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学时期的探讨

作者:张凯庆、张虓

肖雅婷的真情表白,让关林不知所措。正愣神间,肖雅婷的爱人走过来,向关林伸出手:“关林,你好。”

关林握住小伙子的手,疑惑的问:“咱们认识吗?好像觉得你有些眼熟。”

“你当然眼熟了,他也是咱的同学,历史系的王景瑞。”肖雅婷抢着说。

“噢,瞧我这记性,王景瑞,记得记得。”关林恍然大悟,五年前的记忆,清新地缓缓复生——

那是五月份的一个上午,北大图书馆像往常一样稀稀拉拉的坐着一些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到这里查资料的,但也有少数学生是看中了图书馆安静舒适环境,躲在这里悄悄看自己喜欢的书。

平日里在课堂上,关林很少发言,他不是那种教师讲什么就全盘接受的人,他有意以客观的态度看待讲课。他知道,即使是再怎么优秀的教授,说出来的话也不见得永远正确。所以,老师们不大喜欢这个沉默寡言的学生。

关林按照惯例,坐在图书馆后面靠窗的第二个位子,这里不仅光线充足,而且很少有人会坐在这里,他不想被人打扰。他通常都很孤独,那天却难得地有人坐在他身后位子,不过他并未在意这一点,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桌上的线装书上,那是脂评本《红楼梦》的影印本,他正在抄写书上的批语。

“你也是个红学迷吗?”

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起先,关林没觉得那个声音是在对自己说话,可他抬起头四下看时,发现身边没有别人,于是,他转头向后看。

一个留着长发,敞着衬衫胸口的男生正托着腮注视着他。关林在图书馆常看到这张脸,但并不知道他的名字。这个男生比关林略矮一些,但人很结实,眉毛浓重,还有一副显得坚强而好斗的面孔,他那沉着的眼神和宁静自信的态度,显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此时,他的手里也拿着一本线装书,书名是《红楼梦》。

“我稍微瞄到一眼,不是故意要偷看的。”长发青年指指关林桌子上的书和笔记本。

关林扫了一眼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抄下来的脂砚斋的批语。

“你也喜欢《红楼梦》?”关林问。

长发青年将手中的书放到桌上,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我一向认为历史和文学是分不开的,研究历史名著,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历史,只是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不同,所以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

“那你的看法是什么吗?”关林指指桌上的《红楼梦》。

“红学界把红学研究分为新红学和旧红学,旧红学又分为索隐派、评点派和题咏派;而新红学就是所谓的考证派,你的研究属于哪一派?”长发男子反问。

“在我看来,索隐派和考证派是一个意思,都是在猜谜,考证派的所谓科学考证其实一点也不科学,他们抓住小说第一回中提到的‘曹雪芹’的名字,非要将曹雪芹安到江宁织造府的曹家里,可惜的是,他们翻遍曹家的族谱,也没找到曹雪芹的名字,更没有关于曹雪芹的只言片语的记载。考证派定曹雪芹为曹寅后人的唯一依据就是敦诚《四松堂集》之《寄怀曹雪芹霑》里的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但是,这句话并不是敦诚诗中的原文,而是后来的‘笺条’贴上去的,这个笺条是谁贴的?这么搞的目的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因此,把这个极其靠不住的笺条作为学术研究的证据是有严重缺陷的。所以,我不认同考证派的观点。”

“至少我们有了一个相同点。除你刚才所说的小注外,那个‘曹霑’的‘霑字’也大有问题。敦诚涉及曹雪芹的诗共五首,短文一则:其余四首均称其友人为“雪芹”或“芹圃”,唯独《寄怀曹雪芹霑》多出了一个小字体的“霑”。敦敏涉及曹雪芹的诗,计6首,独有《可知野鹤在鸡群》的说明中,多出了一个小字体的‘霑’。据很多学者考证,从敦诚、敦敏的诗来看,曹雪芹和曹芹圃是同一人,敦诚、敦敏均称其友人为曹雪芹或曹芹圃,但从没有“曹霑”这个称谓。敦诚的《四松堂集》中《寄怀曹雪芹霑》一诗的影印件封面里‘寄怀曹雪芹’五个大字是竖写的,是印刷体,字号大,字色深,而‘霑’字是个小字,是手写的,颜色浅,离那五个大字较远,模模糊糊不清楚。《四松堂集》写本前面有纪昀和敦敏的序,写明是嘉庆元年,可见这个小字体的‘霑’是后人另加上去的,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加此‘霑’字是何用意?无人能解释清楚。”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关林补充道:“有一个著名的红学大家认真查核《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后发现,刻本《四松堂集》,除诗题上含纪年的二首外,其他所有的纪年或被墨点、或被贴条盖住,表示删去纪年,为什么会这样?这只能说明《四松堂集》里各诗的明确纪年根本无法确定,后人根据敦敏删除的纪年考证‘曹雪芹’的卒年岂不成了成了空中楼阁。”

“你说的不错,从另一个角度说,就算这些考证派能够把曹雪芹的生卒年论述的相当准确,也不能证明《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写的,乾隆五十六年,《红楼梦》首次排版印行,程伟元在卷首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提到了曹雪芹,却不能肯定他就是作者,因为这缺乏真凭实据,曹雪芹顶多是对《石头记》‘删改数过’。程伟元是距《红楼梦》一书写作年代最近的人,并且是续书者之一,连他都搞不清作者是谁,而200多年以后的人却根据一些极其靠不住的线索,认定作者就是曹寅家的后人曹雪芹,这显然说不过去。”长发青年和关林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非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