》“敕”條:古時自上告下之詞。漢時凡尊長告誡後輩或下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後特指皇帝的詔書。《三國志·吴志·吕蒙傳》:“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絶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宋書·竟陵王誕傳》:“蒙陛下聖恩,賜敕解饒吏名。”《新唐書·百官志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册,天子用之。”宋文同《送潘司理秘校》之一:“下馬便呈新授敕,開箱争認舊縫衣。”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西岳華山廟碑》:“漢時人官長行之掾屬,祖父行之子孫,皆曰敕……至南北朝以下,則此字惟朝廷專之。”《漢典》 “點”條:徵調。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無何天寶大征兵,户有三丁點一丁。”
【小當仁】閩鄉談中有一説,可答不能答曰“小當仁”。《禪典》“當仁”條:古成語“當仁不讓”之省略,意義有所演變,指爲衆説法,啓悟學人。亦指僧衆導師之位。《神會遺集》卷二《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于時有府福先寺師,荷澤寺法師及餘方法師數十人,齊聲請禪師坐,咸言:‘今日正是禪師辯邪正定是非日,此間有四十餘個大德法師爲禪師作證義在。’和上(即和尚,指神會)固辭不已,時乃就坐。……和上以無疑慮,此日當仁。”《景德傳燈録》卷二四,石門紹遠:“問:‘先師歸於雁塔,當仁一句,請師垂示。’師曰:‘修羅掌内擎日月,夜叉足下踏泥龍。'”又卷二三,白雲令弇:“問:‘三台有請,四衆臨筵。既處當仁,請師一唱。'”又作“當人”
【沙汰】見《碧巖録》第十三則。《碧巖録》:“於是外道於僧寺中,封禁鐘鼓,爲之沙汰。”《禪典》“沙汰”條:原義爲淘汰,佛教文獻中此詞常指中國朝廷對於佛教、僧尼的限制和打擊。與禪宗關係較大的一次沙汰(又稱滅佛)發生在唐武宗會昌年間。《五燈會元》卷七,岩頭全奯:“師住鄂州岩頭,值沙汰,于湖邊作渡子。”亦作“澄汰”。
【豎亞】《廣韻》:“亞,就也。”《禪典》“豎亞”條:豎著嵌入。《正宗贊》卷二,浮山圓鑒:“神仙一局棋密排盤裡,機路上沖關;摩醯三隻眼豎亞頂門,髑髏前失照。”《嘉泰普燈録》卷二九,大慧普杲《示鼎需禪人》:“頂門豎亞摩醯眼,肘後斜懸奪命符。”
【亞身】日語釋作,即屈身、俯身。白居易詩:“亞竹亂藤多”。《正字通》:“亞枝,謂臨水低枝也。”《漢典》“亞”條:俯;偃俯。唐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之二:“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唐元稹《望雲騅馬歌》:“亞身受取白玉羈,開口銜將紫金勒。”宋柳永《拋球樂》:“弱柳困,宫腰低亞。”
【呵呵】見《碧巖録》第十二則。《碧巖録》:“解道合笑不合哭(呵呵,蒼天,夜半更添冤苦)。”《漢典》“呵呵”條:笑聲。《晉書·石季龍載記下》:“宣乘素車,從千人,臨韜喪,不哭,直言呵呵,使舉衾看屍,大笑而去。”唐寒山《詩》之五六:“含笑樂呵呵,啼哭受殃抉。”《醒世恒言·吴衙内鄰舟赴約》:“醫者呵呵笑道:‘此乃癆療之症,怎説是疳膨食積?'”
【嘘聲】見《碧巖録》第三十八則。《碧巖録》:“檗云:‘雖然如是,子已喫二十棒了也。’濟又打地一下,云:‘嘘嘘’。《漢典》“嘘嘘”條:象聲詞。
【剚刃】剚,日語釋作,即插入、刺入。《字典》:“東方人以物插地皆爲剚。又通作‘倳’。”《史記·張耳陳餘傳》:“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漢典》“剚刃”條:用刀劍刺入。漢張衡《思玄賦》:“梁叟患夫黎丘兮,丁厥子而剚刃。”
【横點頭】日語釋作,即摇頭拒絶。豎點頭,同,即點頭同意。
【颺下】日語釋作,即投擲、拋。 《漢典》 “颺”條:拋;丟。宋周邦彦《南柯子》:“嬌羞不肯傍人行。颺下扇兒拍手、引流螢。”《朱子語類》卷一一八:“今若此,可謂是‘颺了甜桃樹,沿山摘醋梨’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你不合臨去也回頭兒望。待颺下教人怎颺?赤緊的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瞳人語》:“(婢)言已,掬轍土颺生。”
【共文邃箇漢行脚】見《江湖集·龍朔那年》。《水滸傳》:“便將氣毬那字去了‘毛傍’。”俗語多如此。
【帶累】日語釋作,即麻煩事。又同,即受連累、池魚之殃。亦作“連累”。《漢典》“帶累”條:連累。唐姚合《寄王玄伯》:“夜歸曉出滿衣塵,轉覺才名帶累身。”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折:“延岑云:‘哥哥,小人身做身當,豈敢帶累你也。'”《紅樓夢》第五八回:“我們攆他不出去,説他又不信,如今帶累我們受氣!”
