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克服生活自理障碍

案例导入

之一:小J,女,18岁,某高校理工科新生,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谈道:“刚入大学,不能适应独立的生活和学习,希望老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帮助。”

之二:小K,女,19岁,某高校新生,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谈道:“进入大学很迷茫、很孤单,希望老师给予帮助。”

之三:小H,女,19岁,某高校艺术系新生,在谈到入学后的感受时说:“从入学到现在困惑挺多的。我是南方人,对北方的环境、生活不太适应。到大学挺茫然的,对所学专业前途迷茫。上了两个月课,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不实在、不踏实”。

之四:小Z,男,20岁,大连某高校新生。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谈道:“说实话,刚知道我被大连××大学录取时,我的心情极其的低落。从小到大就十分具有优越感,因为是上海人的缘故,觉得哪里都不如上海好。从小的娇生惯养,养成了我极其恋家的情结,所以,对于外地,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刚开始很难接受。当别人都拿到了自己理想大学的通知书时,我却只能默默忍受即将与生活了多年的父母分别的辛酸,脑海中想到的尽是一个人在外地的陌生与无助……”“来到学校后,我在住宿、饮食等方面遇到了诸多的不适应,习惯了在家的无拘无束、锦衣玉食,一下子搬到了多人拥挤的房间,吃学校那不讲究色香味的大锅饭,心里强烈的落差是难以抹平的。”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心理障碍表现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父母过分的关爱,使得许多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和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一旦离开父母,失去依靠,便会感到茫然无助,不知所措,心理便失去了平衡。进入大学后的同学们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以及学习等日常问题都要靠自己打理和安排。同学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会存在差异,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关心、爱护和理解成为一种需要。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新的陌生环境,并应对自如;生活自理能力弱的同学,由于无法面对离开父母照顾的生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有的同学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刚入学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饮食方面的不适应

在饮食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初次进入集体生活环境,或到外地就读大学的学生不适应集体或外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例如,从未在学校吃、住过的学生,吃不惯集体食堂饭菜,不适应集体食堂的伙食;少数民族学生不适应汉族生活,南方或北方学生不适应北方或南方生活,沿海地区或内地的学生不适应内地或沿海地区的生活等。由于饮食方面的不适应,会导致学生的肠胃功能减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这不仅影响到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的发挥。

(二)在穿戴方面的不适应

在穿戴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为自己整理内务、自己动手洗衣服等生活自理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身为独生子女的学生,多数很少自己洗自己的衣服和床单、被套,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洗过。有的同学经常是脏袜子在床下堆一堆或泡一盆,家近的学生,周末收拾一大包脏衣、脏袜、脏鞋背回家;家远的同学尽可能多带些衣物到学校,穿脏后又在其中挑选较干净的穿。有的同学常为不会洗涤脏衣物而烦躁、焦虑,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可见,有些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较弱的。

(三)在住行方面的不适应

这方面的不适应主要发生在性格较内向,或在中学时不住校,家境优越,自我意识强的同学身上。他们认为好几个人住在一间屋子里,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生活很不方便,因而十分怀念中学生活,留恋家庭那温暖舒适的环境,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苦闷。每逢节假日,更是思乡之情难以控制,想家、想亲友,内心的孤寂感更是难以排解,有的同学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如果不能及时调适自己尽快适应环境,会出现孤僻、郁闷、烦躁、焦虑等心理障碍。

(四)在气候方面的不适应

这方面主要是南北方气候差异使同学们很难尽快适应,因为对北方冬季的寒冷,南方夏季的持续高温天气或阴雨天气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心情烦躁、郁闷等也会造成身心发展不良,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生活自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新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个体心理素质较差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把大学生活想象成轻松、高雅、浪漫的圆舞曲,把未来的道路想象成到处都是鲜花、美酒的坦途。当进校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周围的一切竟然是那样的陌生和不尽如人意,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于是,心理上便产生了无尽的迷惘、忧伤、失望和彷徨,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现出无力应对。

(二)从社会因素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理在作祟

那种“出生伊始,为考大学,一切由父母承包”的社会风气,滋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和优越心理。当其上了大学后,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这对于那些平时已经习惯于依赖家庭、老师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由于日常生活的不适应,加上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形成了反差,无疑会加大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想法。

(三)“时代的宠儿、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自我意识强

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干大事业的,不屑于日常小事,甚至狂妄地认为自己是劳心者,不应劳力。有的大学生视邋遢、不修边幅为潇洒,以不拘小节表现其“男子汉气派”,于是,对缝补浆洗等日常生活概不问津、不屑一顾。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是因为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出了问题。人在适应环境的时候,有一个调节的过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自主调整过程,其表现为顺应环境、行为自制、遵从规范、服从纪律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主要反映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范围方面。

步入大学,是人生一大转折,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在充满好奇和兴奋的同时,也会遇到不适和困难,很多人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心理问题在顺境中容易克服,不太明显;而在条件变化、逆境或迎战困难的时候,则显现出来。若缺乏科学指导和及时、合适的调适,常会酿出不良后果。

许多同学在中学时表现良好,但一进入大学,就感到学业困难,生活不适应,同学关系难处等。适应环境的能力靠自幼培养,过分依赖父母,安于家庭舒适环境,则影响适应能力。学校的“吃苦训练”“挫折教育”可以帮助你提高适应能力,但并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而需要尽快地、持之以恒地培养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心理锻炼。

大学生入学后,要培养多方面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具有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习能力主要指对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控能力。

大学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形成基本生活技能的心理障碍,这种不适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如果不及时加以调适与治疗,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发展,阻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

三、克服生活自理障碍的方法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贻误终身。因此,必须尽快解决,早日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的办法如下所述。

(一)培养自主自立意识,提高个体心理素质

在新生入学伊始的心理波动期,要求能做到:首先,在思想上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明确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应再像孩提时期那样靠成人帮助;其次,在行动上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渐培养自己在经济上计划开支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他人,迅速摆脱孤独寂寞感,建立起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敢于面对现实,学会积极处理问题

新生要用积极态度处理面临的一切问题,增强心理失衡的自我调适能力。对高等学校的各种条件,不能期望值过高。应通过积极进取,而不是消极等待,努力创造最佳小环境,做好吃苦磨炼的心理准备,从容对待各种困难,注意对自己的认知、行为进行不断调适,努力调动积极向上的因素。

(三)及时与辅导员、班主任取得联系

如果个体心理素质较好,学校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得当,波动期就短,消失得也快。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会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问题相结合,及时进行思想引导、行为指导和心理疏导,及时把温暖送到学生身上;他们会经常到寝室看望学生;在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谁有困难就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内容以及“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课程会帮助同学们解开心中的困惑,调整心理失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四)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当依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心理失衡时,可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于心理咨询师,以便得到及时的指导、帮助。一旦发现自己心理严重失衡,出现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时,更要打破羞涩感,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