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芳龙先生要我为此书写个“序”,我感到诚惶诚恐。在他的亲朋好友中,翘楚者无数。要我写“序”,想来原因有三:其一,我曾当过他中学时代的两年班主任,亦师亦友;其二,近五年来,我的鼓励,是他出这本书的催化剂;其三,最主要的,这本书,第一个读者是我,先大家读了这本大作,自然要谈谈感悟。
和他相识于1969年,当时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两人年岁相差不太多,因此亦师亦友。他是一位勤快而朴实的好学生。以雷锋同志为榜样,他积极为班集体付出,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来校出黑板报、大扫除,样样事情都走在前列,也因此被评为学校的“学雷锋积极分子”。他是我这位年轻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初中阶段恰逢“文化大革命”,因有海外关系,他不能加入红卫兵。初二16岁那年,他和母亲回宁波乡下投亲插队,离别之际,他流着泪和全班同学告别。在欢送会上大家依依不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30年后,我忽然接到他的电话,跟我说,要宴请全班同学。于是在锦沧文华大酒店,全班同学再次相聚,多年未见,大家激动万分。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又相聚在一起了,此后的20多年里,我们年年相聚。
乘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年在事业上奋斗的他,在竞争激烈的商界,占有了常人难以比拟的一席之地。事业有成的他为人处世大度、慷慨、潇洒。继在第二故乡宁波慈溪捐赠了上千万元慈善款项后,为了感谢母校培育之恩,支持我校长工作,他又捐赠给母校几十万元,作为学校的奖学奖教基金。在21世纪初,这笔钱对我们而言极为珍贵。在“成功、成才、成人”的口号指引下,在芳龙奖学金的激励下,学校受益的师生达数百人,芳龙许多学弟学妹因此学业有成。学校也因此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声誉的名校。校友和师生们一致赞扬他是飞虹的一面旗帜……
前几年,他对我说:“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60岁后,特别怀旧。”有不少往事一直伴随着他,有时候写出来,只能在几个人中转发,影响很小。而这些事又弥足珍贵,他很想抽空用文字记载下来。我说这很好,“你是一位成功人士,有很多值得写的经历和经验教训,写一本自传式的回忆录,可以留下一些感悟,给年轻人以参考。我永远支持你,并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位读者。”他读中学时,正值十年动乱,中途退学,但他非常刻苦,凭着自身的天资和勤奋,在忙碌的劳动和工作中自学成才。他现有的文化修养,流畅的文笔足以完成有关回忆录的写作工作,为了鼓励他早日动笔,我一直鼓动、催促他。就这样,五年前,他下了决心,开始执笔写这本回忆录,我也成了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今天,经过近五年的打磨,历经数稿后,他的处女作《界:我奋斗的路》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真是可喜可贺!
作为本书第一位读者的我,感觉他阅历丰富、述事真实;文笔优美、娓娓道来;骇语警世、令人感悟。他以独特而优美的叙事散文,真实地描述了他生命的本色,流彩的年华。书中记载了他插队、赴港、回沪、创业等一生所经历的重大的人和事。他跨过的每一条沟,翻过的每一座山,爬出的每一个坑,吃过的每一口饭,走过的每一步路,流下的每一滴眼泪,心碎的每一次苦涩,欢喜的每一次快乐……都是他灵魂的体验,都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和感悟。他回忆岁月的风景,渲染着那个时代的各种色彩,表达了他对时光的敬虔和在时光中长大、成熟、变老的过程。岁月的遗憾,在原本的白纸上渐渐泛黄,更多的是当铅华褪尽,一切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启迪后人的感想。他是位成功的企业家,虽然少读了几本纸质的有字之书,但他读透了这部社会的无字之书。创业至今,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危机,但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巨大成功……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概括了他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再回上海创业,创业成功后回馈故乡的四段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因都是他亲身的,所以特别真实,特别精彩。
农村锻炼篇从芳龙在上海时的童年记忆、求学经历讲起,为去宁波慈溪插队作铺垫,交代了前情。在凤浦岙插队时,他与乡亲们在劳动中、茶余饭后所发生的和听说的一些人和事,为苦闷单调的插队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例如,“到达凤浦岙”一节,读后一定会感受到,他对故土的深切爱恋。“生产队、‘双抢’、窑厂”等,记载了青少年时代的他,在宁波插队落户的坎坷岁月。他人生大学的课程是一段永生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
又如,从“天一阁游玩”到“命运的转折”,读来令人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长叹。
再如,“少年心事”一文,读后一定会感到,人生的第一波激情冲击着一对情窦初开的男女,一切都那么美好。初恋无穷的引力,青春激荡着胸怀。随着岁月的流逝,时光的荏苒,爱情变友情,依旧那样纯洁、那样朴实。确实,青春永远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属于我们的任性,追求,无奈;属于我们的美好,惬意,感怀。虽然我们在风雨侵蚀下已经老去,但记忆中的青春岁月还是那样美好……
香港学艺篇,记载了芳龙在香港生活工作10年所走过的路,记载了他苦苦挣扎、为生存奔波的事迹和对人生一些独特的看法和感悟。通过艰苦劳动,他挖到了来沪投资的“第一桶金”。正如他所言:“成功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开心,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开心。人要有自信,自信是什么,是喜欢自己,信自己,认可自己,自信了才能使自己卓越。”他自信地走上了奔赴上海创业的奋斗之路,走出了又一次的卓越。
回沪创业篇记载了芳龙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召唤下,回到上海,在上海20多年创业奋斗的经历。
“回沪建厂”,讲述了作为港商的他,能在内地事业有成,完全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所以他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关怀扶助、感谢人民的养育之恩,他觉得“以己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开拓市场、与北京公司合作、苦行”等,讲述了他在上海30年创业奋斗的历程。创业的路上,人心莫测,做人之道德,为人之界限,如何界定?他以较长的篇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讲述了做生意主要是做人,做人必须要讲道德,致富要靠奋斗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转型”,讲述了终身学习才能使人学识渊博,才能用自己的所学,更好地为文明社会做贡献;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中转型立足。他终身学习,他成功了,正如他所言:“成功意味着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目标。”
读这本书,好像就坐在他的身边,倾听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体验他谆谆教导的感悟。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您会感到:如他抬头,能把时光读成山,力挽云海,拍天波涛,巍峨不息;如他低首,能把时光读成水,倒影濯濯,流彩晕妍,一水清颜,清香润韵……
用“界”作主书名,他推敲很久。促使他写这本书的动力之一,来自他一贯的作风,道德底线是不能逾越的。宣扬道德,这就是界。围绕“界”,书中披露了人性现实的一面。人的上限是能力,下限是道德。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我们应以美德作表率,来维护人们的道德观念,以智慧来脱离低俗的旧思想,以信誉感召和包容那些思想各异的人,使人们不轻易碰触道德的底线。这是芳龙做事的原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心。
事业有成的他,办事有界、待人诚恳、为人低调、与人为善、不逐名利、热衷慈善。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将一生的感悟汇成本书,以飨读者。
经过近五年的打磨,历经数稿后,芳龙先生的处女作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在这本书付梓之际,他嘱我这个第一读者写点文字,故不揣文拙,为这样一位挚友,写下了以上的文字,谨表我深深的敬意。并以百尺竿头共勉,期盼他后期佳作的到来。
胡善通
上海飞虹中学原校长
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原校长
上海民办燎原双语高级中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