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明显负面冲击

一 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明显下降

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同时遭遇供给侧和需求侧冲击,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使中国经济同时遭遇外需和内需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为-6.8%,经济增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跌。疫情发生后,中国加强疫情网格化防控和集中隔离措施,国内部分城市“封城”,国际部分国家相继采取限制入境措施。工厂开工延迟,生产减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受疫情冲击,企业家悲观预期加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大幅减弱。同时,消费需求大幅减少,春节期间的旅游、交通、娱乐、体育消费大幅下降。虽然医疗行业满负荷运转,电子商务需求增加,但总体而言消费和第三产业受到冲击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在疫情防控初期极为明显。为减少人员外出和公共聚集,亲友聚餐、休闲购物等绝大部分春节消费活动被取消,后续难以弥补。同时,关闭景区景点及公共消费场所的措施,使得旅游、电影、KTV等本应处于旺季的休闲娱乐消费基本停滞。

居民生活与消费服务业的生产经营因消费需求下降而受到冲击。大量被取消春节假期订餐的餐饮企业事先就已完成原料采购,加上滞留员工的成本负担,预计将面临较大损失。同时,旅行社、景区、住宿等旅游相关企业收入骤减,电影市场失去了屡创票房新高的“春节黄金档”,教育行业寒假培训收入也明显下降。以小微企业为主的沐浴、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则遭遇大面积停业。零售业方面,虽然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及重点药品销量有所上升,但农产品、日用必需品等民生物资“保供”成本较大,加上本应进入购销旺季的服装、家电及奢侈品销售明显下降,总体影响十分消极。此外,受地区间通行不便等因素影响,交通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受到了较大负面影响。

虽然2020年3月制造业复工率达到80%以上,但餐饮、航空、旅游等服务业复工率仍然较低。同时因海外疫情暴发,海外订单急剧减少或遭取消,进出口受阻,供应链中断,部分地区和部分出口企业复工难以复产,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

二 就业遭遇突发冲击,城镇失业明显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2020年第一季度失业率攀升,隐性失业规模较大。如果考虑农民工返乡后未能返城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等因素的变化,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20年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该数据正式发布以来的最高值,失业明显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疫情直接冲击消费和中小微企业,与消费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体。

2020年第一季度末,企业复工仍然不足,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募后延,制约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创新创业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大,不少原有的创新创业平台项目质量不高,疫情冲击加速了部分“温室式”创新创业平台的消亡。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因素,线上招聘、线上面试等人员招募方式不断涌现,加快了人岗匹配速度,在线教育、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以及网络零售等“零接触”经济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就业韧性较强。

如果以5%左右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代表就业比较充分的状态,疫情暴发后城镇调查失业率超过这个水平,随着时间延长,这些失业现象有可能向严重的周期性失业转化。

三 食品价格上涨明显,结构性通胀通缩并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因供不应求,价格出现较快上涨。蔬菜、水果、肉类等对物流依赖度较高的商品,也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供需传导受阻的局面。消费者面对菜价、肉价上涨,买菜买肉难;生产者却面临库存积压,卖菜卖肉难。受疫情影响,对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电影等大部分服务业的需求断崖式下跌,均衡价格大幅走低,甚至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后,价格变化趋势更趋复杂化。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封城”“封国”后,国际航空业遭受重创,国际原油需求大幅减少,沙特与俄罗斯限产谈判破裂,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中国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70%,国际原油下跌带动中国原油和下游化工产品价格下跌。疫情加大各国风险意识和经济主权意识,俄罗斯、越南等农产品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加大中国粮食价格上涨压力。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一般物价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第一季度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 仍处于高位;此外,更能表征宏观经济冷热状态的核心CPI、PPI、GDP平减指数均较为低迷。2020年2月和3月核心CPI仅比上年同期上涨1.0%和1.2%;PPI下降0.4%和1.5%,工业领域面临结构性通缩风险。

四 贸易规模明显下降,货物贸易顺差大幅收窄

随着疫情全球大流行,多个国家采取限制入境措施,国际经济和人员交往大幅减少,海外需求明显萎缩,出口减少,中间品进口面临供应链中断风险。另外,为保障能源和食品安全,中国在全球疫情蔓延后,加大原油、粮食、猪肉等基础产品进口。总体上因疫情防控措施阻断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货物贸易顺差大幅收窄。

根据海关统计,以美元计,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4%,出口下降13.3%,进口下降2.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81.9%。根据外管局统计,2020年1—2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326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显著收窄24.8%。由于人员跨国流动受到疫情制约,有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措施,如停止签证、停航、停止举办展会等,与中国的人员交流处于暂停状态。出境旅游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中占比最高的一项,随着国际旅行中断,出境旅游逆差显著下降。生产性服务贸易规模也因货物贸易萎缩而缩小。

五 疫情持续时间仍是影响未来冲击的主要因素

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与传统的经济衰退不同,政府救助措施可以缓解民生困局,但通常的货币刺激措施难以发挥作用。疫情发生后,贷款增速放缓,对居民新增贷款减少;货币供应和储蓄存款增速提高,充分表明疫情防控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居民贷款需求不足和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

2020年3月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主要经济指标降幅出现明显改善。与1—2月相比,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负增长幅度好于预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金融业保持增长。第一季度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下降幅度低于第二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6.0%。但是生产端和支出端的数据存在相当大的裂口,疫情防控导致的生产、收入和支出循环不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相当突出。未来经济的发展仍取决于国内外疫情的持续时间和防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