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4 
培养富有的习惯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说:

“有些习惯让你致富,有些习惯让你贫困。很多人贫困终生,就是因为他们有贫困的习惯,如果你想致富,你所要做的就是要培养一个富有的习惯。”

富有习惯之一─珍视时间的价值

无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多么的不公平,但至少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绝对公平的。而对于成功者而言,对于时间的价值的珍视,是取得最大财富的必要保证。

作出每日工作计划

没有哪一位足球教练不在赛前向队员细致周密的讲解比赛的安排和战术。而且事先的某些计划也并非一成不变,随著比赛的进行,教练一定会根据赛情作某些调整。但重要的是,开始前一定要作好计划。

你最好为你的每一天和每一周定计划,否则你就只能被迫按照你桌上的东西分配你的时间,也就是说,你完全由别人的行动在决定你办事的次序。这样你将发觉你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每天只是在应付问题。

请记住,没有任何东西比事前的计划,更能促使你把时间集中运用到有效的活动上。研究结果证实了一个反比定理:当你做一项工作之时,你花在制定计划上的时间越多,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时间就会越少。不要让一天繁忙的工作把你的计划时间表打乱。

按日程工作表行事

为了更好的实施你的计划,建议你每天制定两种工作表,而且最好在同一张纸上。这样一目了然,也便于比较。

在纸的一边或在你的记事本上列出某几段特定时间要做的事情,如开会、约会等。在纸的另一边列出你“待办”的事项─把你计划要在一天完成的每一件事都列出来。然后再审视一番,排定优先顺序。表上最重要的事项标上特别记号。因此,你要排出一、二段特定的时间来办理。如果时间允许,再按优先顺序尽量做完其他工作。不要事无巨细的平均支配时间,同时你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突发事项,否则你会因小失大,因为无法完成主要工作而泄气。

“待办事项表”有一项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我们通常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来排定它包括需要立刻加以注意的事项,其中有些事项很重要,有些并不重要。但是他通常不包括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项,诸如你要完成、但没有人催你的长远计划的事项和重要的改进专案。

因此,在列出每天“待办事项表”时,你一定要花一些时间来审阅你的“目标表”,看看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有利于你要达到主要的目标,是否与其一致。

在结束每一天工作的时候,你很可能没有做完“待办事项表”中的事项,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心烦。如果你已经按照优先次序完成了其中几项主要的工作,那么这正是时间管制所要求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把一项工作(它可能并不十分重要)从一天的“待办事项表”上移到另一天的工作表上,且不只是一两次,这表明你可能是在拖延此事。这时你要向自己承认,你是在摸鱼,你就不要再拖延下去了,而应立即想出处理办法并著手去做。

你最好在每天下班前几分钟拟定第二天的日程工作表。对于那些成功的人士来讲,这个方法是他们做有效的时间管理计划时最常用的一个。如果拖到第二天上午再列工作计划表,那就容易做得很草率,因为那时又面临新的一天的工作压力。这种情况下排定的工作表上所列的常常只是紧急事务,而漏掉了重要却不一定是最紧急的事项。

避免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办法似乎很明显:为某一工作定出较短的时间。也就是说,不要将工作战线拉得太长,这样你就会很快把它完成。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定出每日工作计划的目的。

改变行为模式

要向好的方面改变,就必须与那些多年养成的习惯搏斗。改变你的行为模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迫自己按照新设计的行为模式去做,直到这种模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为止;另一种是利用奖励办法使自己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习惯。

如果你要彻底改变你原来的行为模式,你就要认真采取一些对策,以帮助你加强或消除某些习惯。你最好画出一个表格,以利于你能够正确评估出你的进度。你或许要运用所谓厌恶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作用。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认识到重要的一点:任何事后可以使我们感到愉快的行为,往往会促使我们去做,而且更有可能再度去做。你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鼓励,也可以给自己某种奖赏自我鼓励。例如,当你完成一项困难或乏味的工作之时;继续去做一项优先工作,而不躲避它去做次优先的工作;著手去做一项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拒绝一项与主要工作无关,而且做起来又回耗费时间的要求等等。这种奖赏可能微不足道,但只要能使你觉得愉快就行了,但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为懈怠而自我处罚,不如为成功而自我奖赏更加有效,因为积极的鼓励是使人改变行为模式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你要为每一次“小”的成功奖赏自己,而不要专等“大”的成功。例如,当你开始填报所得税表,但是很快就厌烦而停止下来时,你就不要因为没有填好而处罚你自己,而要因为已经著手而奖赏自己。当你再次填表的时候,你再奖励自己一次。

一旦你开始做某项工作,就要把它做好,不要半途而废。

当然,如果工作一环套一环,而不能一次做完,这项建议就不太适用。那你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你可采用各个击破法。把这件工作化解成若干个分段,最好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强迫自己完成一个工作阶段后间歇一下。这样在每告一段落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头绪紊乱,而且会觉得离大功告成不远,随时都可以鼓足力气做下去。这样当你每前进一步时,你就有完成某一件特定事情的感觉,并且十分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了。接著再写的时候,你就不需要重新理出头绪,也就不会白白浪费时间和脑力了。

把工作分成若干环节或若干段落去做,你就会养成所谓的“强制完成”的良好习惯,并为你每天省下很多时间。

如果拖延是你行为模式中的主要问题,那你就改变行为模式,不能再拖延了。

具体改变行为模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个:

1.分阶段实施法

2.平衡评估表

3.养成有系统的习惯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方法并看看如何去使用。

分阶段实施法

当你发觉自己在拖延一项重要的工作时,你可以尽量把它分成许多小而易于立即去做的工作,而不要强迫自己一下子完成整个工作,但要做好你表中所列的许多“阶段工作”中的一项。

例如,你已经拖延很久,不去打一个你应该打但可能会令你不愉快的电话。在这种状况下,采用“分阶段实施法”你就可以这样去做:

1.查出电话号码,并且写下来。

2.定出一个打通这个电话的时间。(要求你立刻去打通电话显然有些超出你现有的意志力量,因此让自己轻松一下。但是要有个补偿,那就是坚定承诺在某一时间打通这个电话,并且把这个时间写在你的行事历上。)

3.找到一些相关的资料,看看这个电话到底与什么有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4.先要心里想好自己要说些什么。