【七村裡土地】或同“三家村”。見《碧巖録》第廿二則。《碧巖録》:“每日床上,恰似七村裏土地相似,他時後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漢典》“三家村”條:偏僻的小鄉村。唐王季友《代賀若令譽贈沈千運》:“山上雙松長不改,百年唯有三家村。”宋蘇軾《用舊韻送魯元翰知洺州》:“永謝十年舊,老死三家村。”《水滸傳》第五一回:“便罵你這三家村使牛的,打甚麼緊?!”
【搊住】日語釋作,即逮住、抓住。搊,楚尤切,注“拘也”,又搊與“揪”同音,小説多用“揪”字。《漢典》“搊”條:抓,揪。《景德傳燈録·福州烏石山靈觀禪師》:“師出開門,雪峰驀胸搊住。”《景德傳燈録·鄂州灌溪志閑禪師》:“後見臨濟和尚,和尚搊住良久,放之。”宋洪邁《夷堅甲志·劉氏冤報》:“我頤極痛,勿搊我髮。”
【托開】日語釋作,即推開、撞開。托,《字典》:“同‘拓’,手推物也。”托庵門,指推開庵門。《漢典》“拓”條:把東西推開。唐杜甫《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之二:“聽歌驚白鬢,笑舞拓秋窗。”宋馮取洽《蝶戀花·和玉林韻》:“盡拓溪樓窗與户,倚闌清夜窺河鼓。”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國初有吴齋公者,力逾千斤,嘗遇巨艦,怒帆順風,吴在下流,以手逆拓之,艦爲開丈許。”
【攛向面前】攛,擲也,又有,即滑動、滑行之意。攛梭,釋作,即穿梭。鱉鼻蛇攛來,指滑溜溜的鱉鼻蛇爬行而來。攛,《西遊記》第六七回用於描寫蛇的爬行。《水滸傳》中亦用作描寫馬奔或人跑。《漢典》“攛”條:拋擲。《京本通俗小説·錯斬崔寧》:“那人回嗔作喜,收拾了刀杖,將老王尸首攛入澗中。”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我一隻手揪住那廝黄頭髮,一隻手把腰脚牢掐,我可敢滴溜撲活攛那廝在馬直下。”《三國演義》第四回:“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如今把井面石撬起來,把這些個無用的死和尚都攛下去。”
【漆桶】日語方語,指不對的、不講道理。《禪典》“漆桶”條:對愚暗不悟者的詈稱,斥其心中、眼前一片漆黑。《雲門廣録》卷中:“舉,盤山云:‘光境俱忘,複是何物?’師云:‘東海裡藏身,須彌山上走馬。’複以拄杖打床一下。大衆眼目定動。乃拈拄杖趁散云:‘將謂靈利,者漆桶!'”《景德傳燈録》卷二四,延慶傳殷:“問:‘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未審轉什麼物?’師曰:‘道什麼?’僧擬進語。師曰:‘遮漆桶!'”《五燈會元》卷二〇,天童鹹傑:“有般漆桶輩,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便問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異開眼尿床!”
【輥出】輥,日語,即弄倒、使摔倒。輥草禪,釋作,即故意跌倒、倒地打滚。見《碧巖録》第一則。 《碧巖録》:“大小雪竇向草裏輥。”《漢典》“輥”條:滚動;轉動。南唐李煜《望江梅》:“船上管絃江面渌,滿城飛絮輥輕塵。”宋蘇軾《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雷輥夫差國,雲翻海若家。”元揭傒斯《三峽橋》:“淙淙輥空曲,洶洶投奔川。”
【斫牌】見《碧巖録》第四十四則。《水滸傳》第七十四回:“劈牌放對”。《碧巖録》:“三箇木毬一齊輥,玄沙便作斫牌勢。”
【銀交床】指銀床几、銀長櫈。交,脚交叉。《漢典》“交床”條:胡床的别稱,一種有靠背、能摺疊的坐具。唐吴兢《貞觀政要·慎所好》:“隋煬帝性好猜防,專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謂胡床爲交床,胡瓜爲黄瓜。”《水滸傳》第二回:“那一日,史進無可消遣,捉個交床,坐在打麥場邊柳陰樹下乘涼。”清金農《茶事八韻》:“鍑古交床支,甌香浄巾拭。”
【以手托地】生畜前蹄著地様,故曰“輕打我”。《漢典》“托”條:用手掌附著或承著。唐韓偓《詠手》:“悵望昔逢搴繡幔,依稀曾見托金車。”宋吴自牧《夢粱録·宰執親王上壽賜宴》:“内侍進前供上食,雙雙奉托直過頭。”《水滸傳》第八一回:“戴宗托著雨傘,背著個包裹。”
【撞著火柴頭】無解説。《漢典》“火柴頭”條:燃燒著的木頭。《水滸傳》第十回:“(林沖)把手中鎗看著塊焰焰著的火柴頭,望老莊家臉上只一挑將起來,又把鎗尖去火爐裏只一攪。”
【郎忙】《雜録》作“狼忙”,狼狽慌忙。郎,與“狼”同音,通用。如戲稱“員外郎”爲“園外狼”。《禪典》“郎忙”條:急忙,匆忙。《無門關·久響龍潭》:“龍潭大似憐兒不覺醜,見他(指德山宣鑒)有些子火種,郎忙將惡水驀頭一澆澆殺。”《正宗贊》卷一,雪峰真覺:“圓木球輥出,玄沙火急作牌;鱉鼻蛇攛來,雲門郎忙打草。”亦作“狼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