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对付外族入侵的两种国策

成语 金枝玉叶金戈铁马

解释 前者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常指皇族子孙。后者比喻战争,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处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

《新五代史·李袭吉传》:“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金枝玉叶与金戈铁马,都是由“金”字开头,却又是两条意义互不相干的成语。“金枝玉叶”是用来描述花木枝叶美好,后用来比喻那些皇族子孙以及出身高贵娇嫩柔弱的人。“金戈铁马”是用闪耀金光的戈,配上背负铁甲的马,比喻战争中那些持枪驰马战士的雄姿。然而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这两条成语却代表了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曾经采用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国策,所用息事宁人的权宜之计或奋起抗战抵御强敌。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向前推进,这两种国策已为我们留下许多历史印迹,同时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金戈铁马般历史英雄人物,以及出身于金枝玉叶曾以她们那羸弱之躯,担负起国家重任却命运悲壮的女性人物。让我们擦去千年尘埃,审视这两种国策之中究竟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西汉初期,匈奴冒顿单于大肆入侵,刘邦在白登(今山西大同)被匈奴30 余万骑兵团团围住,无力应付,又难以脱身。大臣刘敬(原名娄敬)献策说:“我们如把金枝玉叶般的大公主下嫁给冒顿单于,并给他送去丰厚的陪嫁礼物,将来生下的儿子又能接替他们的君位,您的外孙岂不成了他们的君主?”

这确实是个极妙的“化干戈为玉帛”的应对之策。当时因为民生凋零,汉军没有实力对付匈奴,刘邦想急需休养生息,对这样既不损帝王尊严又唾手可得的妙计大加赞赏,于是赶紧准备送鲁元公主去匈奴成亲。但鲁元公主的生母吕后哭哭啼啼,死也不肯,只得另找个宫女,代大公主名义嫁给冒顿,一路上浩浩荡荡,护送“假女”嫁入匈奴。这是用汉帝国的“金枝玉叶”嫁与匈奴单于联姻的国策,也是借助皇室公主“和亲”,防止外族侵扰的一个开端。

刘邦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和亲便成了西汉初期安边保境的重要举措。一百多年后,呼韩邪单于前来觐见汉元帝,愿意当汉家女婿,于是上演了“昭君出塞”这一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位金枝玉叶般的美女王昭君,在大汉与匈双方千余名官员与士兵的护送下,怀抱琵琶,骑着一匹高头白马,冒着北方刺骨寒风,蹒跚踏步在黄沙漫天的塞外,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军帐前。传说她在出塞途中,因为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以后的六十年内,汉匈两家友好和睦,没有发生战事。谁能想到,一个金枝玉叶般高贵娇嫩女子,以她弱软身躯,改变了着汉代百年国运。

在王昭君恩准回乡探亲途中,她弹起琵琶,乐声哀婉动人,传说盛开的桃花纷纷飘落,沾上她思乡泪水的花瓣,变成五色小鱼,游入水中。十一年后,她下嫁的第二个丈夫复株累也先她而去了,她要再次受命嫁给第三个新单于,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年仅 35 岁的昭君终于承受不住这般折腾。她在幽怨绝望中死去,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的“青冢”,也就是保存至今的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

依靠“金枝玉叶”求得的“和亲”,真能成为抵御外来民族入侵的锦囊妙计吗?不能!

西汉靠联姻罢战言和,也为“和亲”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只能求得暂时的安宁,根本不可能有长治久安的效果。因为和亲只能解得一时之危,并不是长久之计。匈奴借和亲获得汉王朝的丰厚馈赠,觉得这样既无戎马之劳,又可得到大量财物。豪华奢侈的生活,更助长了他们的贪欲,胃口变得越来越大,越发贪婪了。游牧民族一旦征服了汉民族,就像一个饥饿的壮汉,打败了一个文弱无助的书生一样。若这个文弱书生一味萎靡不振,将招致那壮汉不间断的侵袭,导致中原家园连年被掠夺而沦陷,给汉民族带来的是野蛮的杀戮。