5.打通这个电话。

如果这是一件重要工作,而且细分的阶段也很多,那就排一个详细的计划表。但是要使每一件细小工作简化便捷到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做好。这样当你在每次与人会谈之间,或在等电话的几分钟内,就可以解决一两项立即可以做好的小事。没有这张工作分段表,你可能永远不会著手去做这件大工作。

请记住:这项整个工作的第一阶段─第一件可以立刻去做好的小工作─就是用文字列出这件整个工作进行中的许多分步骤。

分阶段各个击破的原则不只可以用在作战计划之中,也可以用于工作之上。只要你动动脑筋,任何事都可以迎刃而解。

平衡评估表

使你脱离困境的另一个好办法,是用文字来分析你所要做的事情。

在一张纸的左边,列出你拖延某一件工作的所有理由,在右边则列出你著手完成这件工作可能得到的所有好处。

这样对比后的效果会极为惊人,在左边你通常只能有一两个情感上的借口,诸如“这会遇到尴尬的场面”,或“我会觉得很无聊”等等。但是在右边,你会列出许多好处,其中第一个好处就是完成一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的那种解脱感。

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快速而富有戏剧性,你会从怠惰中清醒,并开始工作,获得你表中所列的许多好处。

养成有系统的习惯

第三种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基于我们认识到不能立刻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这件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困难,而是我们又已经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拖延很少是因为某些特定事项,通常是由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所导致。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思考习惯,前面的两个方法就不很重要了。

这种事实非常重要。那些办事效率高和效率低的人的最大差别往往在于,办事效率低的人习惯想:这件工作虽然必须做,却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工作,因此我尽量把它放著;而高效率的人则这样想:这项工作办起来虽然令人不愉快,却必须做,因此我现在就要把它办好,好早一点把它忘掉。

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想到要改变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就感到不自在。他们已经努力过好多次,单纯以意志力量来改变习惯,结果都失败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只要你采用合适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有一篇谈习惯的著名论文,讨论过一种办法;后来的行为学家经过研究,也确认这个办法有效,这个办法大致是这样的:

一、你受到我们所说的这些观点的激励时,就立刻决定改变旧习惯。迅速采取这第一步极为重要。

二、不要试图一次做太多的事情。不要想一下子完全改变自己,现在只要强迫你自己去做你所拖延的事情之一。然后从明天起,每天早晨开始,就做“待办事项表”上最重要的一项。对于最重要的事项,我们应该分配一段特定的时间去做。

最令人不愉快的事常常只一件小事,如:

■你早就想提出的道歉;

■你一直没有和你的一位同事面对面澄清的问题;

■你早该解决的一项令你厌恶的杂事。

不论它是什么,你一定要在你拆阅信件、回拨昨天留下的电话,或办理你每天早晨例行工作等等之前,把这件小事情解决掉。

这个简单的办法很可能决定你一整天的心情。一天虽然过去了十五分钟,但你已经办好你一天必须做的最令你不愉快的事情,这样你就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这样做几天以后,你就会养成一种终生不变的习惯,这正是行为学家所称道的自我加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奖赏,因而可以鼓励你继续朝著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正是婴儿学习站立的途径。婴儿从站立中获得的成功感,加强了完成第一次站立所进行的各种动作,而这些动作不久就变成第二天性。同样的,“现在就做”的习惯也可以变成第二天性。

虽然你一天只强迫自己照这个办法做一次,但是你不久会发觉这会影响到你一整天的决定。别人每交给你一项不愉快的杂务,你都会渴望把它先解决掉,好迅速得到解决此类工作之后的那种愉快感。

这个办法的妙处,是改变了你对杂务的心理感受,因而在你面前不再有任何你根本不打算去做的事情。你打算去做那种杂务,否则你不会把他列在你的“待办工作表”中。这个办法会使你轻易地把这件工作列为第一项,而不是第五项或第十项。

三、你要接受一项忠告。在你的新习惯逐渐固定形成这段时间,尤其的在起初两个星期,你必须要特别小心,不容有任何例外。

四、列出时间记事表。时间记事表是控制时间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一不要把填写这种表当作例行公事。它是一种自我诊断与自我指导的方法,每隔几个月,特别是当你办事效率降低时,要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你的办事效率。使用这种记事表要比看起来容易得多。

制定一张每日时间记事表,根据你自己的状况不断加以修正。这种表可以包括两类:一类是“活动事项”,另一类是“活动目的”。把一天的办公时间按每十五分钟一个时间段,然后在上面打两个记号,每一类下面各一个,并且按照需求,在“备注”栏中写明你确实做了些什么。

你可以把这张表放在一边的架子上,不使用的时候就看不到它,然后每半个小时左右(不得超过一小时)填写一次。一天累积起来,填写这张表大概只要三四分钟,但是他产生的效果极为惊人。

你会发现,你以前根本说不清楚你的时间究竟都用到哪里去了。你的记忆力在这方面是不可靠的,因为我们往往只记得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完成了某些事情的时刻─而忽略掉我们浪费或未能有效利用的时间。琐碎的事项,小小的分心都不太重要,我们记不住。但这些正是我们最需要辩明并加以修正之处。

填写这个表两三天之后,你会惊讶的发现,你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例如,你可能会发现你以前并不知道你竟然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贸易刊物、报纸、报告等等,因此想找出一个办法来减少用于这方面的时间。你也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竟然花了那么多时间用在赴约的路上,因此想办法改进行程表,一次去几个地方,或多利用电话。你也可能会发现你把计划十五分钟的喝咖啡、休息时间竟延长到四十分钟(从办公桌到咖啡店的来回)。花四十分钟或许是值得的,但是唯有你从文字纪录中确实看出你究竟用了多少时间之后,你才能够判定是不是值得花那么多时间。

不过最重要的是,你会更惊讶的发现,你实际上居然只用了一点点时间,做你承认是最优先的事。而和你东奔西走处理那些次优先的事务相比,你用于计划、预估时间、探寻和利用机会,以及努力达到目标等等的时间真是太少了。

我们每个人都要自律,要绘制或填写时间记事表。当你真正做到之后,保证你会出现一些惊喜的效果:

1.在几天之内,你只需用远比你想像中少得多的时间来填写记事表。

2.它一定会为你使用时间指出重要的改进途径。

所以从今天开始,填写一张时间记事表吧!

