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由于这些假定都是以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而做出的,所以也称为会计假设。根据现代会计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前提。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会计核算中涉及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例如,企业对外销售一批商品,作为会计主体应该考虑企业一方面实现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或减少一笔负债;而不需考虑对方企业一方面增加一笔资产,同时增加一笔负债或减少一笔资产。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和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收到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属于企业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属于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因为如果不划定会计的空间范围,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发挥作用,有了持续经营的前提,就可以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相关产品成本和损益中。如果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做出相应的披露。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分期通常以“年度”来计量,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会计法》规定了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会计年度,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会计期间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

1.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同时,如有必要也应当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补充。

2.假定币值稳定

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但现实经济社会中,币值变动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还可能急剧变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此时可采用“通货膨胀会计”。但无论如何,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仍然是组织正常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作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但是,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存在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都是能用货币计量的。例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等,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内容,在财务报告中做出充分的披露,来弥补会计信息上的缺陷。

上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核算基础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和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企业之所以要按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确认,是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记账的基础,能正确计算出当期损益,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记账基础,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凡是在本期收到的款项计入本期收入,本期付出的款项计入本期费用。对于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款项均不予以调整。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程序比较简单,适用于业务简单、信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制度的产生,收付实现制因不能正确计算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逐渐被权责发生制所取代。

下面举例说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例1—1 根据下列经济业务内容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企业本月的收入和费用。

某公司20××年7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产品一批,货款4000元收到,存入银行;

(2)销售产品一批,货款10000元,本月未收到;

(3)预付7—12月的租金6000元;

(4)本月应计提银行借款利息1000元;

(5)收到上月份应收到的销货款4000元;

(6)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8000元,下月交货。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的收入与费用发生额如表1—1所示。

表1—1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比较 单位:元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中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所依据的一般规则和准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项内容。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企业应当如实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及时刻画出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真实面貌。

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以披露的信息。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为了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应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令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要做到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里的可比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纵向可比,也包括横向可比。

1.纵向可比

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企业按照规定或者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有必要变更会计政策,以向使用者提供更可靠、更相关、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或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横向可比

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会计信息应具有一定的共性,才能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如会计计算方法一致,会计资料分类、汇总、分析口径一致等,国家通过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来保证这种一致性。因此横向可比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从而使不同企业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能够相互可比。

可比性并不否认会计主体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或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来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从性质上说,当某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项目;从金额上说,当某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时,也属于重要事项。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如果对未来不确定的数量有两种估计结果,即使二者发生的可能性相同,会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要高估企业的资产或收益;而对可能发生的负债或费用要有充分的预见,使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较为稳妥的基础上,以提高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如企业对应收账款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对存货资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将不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企业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其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本章小结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特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提供特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其中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对特定企业而言,会计对象就是该企业的价值运动。

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专门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亦称为会计假设。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定对象、一定环境、一定控制手段所作的客观的判断与限定。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和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般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要求。

阅读资料 会计职业的成功之路

以传统眼光来看,入了会计门,似乎一切都会成为定式:每天你都要填写、审核各种凭证,登录每笔账;月末你还要结账和编制财务报表,合理缴纳税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日的生活都在这种平淡无奇中消耗。对会计来讲,似乎成功是奢望,拥有的只是平淡。

可现代成功的思维,不允许我们总用一种凝固的眼光看待一切。成功存在于任何业界,当然也包括会计界。要想真的获取成功,我们必须改变各种传统思维,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事物,哪怕是最传统的事物。

在会计界获取成功,大致可以有以下几条路供你选择:

一、会计职业之路

这种职业之路的起点可能是某个企业、公司、工厂,也可能是某个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中介咨询机构。

你可能从最底层的会计员,做到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直到高级会计师;或者在事务所中,从最底层的会计做到高层的经理,这是一条纯职业化的成功之路。这条路的特点是一直不脱离你的专业,你将一直“忠诚”地演好你的会计角色,这也是最传统的会计成功之路。总体来讲很辛苦,但也比较稳定。这是目前大多数职业会计人员所走的成功之路。

你也可能从会计员干起,然后脱离财务部,走向公司领导岗位;或者从会计师事务所底层一直做到事务所的合伙人,这是一条半职业化的成功之路。这条路的特点就是以原来专业为基础,为将来转向综合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这也是传统的会计成功之路。这条路对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除具备一定的会计素质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当然,机遇也很重要。

