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脱贫研究:基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优化的视角
- 凌经球等
- 12字
- 2022-09-23 18:10:47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主要目的
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本课题围绕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研究对象来展开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减贫成就巨大、举世瞩目,创造了国际反贫困历史上的“中国奇迹”。习近平同志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在其获奖作品《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到,数据显示,尽管全世界穷国人口1981—2008年增加了20亿人,但是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人口却减少了7.5亿人。这意味着,全世界每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例已经从42%降低到了14%。不过,“尽管很多地区贫困率都有所下降,世界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在过去10年的下降主要归功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中国以外的地区,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是有所增长的”。[2]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中国扶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就扶贫开发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为什么要搞扶贫、怎样搞扶贫”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系统地分析归纳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既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创新的使命所在。但是,讲好“中国扶贫开发故事”,传播贫困治理的“中国声音”,需要借助可行的理论框架,对中国贫困治理的丰富实践进行国际化的“话语转换”,才能使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具有国际意义。由此看来,如何揭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国际贫困治理前沿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内在耦合,是本课题要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理论分析基础框架。
(二)推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实践创新
以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优化为出发点,以促进贫困农户精准脱贫为落脚点,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分析案例,探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到实处,推动实现新阶段贫困农户“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以及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目标,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实践创新。
(三)推进贫困研究的方法创新
以往的贫困研究,有的立足于大区域(比如片区等),从宏观视角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侧重于从贫困县或贫困乡的整体视角来探讨反贫困的方略,也有的侧重于贫困户的微观视角来研究农户脱贫的路径。本研究将可持续生计与精准扶贫整合为可持续脱贫分析框架,既从微观层面探讨如何通过生计策略优化,帮助贫困农户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又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干预,为贫困农户提供生计策略优化的支撑条件。通过上述研究方法的创新,为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中国实践探索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