把握今天

珍惜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今天。一位良好的时间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今天是我们唯一能够运用的时间,一定要合理支配。过去已经是一去不回,明天只是未来之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是由于某一个人或某些人认识到了一点:只有今天是行动的唯一时间。

珍惜今天,这对大多数人似乎已是一种常识,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完全把握这一不言自明的真理。

十九世纪的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及哲学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说:“我们的主要工作不是去遥望未来都无法清楚的东西,而是去做好目前的事情。”十九世纪的英国散文家、批评家和社会改革家罗斯金(John Ruskin),把“今天”这两个字刻在一小块大理石上,放在桌子上,以便经常提醒自己。

让我们重提一次前面那位哲学家的名言吧:  

昨天是一张过期作废的支票。

明天是一张尚未兑现的支票。

今天是可以流通的现金。

好好珍视时间、运用时间吧!

富有习惯之二 ─迅速而有效的作出决定

对于那些低效的企业来讲,也是因为很多人为的因素,如过多的会议、讨论、瓶颈现象、工作环境等。对于每一位成功者而言,他们都具有一种良好的习惯─迅速而有效的决定。对于生存于竞争激烈中的现代人来讲,更应该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

打破“瓶颈”现象

造成“瓶颈”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犹豫不决、懒惰、优先次序不当、顽固或要求过分。这是管理时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为如果你是以为管理者的话,你浪费的不仅仅是你个人的时间,而是一群人的时间。

典型的“瓶颈”都是有类似下面这些人造成的:

■对于新办法不置可否的高阶主管;

■核定下一项计划之前,舞文弄墨的官员;

■喜欢吹毛求疵的老板;

■习惯拖到最后才确定论文题目的教师;

■要下属每事必问,但询问时又找不到的老板,等等。

“瓶颈”现象的造成,固然可能是由于某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但也可能是由于某个人没有足够的事情可做,后者会堆积起一大堆资料,使别人(常常是使他们自己)认为他们很忙。对付这些人的方法,是给他们更多而不是较少的工作,并且订下期限。这个办法会像疏通堵塞的水管一样,可以发挥惊人的效果。

我们要找出“瓶颈”的所在,第一个要找的地方是你的办公桌、你“待处理”的卷宗、你自己的“待办事项表”。并且记住:“瓶颈”常常是在瓶子的上端,所以赶快把你办公桌上的档案处理干净,以便于尽快转移到另一个人的桌子上。

懊悔─非常浪费时间

没有什么事情比懊悔更浪费时间了。

纽约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医师,在即将结束他一生的职业生涯时指出,他发现帮助人们改变生活的最有用的观念,是他所谓的“四字真言”,前两个字是“如果”:“我的很多病人都是把他们的生命花在过去,为他们在许多状况中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而身心痛苦。例如:‘如果我为面试多准备一下就好了……’、‘如果我把我的真正感觉告诉老板就好了……’、‘如果我接受过会计训练就好了……’如果一个人过于沉醉与悔恨的大海中,情绪就会严重萎缩。”

克服这一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用“下次”来取代“如果”。例如,我们可以把上面的三句话改为:“下次我要好好准备……”、“下次我要说出我想说的话……”、“下次有机会我要接受训练……”。

实行这个简单的方法,直到养成习惯为止,永远不要再重提你过去犯的错误。当你发现自己仍在想著过去的错误时,你要忠告自己:“我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做。”

富有习惯之三─ 行动之初设定最终目标

成功人最明显的习惯之一就是,他们往往在行动之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最终目的。根据这一目标,自己必须确实做到哪些事情,然后一一付诸实施。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散文家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的这段话:

“当我看到伟人的坟墓,我心中的所有羡慕之感都泯灭了;当我看到美人的墓志铭,我心中的一切奢望都消失了;当我在墓碑旁碰到悲哀的父母,我的心被同情所软化;当我看到父母的坟墓,我感到那些必定会很快跟著去的人悲哀是没有用的;当我看到国王同废黜他的人躺在一起,当我想到生前互相争斗、死后并排安葬的智者,或者以能言善辩划分世界的圣人,我就想到人类无谓的竞争、宗派和辩论,感到悲哀和惊愕,当我看到墓碑上的日期─有的人是昨天刚刚去世的,有的人六百年前已经作古─我考虑有那么一个伟大的日子,我们大家都成为同一时代的人,一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一开始心中就有最终目标,最根本的一点是,从今天开始就要把你生命最后的景象、图画或模式作为检查其他一切的参考物或标准。你生命的每一部分─今天的所作所为,明天的所做作为,下周的所作所为,下个月的所作所为─都可以从整体来检查,从什么确实对你最重要来检查。只要明确的记住最终目标,你就能肯定,不管哪一天做哪一件事都不会违背你所确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你生命的每一天都会为你设想的终生目标作出最有意义的贡献。

一开始心中就怀有最终目标,意味著一开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它意味著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样你就比较清楚你现在在哪里,你迈出的每一步总是朝著正确的方向前行。

人们发现自己取得的胜利毫无价值,是在牺牲他们忽然意识到对他们重要得多的东西的情况下。各行各业的人─医生、院士、演员、政治家、主管、运动员和水电工─常常为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承认或者某种程度的专业能力而奋斗,最后发现他们的追求使他们没有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却为时已晚。

善用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这个术语,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在一九五五年创造的。从此以后,这个术语就成为全世界商界领袖的共同词汇。

目标管理,是依照特定目标而不是依照程序和规定进行思考,这个观念鼓励人们问这样的问题:

■“我们究竟要努力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

■“有没有更好的途径?”

而不是问:

■“这是遵照公司的政策吗?”

■“这是上面要我们做的吗?”