二、会计产业之路

这种职业之路的起点很难讲,你不一定要有专门的基础,“门外汉”也能胜任。其成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条:

1.会计服务之路

你可以创办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提供会计服务和审计服务。例如,代客户缴税、代客户记账、代客户编制财务报表、为客户审计等。当然这种专业服务,要求你最好要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能力。在当今中国,有难以计数的中小企业缺少会计部门和专业人员,这种会计服务产业的市场将越来越广阔。

2.会计培训之路

你可以开办各种培训班,对各级各类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为他们提供执业能力。你也可以组织出版各类会计书籍,制作各类读写载体,甚至可以创办专门网络来培训会计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中国目前的会计培训业刚刚起步,总体水平不高。要搞好会计培训,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越是不规范的市场,就越存在发展的机会,会计培训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3.会计咨询之路

你可以创办一家咨询公司,解决有关会计方面的各种“疑难杂症”;企业的会计人员碰到头痛的难题时会向你请教;企业的老总对投资项目举棋不定时会征询你的意见;投资人对企业的业务有疑问时会找你帮助查证;税务机关与企业在税款缴纳等问题上存在争议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时,可能会请求你给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会计人员成功之路

资料来源:缪启军:《会计基础与实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总之,会计咨询业可做的事有很多,这个市场在中国很大,目前,在规范性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可以看到该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当良好。当然,走好这条路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人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通晓各种会计、税务及法律等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会计的专业敏感性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我们从会计职业状况和会计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了会计之路与成功的关系,综上所述,从事会计事业要想成功,通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终身从业,矢志不改”;二是“以此为跳板,转行改业”。无论你走哪条路,只要你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有充足的、做好会计工作的自信心,有敏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就一定会走向成功。胜利的花环永远属于有信心、有准备的你!

思考题

1.简述会计的定义。

2.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哪几种?相互关系如何?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有哪些?简述其内容。

5.简述权责发生制的内容。

6.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哪些?简述其内容。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一】

一、目的

熟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二、资料

某企业20××年7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销售产品5000元,货款存入银行;

2.销售产品1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

3.用银行存款支付7—12月份的租金3000元;

4.收到上月应收的销货款8000元,存入银行;

5.收到购货单位预付货款4000元,下月交货;

6.本月应付水电费400元,下月支付。

三、要求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该企业本月(7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综合练习二】

一、目的

思考可靠性原则的应用。

二、资料

大连某果树农场会计李某独揽记账和出纳两项工作,专设的出纳员成了“摆设”。最终,李某因贪污而锒铛入狱。

该果树农场场长于某证言:“在李某当会计期间,经常又开票又收款。他把款收上来之后再转给出纳员贾某,他转给贾某多少,贾某就保管多少。”出纳员贾某证言:“自从李某当会计开始,他就把现金管理方式改变了。凡是我们果树农场收入的现金(包括转账),都是李某开票收款。他把款(现金)收上来以后连同收款单一并交给我,我见到收款单就记上现金收入账,然后我再把收款单退还给李某以备装订传票、记账。这个做法是很不合理的,但人家是会计,人家说怎么干,就得怎么干。”

出纳员贾某又证实:“我们俩所经手的现金经常是以欠条顶账,李某收到现金以后,有时又支付出去了,有时他交给我的支出单据(指现金付出)超过了他交给我的收入单据(指现金收入),这样,我按照他交给我的收入和支出的单据记账之后,再按照超支的金额打一张欠条给他,说明我欠他的账。有时他也交给我现金收款单据,但他没有同时把现金交给我,或者现金交的不够,我按照收款单据记账以后,他就打个欠条给我,我保存他的欠条抵库存现金。我们俩在一定时间里互相交换欠条,长短不齐时再以现金找齐或者还是打欠条抵现金。这样处理与收付现款没有任何差别。”差别还是有的。这不,连贾某自己也说不清,有一笔3850.20元的现金支出在他与会计李某之间在相互打欠条的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后经检察机关鉴定证实:正是会计李某以贾某开给他的白条作为原始凭证编制了记账凭证,并登记了现金总分类账,实际上并没有支付的现金落入他个人腰包。李某也因此被判刑4年。

三、要求

思考该果树农场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哪些方面?其影响如何?

【综合练习三】

一、目的

理解学习基础会计学的意义。

二、资料

参见本章阅读资料。

三、要求

阅读上述资料,如果你是会计专业学生,请谈谈你对会计的认识及人生规划;如果你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请谈谈会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