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二皇子府邸。
二皇子名为白景逸,乃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子,曾闻展岚说过,当朝六位皇子,能成为太子,最终能成为皇帝的,会是二皇子白景逸,或是四皇子,白景桓,唯此二人,可有帝王之像,亦有治世之能。
白景逸并不否认对太子的地位是渴望的,不仅为这帝尊之位,同时也为打入冷宫的萧珍妃,为此认母仪天下的陈皇后为母,亦在所不惜,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救母妃。
自从陈皇后宫内出来,白景逸就在府内,为未来而忧虑,十年以前,萧珍妃与静妃争宠,萧珍妃惨遭陷害,致使作为皇帝的白玉河大方雷霆,将萧珍妃打入冷宫,病死于冷宫,从此白景逸将陈皇后认作母后,历经五年的时间,借白景桓,陈皇后之手方将静妃诛杀,从此在朝廷之上,少有人能与他共论,未来将会与白景桓争夺帝尊之位。
可万事都存有变数,白景逸是万万不敢懈怠的,准备借助元国之事,献出良策,为未来占得先机。
在府内,听着四位谋士议论纷纷,可都不足以改变一切,反会出现各种弊端,比方说先攻元国再攻楚国,或联合燕国打二国联盟,都为有利有弊。楚国占据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攻打元国难以扭转局面,可打楚国却屡战屡败,联盟今时晚矣!
燕国恐会趁火打劫,为此虽议论纷纷,都不为良策。
让白景逸心有不甘,望四位谋士,若出谋划策的李洛童还活着,岂会有今日的景象,可惜李洛童已死,原因就是自视甚高,张口天下,闭口万民,将帝王放何位置?使白玉河甚为不满,可对此事是另有隐情的,且与白玉堂有内在关联,要不然李洛童岂会有恃无恐,白玉堂怎会求皇帝宽恕,白玉河知道一切,方有当年之事。
可入皇子府邸的白若云并不知道这一切与白景逸是有内在关联的,或说当初是白景逸将李洛童置于死地的,除却李洛童自视甚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参与暗害萧珍妃之事,且在陈皇后的眼中被视为威胁。
大翰王朝有四大家族,正是白,陈,李,展。
陈皇后就代表着陈家,从灭落的王朝开始,今时已有二十年岁月,在大翰王朝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居首位的正是陈皇后,陈静仪,其子弟有将领,有官员,富商,甚为庞大。
当李洛童对陈家出手的一刻,就注定结局,可展岚却并不知道,一心辅佐白景逸,登上太子之位,却不知道白玉堂觑觎已久,或说在建国之初,就有此狼子野心,否则李洛童岂会走至绝路。
“唉!”
白景逸长吁短叹着。
这些所谓的谋士,则是有真才实学的,可却不敢宣之于口,有些事情人人都知道,可都保持沉默,不敢言谈,则是为生命的缘故。
今时的人为生存,言谈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有意识的欺骗,为取所得,假设真话说出,会遭人非议,甚至人头落地,以至于不敢言谈,一句话都会导致株连九族,时刻提醒着官员,世人,言谈的后果。
为此,白若云将书生带来,面见二皇子。
结果如何决定在于人,可人却会听天由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由人却不由己罢了。
书生名为赵博文,乃是一个落魄秀才,寒窗苦读十年余年,走访名山大川,深知民间疾苦,一心为国,对民间有所思,亦有所悟,却求路无门,一切皆因无势起。
“郡主,你说他可有良策?”
望着满脸大汗,紧张抖动的赵博文,白景逸狐疑道。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要紧张,将你的想法说出。”
白若云见有不少谋士都在,可进行讨论,有耐心地笑谈道。此乃国事,都当竭尽全力,为此白若云在闻赵博文来意后,破例而至,希望不要让她失望。
赵博文深吸一口气,磕磕巴巴道:“可让元国与楚国心生嫌隙,借楚国诛元国。”
此语出,让白景逸颇为惊讶,的确考虑让二国生仇,化解危机,可使楚诛元,却是万万没想到的。
以至于,谋士言谈赵博文是大言不惭。
对此赵博文并未理会,见白若云认可的目光,让赵博文鼓足勇气道:“元国联盟楚国,为弱国依附于强国,按楚国之愿,当以元国兵马为首攻,可元国却恐吾大翰,不敢发兵,在楚与翰交战之后,方敢派遣军队,共计于四十万军马对展帅的二十万大军,在人数悬殊的之下,方能攻城略地,小生有一计,可令楚国与元国不合。”
“何为?”将面前局势言谈,的确如赵博文之语,丝毫不差,为此让白景逸问道。
知症结,可否解?