■“这是不是能使我们雇用更多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

确定目标,以及分配时间去从事最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活动,是任何机构求得效力的要诀。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解释道:“在缺乏一项适当的目标之下,管理方面一个典型的反应是增加输入─雇用更多的人,驱使员工更辛苦的工作,提升员工的资格。缺乏目标来确定程序,个人就可能只会增加输入,忙于做些意义不大的活动,却无法完成任何事情。”

许多人和机构很容易只忙于程序方面的事情。推销员一再去拜访早就没有生意做的老顾客;主管只根据下属给他带来多少麻烦,而不是根据他们有多少看法来评价员工;或只要求大量的文字报告,而不自己去看实际进展情况。类似这样的人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因为他们没有关注自己最终的目标。他们只想要大家忙个不停,维持一种制度,以及粉饰表面。

制定目标实施期限

很多人只要加上一点点压力,就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自我设定的期限就可以提供你所需要的压力,使你继续把工作完成。只有在你为一项工作设定一个期限之后,你才会有一个真正的行动计划,否则那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即你想在某一个时刻做件事情而已。

请记住帕金森的定律:“工作会延伸到填满所有的时间。”因此,派给自己或别人的任务,永远不能没有期限。

有时把你的期限宣布出来也有帮助,这样别人会因此期盼你在某个时间之前把工作做好,从而增加一种驱策力。如果工作很复杂,你可以给自己设定几个中期目标的完成期限,这样你就可以用一种均衡的进度来做这件事,而不必在最后时刻拚命赶工。

一旦你为自己设定了期限,就要遵照你所设定的期限。如果你养成了延缓期限的习惯,期限就会失去功效,不但不能驱策你,也不足以刺激你左右的人。

富有习惯之四─尽量减少书面工作

对于那些大型企业的员工来讲,最为头痛的工作程序之一,就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书面工作。不知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有没有想到过或亲自检验这些书面工作的实际结果?

对于一个成功人来讲,他会尽量精简各种书面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减少员工的工作量,也可以节省公司资源,更为企业赢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间就是金钱,设想你或你属下要按小时来计酬,而不是月薪甚至年薪,这样你也许更能体会到时间的分分秒秒的价值。

将书面工作合理化

英国著名的马科斯—史宾塞连锁零售公司的董事长、百万富翁西蒙‧马科斯,在一九五六年的一天晚上,看到他的一家零售店在下班很久以后还亮著灯,他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两名职员正在加班整理存量卡片。后来他发现他所有的公司,每年差不多要填一百万张这种卡片,于是他下令要人研究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卡片。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卡片并不是非要不可。

免除填写存量卡片使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又促使公司大清理所有分公司的书面工作。该公司对每一项表格、档案以及那些成为一种工作程序的每一种书面工作都加以检视,并且让每一位职员问问自己:“如果怀疑这项书面工作的价值,就把它丢掉。”

不到一年时间,整个公司共有两千六百万张卡片和档案,重达一百二十吨被清理掉。例如,上下班卡片就给废除掉了,一年就是一百万张。

马科斯—史宾塞公司废除了不必要的书面工作,而且一直坚持这种做法。公司从简化和废除不必要的书面工作著手,以达到有效运用时间的目的,整个公司在实施这一原则以后收效极大。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三年之间,公司营业额增加了百分之三百六十一,利润增加了六倍,商店据点增加了一倍,而员工却从两万六千七百减少为两万六千。公司认为,减少书面工作以及因此带来的高涨的士气,对公司的业绩至关重要。

之后美国连同其他国家的许多公司都研究了马科斯—史宾塞公司的做法,并且加以效仿而获益匪浅。例如美国广播公司前几年在系统的清理工作中做了详细的记录,从档案中清除了一千五百万张纸张;一家有影响的石油公司清除了五分之二的纪录,而档案室的开支由过去一年两万美元减少为五千美元。

丢掉不必要保存的档案资料

各公司部门的档案资料之所以如此繁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决定要不要把某份资料归档的时候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我们总是问自己:“我以后有没有可能会参阅这项资料呢?”这时你的答案总是“有的”(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就把每一份资料都归档。

如果我们不问这个问题,而问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要用这项资料却找不到,我将怎么办?”这时你的回答通常是“找不到这项资料也没关系,总可以找到办法。”但如果你真的需要这项资料,通常总是会有些简单的方法找到它。例如,你为什么要保存一份公司内部刊物呢?如果你需要一份某一期刊物,办公室可以找到;人事部通知下个星期一放假,你为什么要把这项通告归档呢?你只要在行事历上记录即可,然后把这份通告丢掉。万一有什么问题,你知道人事部的档案中必然有一份,最坏的结果也只是再打个电话给人事部,请再送过来而已。

保存太多的纪录,也是一种不安和自我防卫的症候。这表明你较少关注达到目标而更多注重公文形式,你的想法只停留在过去而没有针对现实。现在请记住马科斯—史宾塞公司的格言:“如果怀疑会不会用到,就把它丢掉。”

富有习惯之五─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

一个高效而成功的职业人士懂得如何把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控制自己不会变成一位“工作狂”,他们懂得如何授权他人,如何减少干扰、如何集中注意力……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富有习惯─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

现在,请你先认真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

1.有哪一件你可以做但现在没有做的事,如果你经常做的话,会对你个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积极变化?

2.在你的商业或职业生活中,有哪一件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我们知道,确定一项活动的两个要素是紧急和重要。紧急意味著需要立即注意,是“现在”,例如,电话铃响了是紧急的,多数人不会让电话铃一直响著而不去接。

紧急的事通常是明显可见,它们给我们造成压力,非要我们采取行动不可;而不紧急的事往往是令人愉快、容易完成、有意思的,但经常是不重要的!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份“时间管理表”就很清楚了。

另一方面,重要同结果有关系。如果某件事很重要,它会对你的使命、价值观、优先的目标作出贡献。

我们对紧急的事会很快作出反应。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要求人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必须主动行动以抓住机会,促成事情的发生。如果我们不具有积极主动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清楚什么重要,不清楚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就很容易转向对紧急的事做出反应。

让我们分析一下时间管理表的四个方格:方格I既紧急又重要,它处理的是要求立即注意的重大结果,我们通常把方格I的活动称为“危机”或“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一些方格I的活动。但是方格I耗费了许多人的精力。这些人是危机处理者、注重问题者、受限期驱赶的生产者。

只要你集中于方格I,它就会变的越来越大,直至主宰于你。这就像大浪冲击,一个大问题来了,把你击倒,你挣扎著起来,又面临另一个大问题,把你甩在地上。

一些人几乎每日每时都被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唯一的解脱是躲避到方格IV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活动中。看一看他们的表,他们百分之九十的时间花在方格I,剩下的百分之十的时间大部分用在方格IV,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注意放在方格II和方格III上。这就是透过危机管理生活的人的生活。

还有一些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方格III“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上,以为他们是在方格I。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紧急的事上,以为这些事也是重要的;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事情的紧迫性常常基于别人的轻重缓急和期望。

把时间几乎完全放在方格III和方格IV的人,基本上过著不负责任的生活。

卓有成效的人避开方格III和方格IV,因为不管是否紧急,它们都不重要;他们还会缩小方格I的规模,把较多的时间放在方格II

方格II是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的核心,它处理的是一些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如建立关系、制定长远计划、锻炼、保养、准备─所有那些我们知道需要做,但因为不急而很少时间去做的事。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卓有成效的人不注重问题,而是注重机会。他们充实机会,减弱问题,从预防的角度考虑。他们有真正方格I的危机和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注意,但数目比较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方格II的能力培养活动上,以此保持生活的平衡。

记住时间管理表,现在用一点时间考虑怎样回答前面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它们适合于哪一格?它们重要吗?它们紧急吗?

