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
- 舒德骑
- 2649字
- 2022-09-23 17:25:28
共和国的蓝色档案
烟波浩渺,海天遥迢。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当然清楚舰船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所以,当战争的硝烟还没散去,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海洋。那位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人民领袖,还没进入北京前,便伫立在巨幅的中国地图前,对着那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蓝色的海域,沉思起来……
博古通今的毛泽东,在北京香山那间普通的平房里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他就多次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来访的客人谈到大江和海洋,谈到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谈到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和邓世昌,也谈到古时的战船和百万大军渡江的木船,还谈起中国古代和近代的造船业……
是的,旧中国留给新生的共和国这副摊子,实在太残破太苍白了。中国的造船业,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一条小舢板,在洋人们钢船铁舰掀起的巨浪中,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厄运。
近代中国造船业在贫弱的境况、连年的战乱、飘摇的风雨中实在是步履蹒跚、举步艰难!
1866年,在洋务运动中,安庆军械所破天荒地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可这艘名为“黄鹄”号的轮船,说起来令人感到悲哀,它由蒸汽单缸驱动,载重量只有25吨,逆水最大时速为8公里。在充当了一阵曾国藩及其家人的座船之后,便锈迹斑斑地闲置在河边,成为一文不名的一堆废铁了。
1865年,李鸿章出面买下美商在上海虹口的“旗记”铁厂,希冀自己能够造船;1866年,左宗棠为重拾中国造船业,在福建福州设立了船政局。洋务派用心可谓良苦,可这一切又必须在清朝祖宗们立下的规矩不能变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注定了洋务派求富求强的美梦,只能成为一串炫目的肥皂泡。
国内民办的船舶修造业,在殖民者的摧残下和打击下惨淡经营,或在外资的挤压下破产,或在官僚资本鲸吞下倒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民办的船厂只有4家,而且已是朝不保夕、气息奄奄。
持续多年的战乱与灾荒,留在共和国土地上的只有伤痕与弹坑;加之国民党逃到台湾孤岛前严重的破坏和搜刮,给中国的造船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白日有光,夜晚有灯。
如何在战争的焦土之上创建中国的造船业;如何让中国的舰船驶向大江大海?创立共和国的领袖们都在苦苦地思索着、谋划着、探索着。
1953年2月19日,雨后初霁,楚天俊朗。一艘护卫舰从汉口起航,驶向南京。毛泽东登上这艘护卫舰,开始了两天三夜的航行。这艘护卫舰原是国民党江防舰队旗舰“长江”号。大江浩渺,极目天舒。毛泽东在舰上视察期间,他的心情很好,他与舰上的官兵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一路上,他谈古论今,旁征博引,颇有些慷慨激昂。
军舰顺江而下。第二天夜晚,毛泽东住舱的灯光一直到凌晨4点钟才熄灭。也就是说,他在舰上的这个夜晚,几乎彻夜未眠。早上8点,秘书走进他的住舱,眼前豁然一亮!有3幅内容相同的题词摆在舱室的办公桌上。那几幅题词,气势磅礴、墨迹酣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主席在“长江”护卫舰上
是的,新中国要想巩固自己的国防,要想不受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然而,要想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船造舰基地,必须要有自己造船造舰的能力。所以,同年5月毛泽东又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我们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离不开复杂的专门技术。”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又发出号召:“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立海上铁路,以及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其后,他又多次视察了海军部队和六机部建造舰艇的造船厂。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视察了芜湖造船厂,并乘坐该厂建造的快艇在长江上高速航行了30分钟。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造船工业的发展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心血。特别是邓小平,他生前4次到大连,其中有2次就视察了大连造船厂。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和中央的决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于1950年5月18日亲自致函苏联政府,提出了请苏联政府允许“输入材料、发动机、辅助机器和武器,在中国船厂建造舰艇”的要求。1953年6月4日,中苏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六四”协定。到1959年,根据协定转让的项目在双方努力下,由各个经过技术改造的船厂先后建成——这为新中国的造船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50年代末期,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和船舶发展的新情况,经毛泽东批准,中苏两国又签订了造船工业和海军装备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和装备引进项目合同,可是正在项目执行阶段,苏联政府却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撤走专家,中断技术援助,加上我国连续三年的人祸天灾,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时期,造船业进入十分艰难的岁月。
到了196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状况刚刚好转,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聂荣臻元帅对造船工业作出了相应部署,到1965年,六机部完成了鱼雷快艇、大型导弹快艇、中型鱼雷潜艇仿制任务;还自行研制了甲型巡逻艇、高速护卫艇、反潜护卫艇等装备。同时,内河和远洋船舶也有了相应发展。
可令人扼腕长叹的是,中国船舶工业刚刚得以复苏时,一场铺天盖地的“文化大革命”如骤雨般袭来。再后来,为了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沿海国防工业基地迁至西南“靠山、分散、隐蔽”的群山之中,开始了历时数年、规模巨大的“三线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结束的20多年中,尽管风急浪大举步维艰,中国这条航船毕竟已经起锚,从一无所有起步,除了能研制常规的潜艇,还按我国ZC标准建造出了“跃进”“东风”“风庆”等万吨级的远洋船;研制出“向阳红”海洋科考船和“远望”航天测量船;研制出具有“大海娇子”之称的核潜艇等一批舰船。
“纵观这几十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历史,不由得不令人心生感慨。它每向前跨越一步,所付出的艰辛是外行人难以想象的。”当年作者采访时,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王荣生先生不无感慨地说道,“近代船舶工业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都曾起过重要作用。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造船业就已成为各国最重要的工业支柱。新式的舰船,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冶炼、蒸汽技术、航海技术等科技成果,被看作是最复杂、最先进的大工业产品。所以恩格斯说:‘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浮在水面上的工厂。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差不多掌握了建造这种舰船的垄断权。’是的,船舶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强弱、国力盛衰的标志。中国船舶工业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实在太不容易,它经历了几代人不屈不挠的艰辛努力!”
是的,用任何语言、任何词汇,都不能全面、准确地囊括这段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又残缺不全的历史——让共和国蓝色的档案储存这段史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