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在分分合合的历史旋涡中前行
成语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解释 指人或事物的变化无常,分合不定。
出处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开头处,说出一句让后人闻之发聋振聩的话,那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短短一句话,仅仅用了八个字,总结了三国纷争起因及结局,体现出历史进程的分合不定,物极必反的哲理。这里的“合”,乃是众心所向众望所归的统一,这里的“分”,又可理解为历史车轮向前推进时所留下的一段段因纷争导致国土破碎的沟壑与旋涡。翻开史书,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幕幕争斗不息、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百姓翘首期盼统一的场景。
春秋战国数百年,秦扫六国,才获得一统天下,但百姓尚未喘息,又是群雄四起,楚汉相争,双雄对决。待汉王朝重归一统,两百年后,王莽篡政,光武中兴,传至献帝,又成三国纷争,直至司马氏灭蜀亡吴,天下平定,但西晋仍是昙花一现,祸起萧墙,酿成八王之乱,又遇五胡乱华,外族入侵,陷入南北分裂动乱时代,隋唐崛起,国家再度一统,谁知唐末群藩四起,南北再度分裂,五代十国,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直到宋元明清,才得以一统天下。就这样,两千年来的华夏大地,分分合合,不断地替换着,重复着,如同多米诺骨牌似的周而复始,成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历史“怪圈”。华夏民族就这样蹒跚地在“分分合合”的历史旋涡中缓缓向前推进。两千年来,中国人最害怕、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四处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中国能在多次分裂后达到重新统一,有赖于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也有赖于中国人对于“中”字的崇拜与偏爱。
一个“中国”,统一远大于分裂;一个“炎黄子孙”的称呼,将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所有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中”字——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就是中心、中央,中原、中听、中用……在五行中,中央属土,“土”是什么,土寓意了土地,种下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就可以发展。这些词汇,无疑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有些方言里的“中”,表达一种可行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这件事可以干,可以成功。
一个“中”字,强调“合”,强调统一,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古朴的道理。古时候的北极星,又叫天中星,黄帝族的图腾星,就是北斗星,它给国人一个启示,我们的民族应像天上星系围绕北斗星那样,要在大地上建立一个四方环绕中央的社会体系。
想当年,武王伐纣以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确定“天下之中”在哪里?最后选定黄河边洛阳附近,定为举国的“中土”。中土便成了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又是华夏族裔最早生息,最早居住和繁衍的地方,也是中华百家姓氏的发源地和寻根问祖之地。
统一的文化,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荣光。偌大的华夏神州,东起广袤大海,西至世界屋脊,北起荒漠,南至蛮凉之地,能把亿万民众统一为整体,这是何等的辉煌。英国史学家阿诺得·幼瑟夫·汤因比称中国为地球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统一社会”。他用那双研究地球文明史的“巨眼”,俯瞰世上的千年人类历史,对中国统一的文明深表赞扬。中国历经多次战乱、分裂、割据,终归一统。汤因比就此认为,中国统一在迄今为止两千二百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大一统的崛起,曾多次结束群雄纷争的‘乱世’。
可是,当年的罗贯中先生只看到了分分合合朝代更替的表面现象,却未能找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根源。今天,让我们试着寻找这一历史现象的溯源所在。从土地兼并,农民丧失土地,到农民为了生存揭竿而起,再到军阀割据,外族入侵,凡此种种,“合久必分”之根源,就是由土地、财富、人口、资源的再分配而来。
社会资源与人类的需求相比,总是显得稀缺,因为富者欲更富,贫者也不甘贫,于是纷争频起。争夺资源,成为历次战争双方拼个你死我活的争夺目标,分裂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的必然结果。即使那些分裂后的小国,他们的资源本来就少,你争我夺,弱肉强食,谁都想从中多分“一杯羹”,最后还得重新洗牌。
当年秦始皇是靠武力完成统一,在他背后站着三个让人生畏而又生厌的“凶魔”,那就是“独裁,专制,凶狠”,这三个“凶魔”造成他死后很快出现分裂。陈胜、吴广一声怒喊,草根出身的刘邦与贵族出身的项羽争霸天下。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因为原有的配置失去平衡,需要一次次再分配,达到一些平衡。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寻求资源另行组合、重新分配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七国之乱”的折腾,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把儒家推上了正统治国的地位,从此总算有了统一的文化思想模式,“分久必合”才算有些起色。
但是,从公元 220 年汉代覆亡至 581 年隋朝兴起,又是一段混乱动荡、令人失望的时代。四分五裂的国土,只能带来饥荒、动乱、战祸和贫穷。西晋时,内战爆发,荒灾遍野,灾民呼吁无门,坐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也趁机跑来打劫,袭取中原那些种田人手中的口粮。百姓没有粮吃,就得活活饿死,皇帝司马衷起初对此还大为不解,经过冥思苦想,悟出一个“好办法”,他对大臣们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无粟米吃时,哪来的肉糜?单凭他的愚昧和荒淫,就该到了解决饥民生存资源严重困乏的时候了。
那时候,汉化的胡人在北方建立政府,与汉人的“南朝政府”不停地进行拉锯战,但总没有找到一个重新分配的机会,分久了,就得合并,强者一统天下,才是个头,只有天下一统,才能有解“饥民于倒悬”的办法。
这片东靠大海,南连瘴地,西接高山峻岭,北临严寒冰冻的中华大地,形成封闭式的国之家园,在此共生共赢,万民安康,这才是大道理。统一不代表封闭,统一需要有很强的包容力,中华文明善于“求同”,善于文化融合,就能克服时间与空间对大一统的障碍。唐代以儒学治国,以佛教修身,提倡信仰自主的多元化格局,并确立科举取士制度,这些代表一种对内对外开放的心态。当李世民看到士子们踊跃参加科举考试时,从心底发出“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感慨。他能敞开胸怀与外族文化交流,代表他对外开放、包容的自信。
以“德”教化人,可以凝聚更多的人,维护统一秩序,即使高山大川阻隔,人们还能凝聚一起,覆盖如此广阔的国土,维系大一统的延续。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都意味着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口之兴旺。
历史上虽发生过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次长达百年以上的分裂,但“分久必合”的大一统仍在中国持续数千年,源于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对“大一统”的崇敬,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可见,分久必合是历史的主流,是实现当今“中国梦”的先决条件。统一的文化能在中国扎下根,并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与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