它们显然是重要的,非常重要但是不急,并且因为不急,所以你们不做。

现在再看一看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你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中,有什么事如果你经常做的话,会使你的生活发生非常积极的变化?

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如果你的问题是在阅读上花费太多的时间,那接受速读训练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选择阅读资料。

有些人确实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总出声阅读或不必要的重读某些句子。速读训练班有助于克服这些坏习惯并提高阅读速度。但一份令人惊异的资料报告说,这些速度大有进步的人在几个月后,又会退回他们的老习惯。至于宣称说一分钟可以读四万字(等于是在十二分钟内读完《飘》这么厚的一本书)且仍能明白他们阅读内容的说法,那就要看看一家著名大学所做的实验结果:两位接受过速读训练的人在阅读一篇内容中加插另一篇论文句子的文章,竟然不知道他们所阅读的文章根本不通,直到另一位没有接受速读训练的人指出来才知道。

我们确实很难拒绝阅读的诱惑,请记住英国批评家卢卡斯(Robert E.Lucas Jr.)的这段话:“常识告诉我们,准备做一件工作或阅读一本书时,若不先问自己:‘这是不是值得花掉我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就永远不会去做这件工作或阅读这本书。” 

检视一下你的时间记事表、日程表、业余活动、书刊预定阅读表和你划手机的习惯,并去掉所有不能为你带来成就感或满足感的每一件事。

富有习惯之六─杜绝拖延

拖延是有碍成功的一种恶习,我们很多人的身上都潜藏著这种恶习,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一缺陷,他们反而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而成功者总是干脆果断。

鲁迅先生说过:耽误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由此可见,自我拖延时间则无异于慢性自杀。那么你是否经常拖延时间?如果你同大多数人一样,就会说:“是的。”不过,你也许已经讨厌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并希望在生活中消除因拖延而产生的各种忧虑。但是,你总是没有将自己的愿望付诸于确实的行动。

其实,你所推迟的事情都是你曾经期望尽早完成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一拖再拖。有时你甚至每天都要对自己说:“我的确应该做这件事了,不过还是等一段时间再说吧。”

拖延的原因何在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害怕失败,或无法面对一些有威胁性、艰难的事,或是害怕黑夜。这些都是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导致拖延的因素。潜意识也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因素,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事,但原因不明,就无法去做。

拿一张纸,然后把那些导致你拖延的原因写下来。最少写十条,尽可能的去写。你会发觉,真正的原因要比你所列的多出很多。

有效克服拖延恶习

首先,想想所以你已拖延下来的要事─你该写的信或报告、你该打的电话,或是你该念的书,把它们全写在一张纸上。

接著拿出前面你所写下的导致你拖延的原因的那张单子,两相比较,你该做的事和你没有做的原因。假如你该做的事真的很重要的话,你没办法在两张单子之间自圆其说,当你了解这点时,你就不该再拖,而要赶快把事情完成了。

接下来,请你看看下面我们提出的所有建议,其中有些可能正好适合你,有些建议你也可能会发觉一些可以采用之处。选定一个对你最有用的,然后开始去做,等你建立信心时,再回头看看其他的。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加上去,但要小心的计划你的工作,别因为计划太多而又搞砸了。在你遇到困难时,更要保持你的热度。犯了错就要接受它,但要设法使它变得更好。

1.保持快乐

你对工作的感觉,会大大影响你做事的方式。你如果十分快乐的接受,这件工作就会更顺利完成,而且可以分享别人的快乐。但如果你对工作感到生气和不满的话,这件工作就会变得冗长,你也更有可能犯下很多错误,而周围的人也会慢慢疏远你。

林肯说过:“你想让自己有多快乐,你就会有多快乐。”只要你去练习,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一开始你要想些快乐的事情。把恐惧、愤怒、挫折感全部从心中抹除,面对别人也要快乐一点,在周围尽量找些快乐的事,看些令人快乐的书、喜剧片,碰到好笑的事就开怀大笑。

2.控制你的情绪

学会认识你的情绪,试著让你的情绪帮助你,而不是破坏你,在开始工作之前,你应该换上另一种情绪,假如正是因为这种情绪而使你拖延的话,就更要改变这种情绪。但首先你必须了解你情绪的本质。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太注意自己的情绪,你可能会耗费大部分时间去控制你的情绪,结果却什么都没做。你越了解自己,也许会越害怕发现什么。这种恐惧感也会导致你的拖延,除非你学会如何去克服。

3.克服心中的恐惧感

对于那些导致拖延的因素,你必须直接面对。假如你怕自己会犯某些错误,就把它写下来,然后写下你准备如何去解决这些头痛的问题。如此一来,你的恐惧就会消失,但你一定要训练自己做这些练习。

卡内基在《人性的优点(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一书中,对克服忧虑提出了几点很好的建议:

■问问自己,可能发生的最糟结果是什么?

