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 周军
- 12字
- 2022-11-16 20:04:49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相关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城乡融合理论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城乡发展矛盾也日渐显现,因而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萌芽。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形成初期,城市发展和居民所需要的生产生活材料主要依靠农村为其提供,但是农村的生产能力十分低下,能够给城市供给的物资和材料十分有限,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形成初期,城市和农村的依存性较大,城乡发展差距较小,矛盾也不十分突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和发展,也迅速地影响到了西方国家,他们通过工业革命以及殖民扩张等方式迅速的发展了自己国家的生产力,这期间生产力的提升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相应的城市化的进程也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加快。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大提高使得城乡发展处于对立的状态,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和生产力发展更加迅速和持久,城市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初期形成时严重依靠农村供给的局面,农村逐渐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并形成了鲜明的城乡差别,城乡发展逐渐分离。
初期形成的城市主要依靠农村维持其发展,而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状况,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关系,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市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农村的发展,城乡对立局面不断发展,矛盾愈演愈烈。同时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以往农村居民难以有进城的机会,而工业革命后城乡居民互不相通的局面出现了改变。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客观上为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提供了机会。虽然这个时候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但农村中出现了许多城市生产的商品和生活用品,城市和农村开始逐渐融合,虽然这种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单方面带动,但也代表了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理论渊源
莫尔、傅立叶、欧文、亚当·斯密和李比希等人的城乡发展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空想社会主义城乡融合思想
莫尔、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城乡关系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重要来源。托马斯·莫尔是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在代表作《乌托邦》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岛国,岛国里有54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承载着所有人的生活,为了使岛国城市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满足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人们要有秩序的轮流来到乡村从事生产劳动,这种轮流劳动不分男女,都要参加并且各尽其能,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很显然,这样的岛国是公有制的所有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共同所有的,不存在私有制的情况,这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人们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际关系相处融洽。但是,这只仅仅是简单的设想,没有提出实现这样国家发展的具体途径和道路。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利·傅立叶在《新世界》等著作中,详细地提出“法郎吉”社会基层组织,这个基层组织没有农村和城市之分,所有劳动都是自愿自觉行为,任何工种工作的开展都可以自行选择,没有劳动类别的差距。但是在根本的所有制上,他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因此这样的设想也只能是空想。马克思在充分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阐明了城乡对立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城乡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莫尔、傅立叶及欧文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因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暴露的还不够明显,因而他们的思想只能依靠大脑构建,在剥削阶级的统治之下设想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提出真正的解决方法,这些理论只能是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私有制的解决办法,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重要部分。
(2)亚当·斯密城乡关系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18世纪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国富论》中,明确了城乡关系的主要观点,首先强调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他指出农业为城乡的发展提供了日常所需,因此农业是基础。其次强调城市里工业和商业的支撑作用。他认为城乡融合的基本条件是在城市里发展工商业,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广阔的市场和销售平台,才能使得城乡共同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亚当·斯密的城乡关系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乡融合的基本途径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3)李比希的“归还原理”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在德国开创了农业化学领域,他提出的“归还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栽培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土壤的养分,降低土壤的肥力,这个时候为了维持农作物的继续生长,就必须给土壤施肥增加土壤的灰分成分。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李比希所坚持的人们应该归还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汲取的土壤养分的说法不成立,指出大城市的存在本身就极大地耗费了土地需要的东西。按照“归还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就发现了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对土地的极度使用和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也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对农村、对土地的浪费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不多不少正像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6]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尖锐化,但是这也使得城乡融合发展思想逐渐形成。恩格斯认为:“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一点现在人们就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了。”[7]城乡对立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有阻碍作用,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对立产生的问题。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城乡关系理论已经日渐成熟,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结合当时自己的时代状况,提出了“城乡融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