赵博文将大翰地图铺开,指着边境诸城道:“打楚放元,楚国与大翰已经战二年之久,各有胜负,而元国却是在一年前依附于楚国,可借此时机,将攻三城之果,赠予元国,欲战于人,可胀于心。”
“的确可行。”
谋士们略微思虑,见赵博文,则如昔年的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勇往直前,可及时提出建议,成无功,败有果,风险巨大,故谋士敷衍了事。
闻说前方谋士因守城而尽亡,若直言不讳,或会建功,或会……令往战场。
白景逸略微思虑,让赵博文写一封奏折,结合谋士合力,谏于皇帝。
按白景逸之语,一切都以赵博文言谈作为核心,而谋士所思是核心的不足之处,弊端之所,凡言弊端,则需解弊端,而非选择截然不同的方式,使无一统,力无同心。
当白玉河选择白景逸的奏折,并下旨给展岚时,就代表着白景桓惜败一筹,而白景逸抓住良机,真不枉费展鸿风的试探,以及白若云摆明立场。此都将决定一切,可白玉堂却是不悦的,白若云未静处之,行此法,恐会得罪四皇子,望二皇子能皇位,否……
赵博文并不知其内错综复杂,而是沉醉于奏折之中,命运将因此而改变,可比之官位,赵博文更惊奇的是朝廷是能人辈出的,在短短半天时间,经人共查,就将不足之处,弥补完整,当阅读完毕让赵博文受益匪浅。
正如凌云道长之语,让赵博文受益终生,书籍的存在,可使人永恒的阅读,可人不同,所思所悟各有不同,多少人言谈读书无用,或说人读书后对人生并无帮助,实则是人读书,未必读懂读通,需要人去思考,感悟,且所知需做到,否知道亦无意义,而人却无意志坚持,反怪书籍无用,殊不知这世间有多少大人物都是通过书籍得到成长的。
故赵博文将书籍称为永恒,望世人阅读,更希望人去思考,有意志,坚持改变。而远在边境的展鸿风亦是如此,正在城内阅读兵书,可与楚国交战,屡遭败北,让展鸿风常心不在焉,思展岚所感慨的,当是回想当年之事,所思之人正是军师,李洛童。
若无当初之事,李洛童的前途不可限量,或可为丞相之职,与展岚一文一武,共保大翰。
可今时……展鸿风对未来是充满担忧的,屡败屡战,士气受损,当如何扭转局面?若是过去,展鸿风会选择对战,用胜鼓励士气,可胜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得不偿失的。
眼前的迷茫,未知让人对未来充满担忧,多少人会按捺不住,孤注一掷?
展鸿风只需稳定军心,可却不能急于一时,鲁莽行事,将会走上绝路。
若说白若云是文静的,展鸿风就是高冷的,上一辈人的恩恩怨怨,时刻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鸿风就深受其害,尤其是心里。
毕竟白玉婷对展岚是不满的,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父母的不和,让展鸿风性格孤僻,唯领兵打仗,研究兵法,能令展鸿风心动,所付出的时间,多于与白若云的时光。
时间的无情,让人心都变冷了,可不知是人的阴冷,还是环境的寒冷。
展鸿风将精力投入到守卫边境,护国一方,此作为信仰,而白若云与展鸿风的关系,相识是必然,好感是偶然,可根本因素,则是白若云乃是郡主而展鸿风是将门之后,分别代表着郡王与元帅,可谓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
今时白若云与展鸿风之所以苦恼,原因就是初时的单纯,并无任何目的,时至今日,知道一切,使关系变得复杂,有公亦有私,无法分净。
但是……在白若云心里,在展鸿风为指引方向的一刻,就始终如一,不会改变,即使是……楚天问。而展鸿风沉默寡言,可在对楚国之事上,除却守卫边境,还是会有私人因素。
当接到白玉堂的飞鸽传书,让展鸿风回到房内,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是白若云的书信,言谈的是元国,准备双管齐下,让楚国怀疑元国,再让元国失信于楚国而导致楚国损兵折将,最终需要在元国领土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