■详细写下你的忧虑。

■如有必要的话,接受这种最糟的情况。

■写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方法。

■决定哪种方法最好。

■立刻按这种解决方法去做。

■对你认为糟的事情,平静的改善。

4.训练你的心智

这种心理训练要尽可能多做,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

‧沉思─集中于精神,用点时间去闻闻花草,看看日出日落,充分享受景物、声音、味道,体验这些感觉的乐趣。

‧学习─每天让自己学点新鲜东西,以保持心智的新鲜。

‧回想─想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它们能指引现在和将来。

‧开始行动─做些需要有责任感和想像力的工作。

‧完成─把一件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些事加以完成,尤其是那些你曾经忽略过的东西。

‧创造─给予这个世界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在你离开这个世界后仍能有用。

这些联系不但能帮助你行动,而且能帮助你完成你以前所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假如你不想再拖的话,你不仅仅需要用头脑,你还要运用所有的感官。

5.肯定自我

你也许因为缺乏动力,或是感到灰心,觉得自己无用而拖延工作,假如确是如此,你就必须改造自己,并且改变你的自我形象,抽出一些时间,对自己进行一次精神式的训话,告诉自己,你为什么是个优秀能干的人。认清自己的力量所在,把弱点放在一旁,因为现在人们已经对这些考虑过多。

自夸一点会增加你的信心,并且增加你的热度。你要相信自己,你所能完成的工作就越多,做得也越好。

6.细分工作

有时候要完成一件复杂、沉重的工作并不容易,但有个办法可以削减它的分量,使你比较容易去完成它。

假如你觉得工作很复杂,那就尽量分解它,直到你了解它的组成为止。假如你一点一点去做,你会做得更多。假如你把工作分解得很好,那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细节或严格部分。你会发觉完成工作的速度,超出了你预计的速度很多,你也会发觉,这样比你原来所想像的容易的多了。

在你逐渐细分完工作之后,你会有更多的热忱来加快完成工作,而且你能从这里获得更大的满足。但假如你走到了一个死巷,就别再走下去,你可以先做别的部分,直到这个障碍消除。当你往别处想,做别的部分时,你的心智就会有一个休息的机会,等你再回头去做时,你可能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假如你一直坐在那等,你可能一直被忧虑所困扰,而觉得束手无策,或者你硬是往前钻,也许会四处碰壁。

细分你的工作,这种办法对那些不太令人愉快的工作尤其有效。假如一个人必须做一件他不喜欢的工作,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上短短的一段时间。因此,把困难的工作分解成细小的部分,然后把它们安排在你喜欢做的工作空当之中。虽然这样需要多点时间去做,但当你完成之时,你一定会很高兴。

先从要事著手

开始做事之前,要好好安排工作的顺序,但要谨慎的做这件事。艾德温‧布利斯说过,支配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可以为你决定工作的优先顺序,下面是他提出的几点建议:

■重要而紧急的工作─这些工作应列第一位。你必须立刻去做,否则你将自食恶果。

■重要但不紧急─这些工作则位于第一种工作之后。但大部分人都因这些工作可以拖延而忽略了它,这包括身体检查、写信给朋友,或对自己的妻子(丈夫)说“我爱你”。

■紧急但不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在别人的表上应列为优先。但如果你撇下了你自己的重要工作,而先做这些工作,那你就得从别人那里寻找支持了。

■繁忙的工作─假如你能控制住,在做完一件困难的工作后,不只是休息。但要是花了太多的时间去做它,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拖延。

■浪费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应该从你的顺序表中删除。

在你开始工作时,你可以自由改变优先顺序,不断重新检讨,你才知道什么是该先做的工作。时时想著自己的目标,尔后再按部就班的完成。

富有习惯之七─做事积极主动

对每一位成功之人来说,他们始终积极的思考问题,并积极的解决问题。

可以这样认为:我们的感觉有时并不是自己的感觉,我们的心情有时也不是自己的心情,甚至我们的思维也不是自己的思维。我们能思考这些事情,这个事情本身就使我们区别于这些事情和动物世界。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超脱,甚至能够仔细考虑我们如何“考察”自己─我们自己的模式,取得成效的最基本模式。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而且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它成为我们的人类本性的指示图。

由于人类具有自我意识这种独特的能力,我们能仔细考虑我们的模式从而断定它们是依据现实和原则,还是一种条件反射和周围环境的作用。

选择积极主动的习惯

著名精神病专家维克多‧法兰克(Viktor Emil Frankl)在研究人的本性的基本原理时,认为在任何环境下取得卓越成就的一个人,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的习惯。

凡是积极主动的人都十分熟悉“责任感”这一词,他们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条件和条件反射。他们的行为是根据价值而进行有意识的选择的产物,而不是他们根据感觉受条件支配的产物。

由于我们人类生性积极主动,如果我们的生活依靠条件反射和周围环境的作用,那是因为我们根据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选择使这些情况支配我们。在作出这种选择时,我们变得消极被动。消极被动的人常常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天气很好,他们就感到愉快。如果天气不好,那就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而积极主动的人则能掌握他们自己的天气,不管下雨还是出太阳,对他们都毫无影响。

当然,积极主动的人也会受到外来刺激的影响,这些影响有自然的、社会的,还有心理方面的。但是,他们对刺激的反应,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根据价值作出的选择或反应。正如爱莲娜‧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所说:“没有一个人能不经你同意就伤害你。”著名的政治家甘地也说过:“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给他们,他们无法夺走我们的自尊。”我们总是心甘情愿容忍遭遇,我们总是认同遭遇对自己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远远超过我们最初的遭遇。

其实并不是遭遇在伤害我们,而是我们对遭遇所做的反应在伤害我们。当然,有些事情确实会使我们在身体或经济上受到伤害,会引起悲痛。但我们的性格、基本特征并不一定受到任何伤害,我们所经受的最困难的经历是个大熔炉,它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性格,发展内在能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况,他们也许病入膏盲,也许身体严重残疾,但他们却保持惊人的精神力量,维克托‧法兰克提出,人的一生中有三种中心价值:

■经验价值,即我们每天所发生的情况;

■创造价值,即我们使之产生的情况;

■态度价值,即我们在诸如病入膏盲之类的困难境况下,作出的反应。

在这三种价值中,最高的价值应该是态度价值,不管是按照模式还是按照重新组织的意义。换言之,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到的事情作出反应。

积极主动的习惯可以训练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发展自己积极主动的能力,去缓解那些不平常的生活压力。如我们如何作出承诺并信守承诺,我们如何处理交通堵塞,我们如何对待一个发火的顾客或不听话的孩子。我们如何观察自己的问题,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在何处。我们如何使用积极的语言。

你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坚持实验一下积极主动的原则,这段时期内只在你的影响圈里活动。做出小小的承诺并信守这些承诺,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不要成为一个法官;成为一个模特,不要成为一个批评家;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在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中试一试。不要为别人的缺点争辩。不要为你自己争辩。在你犯错误后,立即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要染上怪罪别人、指责别人的习气。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做努力。在你身上、在如何努力上下工夫。

不要用谴责的眼光,而应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缺点。问题不在于别人没有干什么事或别人应该做什么事。问题在于你自己选择对情况作出什么反应,你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你开始想问题“摆在那里”,那就别再往下想。这种思维本身就是问题。

日复一日的行使其基本自由的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自由;不行使其基本自由的人,将发现那种自由逐渐消失,直到他们实际上“被动的过日子”─他们按照父母、同事和团体的旨意行事。

我们对自己取得成效负有责任,对我们自己的幸福负有责任,对我们大部分的环境负有责任。

富有习惯之八─理解他人并与他人保持合作

除了睡觉,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交流,。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理解他人与寻求被人理解。每一位成功者都具备这样一种很好的习惯,他们善于理解他人,并乐于与人合作。

推己及人的四种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因此我们往往以四种方式做出反应。

■评估─我们同意还是不同意;

■探究─我们按照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劝告─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建议;

■解释─我们试图根据我们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来猜度别人、解释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我们作出这些反应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它们对于我们真正理解别人的能力,有什么影响呢?

