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思想演进研究
- 莫秀蓉
- 1412字
- 2022-11-04 17:17:29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民国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
1949年以前中国学者关于产业结构思想的探索,是我们研究建国后中国产业结构思想的起点。由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产业结构思想表现出很不稳定的特征。
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经济背景是西方列强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入侵,民间也不时出现各种起义,封建的统治者们和先进知识分子纷纷寻求真理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导致新兴的资本主义先进思想、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和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落后思想三方面的相互冲突,也决定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思想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
一是从研究方法看,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分析几乎没有,和中国现实联系不紧密,思想带有思辨之嫌。
二是这一时期仍然十分重视农业,并提出机耕以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主,后来相关学者的讨论也是在重视农业的基础上探讨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是基础的思想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色。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重农思想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之中。
三是涉及工农协调发展思想。无论是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主张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即工农商业都需要重视和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一思想在当代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工农协调发展基础上,学者们首先在工农商业何者为本业和基础问题上存在分歧,主要存在三种观点。(1)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这一思想曾经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2)“恃商为国本”的观点。(3)工为国本的观点。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工商业和农业协同并进,三者协调发展。其次在如何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问题上,主要存在四种观点。(1)强调通商对于致富的作用。(2)强调生产对于流通的作用。(3)强调近代工业生产的作用,特别是机器工业生产是最重要的部门。(4)根据发展近代工业的需要,也日益注意到改革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上四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要生产、流通、交换、销售等环节的密切相通,缺一不可。
四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产业结构思想主要渊源于西方。中国的先进分子和官员或通过聘请传教士直接宣讲西方的产业结构思想,或阅读国内翻译的西书,将西方的产业结构思想传播到中国,开了国人眼界,丰富了中国的产业结构理论。但是与此同时,当时的学者大多数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产业结构政策思想和工商业的实际知识,符合中国国情的不多,实用性不强,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不大。
五是新兴的产业结构思想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方面,资本主义先进文明与封建制度势不两立。无论是张之洞、王韬,还是康有为、严复等,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了繁荣封建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追求的新事物是和他们所维护的目标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资本主义新兴因素的发展必将瓦解封建制度本身。另一方面,在以彻底推翻封建统治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出现之前,所有在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前提下尽量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并力求实现其目标的人们,他们关于产业结构的思想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是对西方产业结构思想认识程度深浅不同而已。这一特点决定在封建统治背景下产业结构思想是难以取得巨大进步的,只是在原有的农工商框架下进行修修补补。
这一时期主要的产业结构思想主要有张之洞的工本思想、马建忠的重商思想、薛福成的本业思想、严复的农工商业协调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