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
- (英)布莱恩·费根 纳迪亚·杜拉尼
- 1889字
- 2022-08-05 09:43:38
季风
我们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就是乘坐印度洋上的一艘单桅帆船,在也门最南端的亚丁以东和红海的入口,迎着冬季的东北季风航行。那艘装有大三角帆的货船驶近海岸,每每在眼看就要靠岸时转向一条离岸航线,就这样航行了一个又一个小时。海面平滑如镜,柔和的热带风接连刮了好几天;度过了一天难忘的航程之后,我们得知的情况大致如此。除了离岸的信风航道,借助印度洋上的季风差不多就是最佳的航海选择了。
季风区的范围十分广袤,从东南亚和中国一直延伸到整个印度洋,而在季节性降雨的一般时间方面,则存在几种重要的变化。从根本上说,季风属于大规模的海洋风,当陆地上的气温高于或者低于海洋上的气温时,季风强度就会增大。陆上气温的变化速度比海上更快,海上往往会保持更加稳定的气温。在较为炎热的夏季,陆地与海洋的温度都会上升,只是陆地气温上升得更快。陆地上方的空气会膨胀扩散,从而形成一个低压区。与此同时,海洋上的气温始终会低于陆地,故其上空的气压较高。二者之间的气压差,就会导致季风从海洋吹往内陆,为陆地带去较为湿润的空气。随着湿润的空气上升,风又会往回飘向海洋,但在此期间空气会冷却下来,从而降低了空气当中保持水分的能力,故经常导致暴雨。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月份,情况则正好相反: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得比海上快,故岸上的气压较高。陆地上方的空气飘向海洋,雨水则落在近海上。接下来,冷空气往回飘向陆地,大气循环就完成了。
几千年以来,印度洋上的季风都是驱动帆船航行的动力。季风贸易利润可观,让商船可以在12个月内从印度西海岸前往红海或者非洲东部,然后再返回来。商船也可以沿着波斯湾地区和印度西北部之间那片荒无人烟的海岸航行。在数个世纪的时间里,丝绸与其他的纺织品再加上亚洲的舶来品,曾经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黄金和非洲的象牙则流往了东方。在印度洋上,夏季的西南季风会从7月份一直刮到9月份,而这几个月里,富含水汽的空气则会涌到整个印度次大陆那片炎热干旱的土地上。印度的降水当中,差不多有80%来自夏季风;有70%的印度人口靠农耕过活,他们种植棉花、水稻和粗粮。印度西部的农民严重依赖季风带来的降雨,故极易受到季风雨延迟到来的影响;就算只是延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影响也不容小觑。季风未能如期而至,曾经导致了无数次饥荒,让成千上万人丧了命;比如根本就没有季风雨的1877年,情况就是如此。一些更为局部性的印度季风,则会对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产生影响。西南季风十分强大,连中国西北的新疆这样遥远的北方地区也能感受到它的威力。
东亚季风则属于一种温暖多雨的气候现象,使得这里的夏季风通常很湿润,而冬季风则寒冷干燥。季风性降雨集中在一个地带,5月初由华南地区开始,一路向北,然后来到长江流域,最后在7月份到达中国北部与朝鲜半岛。到了8月份,降雨带又会南移,退回到中国南部。在过去,季风性降雨曾经至关重要。柬埔寨吴哥地区的高棉农民向来都依赖于亚洲季风;目前认为亚洲季风最初形成于1000万年左右之前,远早于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时间。季风的强度各时不同,尤其在“大冰期”结束之后不久;但在全球气候中,亚洲季风始终发挥着一种主导作用。它给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带来了相当可靠的季节性降水和干燥的气候条件,如若不然,就是带来干旱。夏、冬两季里,欧亚大陆及其毗连的海洋在升温方面具有差异,导致风向会在半球范围内每年都出现一次逆转。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略作ITCZ),也就是信风带相交的地方。还有三个区域性季风系统,也是影响东南亚地区的那种复杂气候动力中的组成部分。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会造成短期或者较长期的扰动,从而有可能给包括吴哥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带来严重的干旱。
热带辐合带环绕着地球,位于赤道上或者赤道附近,也就是南、北半球信风的交汇地带。那里有强烈的阳光与温暖的海水,会让热带辐合带的空气受热,并且增加空气的湿度,使之变得轻盈起来。随着南北信风交汇,这种轻盈的空气便会上升;而上升、膨胀然后冷却的空气,则会在频繁但毫无规律的雷暴中释放出水分。海面附近的风力通常较弱,这就是水手们把热带辐合带称为“赤道无风带”(Doldrums)的原因。热带辐合带的季节性移动,会对许多热带国家的降水产生影响,并且导致热带地区有雨、旱两季之分。在北半球的夏季,热带辐合带会在北纬10°到15°之间移动。这种季节性的移动,曾对中美洲玛雅低地的降水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参见第六章)。随着亚洲大陆的升温幅度超过海洋的升温幅度,热带辐合带就会在太平洋上向北移动。大陆上的暖空气上升,空气从海上流往陆地,由此形成的南风就会带来季风雨。接着,到了南半球的夏季,热带辐合带就会南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