当别人真的感到痛苦,而你又是真的抱著想理解他的纯真愿望听他倾诉时,他们就会对你坦露胸怀,而且速度之快会使你吃惊。他们希望能直抒胸臆。假如你真的寻求理解,没有虚伪,不耍诡计,那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候,另一个人使你获得的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确实会使人感到吃惊。同理并不总是需要交谈,事实上,有时言语倒可能会碍事。光凭技巧行不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那种理解超越了技巧,孤立的技巧只会碍事。

也许会有人说,同理倾听的时间太多,刚开始它也许是要多费一点时间,但是以后它会节省很多时间。假设你是一个医生,而且想确定一个好的治疗方法,你可能做的一件最有效的事情就是作出正确的判断。你不能说:“我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诊断。就这样治疗吧!”移情倾听需要时间,但是较之在一条路上已经走了好几里又回过头来纠正误解、重做、忍受意想不到的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付由于没有给人心理空气而造成的结果等情况,它花的时间要少得多。

一个有洞察力的同理倾听者,能很快看到内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表现出能使对方毫无顾忌的敞开的理解,直到真正抵达存在问题的柔软核心。

人们希望得到理解。在寻求理解一个人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无论有多少,在你根据对困难和问题的准确了解,和凭借当一个人感到被深刻理解时形成的高额感情存款帐户而努力时,那些时间投资给你带来的在时间方面的报酬,都比你实际投入多得多。

寻求被人理解

首先寻求理解……然后寻求被人理解。寻求理解需要有体谅之心;寻求被人理解需要有勇气。

古希腊人有一套很好的哲学,它体现在三个顺序排列的词中,它们就是道德因素(ethos)、感情因素(pathos)、和理性(logos)。这三个词包含先寻求理解并作出清楚的陈述之精髓。

道德因素是指你个人的可信性,是人们对你的真诚和能力的信任。它是你造成的信任,是你的感情存款帐户。感情因素是与感情移入有关的方面─它有感情。它意味著在另一个人与你交流时,你和他在感情上息息相通。理性说的是逻辑性,是作陈述时的推理。

请注意它们的顺序:道德、感情和理性─你的道德、你的关系、你的陈述中的逻辑,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模式的转变。大多数人在陈述他们的主张时,总是直接诉诸理性─左脑的逻辑。他们首先不考虑道德因素和感情因素,就想使另一个人相信那个逻辑的正确性。

不管怎样,你总是可以先去寻求究理。这个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如果你这样做,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于你的影响圈内,你就能真正、深刻的理解另一个人。你能获得你的努力所需要的准确情况,能够很快触及问题的要害,并且给他们所需要的心理氧气。

能接受影响是能影响别人的关键。你的影响圈开始扩大。你对你的担心范围中许多事情施加影响的能力得到加强。另外,还要注意你发生什么情况。你对别人的了解越深,你对他们的评价就越正确,你对他们也就越尊重。触及另一个人的灵魂,就像在圣地上行走。

一切都是协同作用

在相互依赖的互相影响中,你无法控制别人的模式,或控制制作过程的本身,但巨大的协同作用就存在于你的影响范围中。

你自身内部的协同作用完全在此圈之内,你可以尊重两个侧面─即分析的一面和创造的一面。你可以珍重它们之间的差异,运用它们的差异去催化创造力。

即使你处在很坏的逆境之中,也可以维持自身中的协同作用。你大可不必把无礼的举动都看作是针对自己的,可以避开消极力量。你可以利用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观点,扩大你的视野。

在相互依赖的情况下,你可以鼓起勇气,做到坦率,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和经历,你采用的方式应能激励别人也做到坦率。

你可以尊重其他人的差别,如果某人和你意见不一,你可以说:“很好,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你不必同意他们的意见,你只需肯定他们,你还可以寻求理解。

当你只看到两种选择─你自己的和“错误”的时候,你可以寻找一个合作的第三选择。几乎任何时候都存在第三种选择,如果你利用双赢的哲学努力,一般说来,你总可以找到一个更有益于所有人的解决方法。

成功需要合作,合作需要沟通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Anti-Dühring)》中引用了拿破仑的例子,拿破仑在描述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无疑最善于独斗但没有纪律的骑兵─马木路克(Mamluk)之间的战斗时说:“两个马木路克兵绝对能打败三个法国兵;一百个法国兵与一百个马木路克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马木路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路克兵。”

用爱沟通

你必须爱自己,然后才能把爱施舍给其他人。爱是独立的,而且是以我们和其他人分享为基础的,并且基于独立性的选择,而不是出于依赖性的需求。真正的爱,就是由两个具有维持本身生活能力的个人所组成的关系。只有独立的人,才能自由选择维持一种关系。不独立的人,他们都因为有所需求,才会继续维持关系。

当你我面对一个可能成为朋友的陌生人、一个将来可能和你做生意的人,或是我们自己的家人时,我们的态度是热诚而不是自私的。我们关心的是其他人,不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在内心对其他人─而不是对我们自己─产生兴趣时,他们将能感觉到。相反的,当人们和那些只在脑中想到自己利益的人交谈时,对方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非言语沟通:“你虽然说得如此大声,但我却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富有习惯之九─追求双赢

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年代,除了双赢模式以外,其他的模式都不是最佳选择,它们都会对长远的关系产生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最终会让自己付出代价。成功人做事的习惯之一便是如此,如果不能达到双赢,他们大多数情况下宁可选择不做。