与此同时,和亲又往往伴随着那些“金枝玉叶”们满脸的泪水与内心的苦难。西汉有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自幼娇生惯养,当她来到乌孙后,经受了种种艰难痛苦,实在适应不了乌孙族的旧习陋俗。这位金枝玉叶不肯从命,上书汉天子要求回国。汉天子的回答却是冷冰冰的四个字:“从其国俗”。细君无奈,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她就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探春远嫁时那样凄惨:“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汉民族再不能以娇柔之躯换取苟且求安,不能再这样衰萎不振了。

好在汉民族的血性尚存,还是让雄壮的战士们骑着战马,披着铁甲,举着刀枪在空中舞动,才可制敌入侵。华夏汉魂应该承袭“金戈铁马”的余勇,能像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的那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将帅们想要北伐,收复失地,靠的只能是“金戈铁马”,而不是“金枝玉叶”。

当中原的国势逐渐强大时,中原王朝为了对付外族入侵,开始采用“金戈铁马”的武力抵抗国策。西汉名将李广英勇无比,曾立下赫赫战功。他领万余骑兵出雁门关抗击匈奴,一次寡不敌众负伤被俘。匈奴兵将他绑住置卧于两马之间。李广佯死,途中突然绷断绳索,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匈奴为之畏服,称他“飞将军李广”,因为惧怕他,数年不敢再犯。唐人王昌龄作诗对他大加赞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指李广)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武帝时,更有霍去病善于骑射,勇猛果断,长途奔袭,使用闪电战和大迂回穿插作战,斩敌首万余。他作战时善于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合围,对匈奴实行毁灭性打击。当汉武帝奖励他,为他修建豪华府第,并将豪宅钥匙交到他面前时,霍去病断然拒绝,说出一句流传至今仍振聋发聩的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初唐时,武功最盛的李靖为唐代十大名将之一,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贞观三年,唐太宗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领十几万大军讨伐东突厥。他分道出击突厥,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次年,李靖又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夜袭颉利可汗牙帐,颉利可汗万万没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大惊失色,慌忙逃跑,一直跑到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定襄落入了李靖手中,体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豪迈气概,足以雪洗往年李世民与突厥结盟之耻。当捷报传到长安时,唐太宗甚为欣慰地说:“当年李陵以五千步卒血战匈奴,虽败犹荣;今李靖以三千骑兵威震北方,闻所未闻,当年耻辱将一战而雪。”

汉民族金戈铁马的雄风,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唐皇李世民被西亚诸国尊奉为“天下共主”的“天可汗”。盛唐时,位于安西都护府唐军不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有余力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其强悍可见一斑。

翻开中国史卷,往往能看到汉族政权在抵御狄胡的战争中大多以失败告终。西晋亡于五胡乱华,宋金交兵落个南宋偏安;宋朝先亡于女真,后亡于蒙古,明朝一度败于蒙古,终究亡于满洲。这就给人以华夏族懦弱易欺的印象,特别是积贫积弱的两宋,连年屈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淫威之下,但华夏族原本并不永远懦弱。

秦为暴秦,汉称强汉,唐誉作盛唐,中原金戈铁马的军事实力并不低于北方入侵的外族。只是因为坐在金銮殿上的君王对拥重兵的权臣将帅心存畏忌,便会自毁长城,让国力变得虚弱无能。此时只得又依靠和亲乃至割地赔款的懦弱外交求得安生,使得狄胡部落轻视华夏政权,更增强了他们入侵中原的野心。于是,历代一个个君主,被迫与入侵者签订城下之盟,屈辱、和亲,或割地、赔款……离开了“金戈铁马”,只想依靠“金枝玉叶”或其他与虎谋皮等委曲求全的屈辱外交,不可能安邦,也不可能长治久安,更谈不上在外族入侵者面前彰显我中华之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