卡内基技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所要求的技能,百分之八十五是基于个性,只有百分之十五是因为技术和训练。任何人际关系,无论是私人交往,还是业务关系,如果它是以成年人的那种互利的观念来支配的话,对双方来说只会有益。你为别人提供急需的东西,人家也会满足你的要求。

人际交往的六个模式

我们常说,人际交往真的太复杂了。事实上,只要我们归纳一下人际交往,便可归纳六种模式:

1.双赢

2.我赢你输

3.我输你赢

4.双输

5.赢

6.双赢或不做交易

下面我们分别阐述一下这六个模式。

(1)双赢

该模式是人际关系和商务交往中的一种最佳状态了,在这种模式下,双方都本著一种寻求互利的精神和心态。这种关系也意味著双方的协议和解决办法是互利的,并且令双方都感到满意。

追求双赢交往模式者把生活看做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喜欢用二分法来考虑问题:强或弱、硬球或软球、胜或败。但是这种思维方法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它的基础是力量和地位,而不是原则。双赢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事情的好处很多,人人有份,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以牺牲或排斥别人的成功为代价而取得的。

寻求双赢模式者相信事情的结果一定会有第三种选择。它不是你的方法,也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一种更好、更加高明的选择。

(2)我赢你输

双赢的一个替代模式是我赢你输,现实中的很多交往模式便是如此。奉行这种模式的人认为,“如果我赢,你就是输。”

在竞争性很强以及缺乏信任的条件下,我赢你输的思想会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但是,就其主流而言,生活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我们不必每天都同我们的配偶、子女、同事、邻居和朋友竞争。“在你们的婚姻中谁是胜利者”,这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问题。如果两个人都不是胜利者,那他们就是失败者。生活基本上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现实。你所希望的大多数结果都取决于你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而我赢你输心理阻碍了那种合作。

(3)我输你赢

对这种模式,有些人的头脑里输入的是另一套程序─我输你赢。

我输你赢模式比我赢你输模式更糟,因为它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没有远见。考虑我输你赢的人通常都容易讨好或姑息别人。他们从别人对他们的欢迎和认可当中寻求力量。他们很少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信念,容易被自负的人吓倒。

在谈判中,奉行我输你赢原则被看做投降─屈服或认输,在领导作风中,它是放任或纵容。我输你赢意味著做一个滥好人,即使“好人总是排在最后。”

问题是奉行我输你赢原则的人,把很多感情埋在了心底,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绝不会死亡,它们是被活埋的,日后它们会以更加恶劣的方式表现出来。身心疾病,特别是呼吸、神经、和循环系统方面的疾病,往往是受我输你赢心态压抑的长期的积愤、极度失望和幻灭的放映。对不值得发火的事情大发雷霆,受到小小的刺激就反应过分。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超越感情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降低了他们的自尊,最终还将损害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我赢你输和我输你赢两者的立场都是软弱的,它们的基础是个人的不安全感。从短期来看,我赢你输原则将产生较多的结果,因为它从处在上面的人那里汲取往往是较强的力量和较高的才能,而我输你赢模式从一开始就是虚弱而混乱的。

(4)双输

当两个奉行我赢你输原则的人碰到一起时─那就是说当两个坚决的、固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交往时,其结果将是双输。两个人都要输。两个人都要报复,都想“捞回来”,或“扯平”,全然看不见这一事实─谋杀就是自杀,复仇是一把双刃剑。

有些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仇人的身上,对这个人的行动耿耿于怀,结果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一心要使那个人失败,即使这也意味著他们本身的失败也在所不惜。双输是一种互相排挤的哲学,是战争的哲学。

双输也是没有主见而依赖性太强的人的哲学,他们自己糟糕,还希望别人也糟糕。“如果没有人能赢,做一个输家也许没那么坏。”

(5)赢

另外一种普遍的选择就是干脆只想赢,有这种心态的人未必希望别的什么人输,那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要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在没有争夺或竞争意识,取胜也许是日常谈判中最普遍的态度。具有取胜心态的人考虑的是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去考虑如何达到他们的目的。

(6)双赢(或不作交易)

上面我们分别讨论了五种人际交往模式─双赢、我赢你输、我输你赢、双输和赢。如果你要问哪一种模式最有效,那答案只能是“看情况而定”。

倘若你很看重一种关系,而问题又不是真的那么重要,那么为了真诚的肯定另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你也许想采取我输你赢的原则。“我想得到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不如我与你的关系那么重要,这一次让我们就按你的意见办。”当你觉得为取得某种胜利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妨碍你获得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时,你或许也会采取我输你赢原则。也许就是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在有些情况下你希望赢,你就不太在乎那个胜利对别人有什么关系。比方说,假如你的孩子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你也许会关心周围的其他人的情况,但是拯救那条生命是最重要的。

因此,什么是最佳选择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困难在于如何正确的判断现实,而且不要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套用我赢你输或者另一种原则。事实上,大多数情况都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现实的一部分,因此,双赢实际是这五种原则中的唯一可行的选择。

我赢你输是不可取的原则,因为在你与他人的冲突中你似乎是赢了,但你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人对你的态度和你们之间的关系都受到了影响。比方说,假如你是他人公司的供应商,在某一次谈判中,你迫使他人接受了你的条件,你赢了,也许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了。然而,他人会再来找你吗?倘若你不能使他人再来找你做生意,那么你一时的胜利实际会成为长期的失败。因此,在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一次我赢你输从长远来看其实是双输。

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我输你赢 的原则,当时你也许好像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但是,这对于你与他人共事的态度和对于履行合约会有什么影响?你也是会觉得没有必要费心去取悦于他人。在今后的任何一次谈判中,你可能都不会忘记你身上的伤疤。在你与同行的其他人的交往中,你对于他人和他的公司的态度或许就会传播开来。这样,你们就又陷入了双输的境地。很明显,在任何情况下双输都是不可取的。

假如你只想自己赢,根本不考虑他人的看法,这样就不会有建立任何建设性关系的基础。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双双获胜,那就要两败俱伤。在相互依存的现实中,双赢所以是唯一真正的选择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这些人未能提出一个合作性的解决办法─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他们就可能采取一个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双赢精神的办法─双赢或者不做交易。

不做交易主要是说,假如我们不能找到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办法,我们就爽快承认意见分歧─不作交易。不造成任何期望,不签定任何合约。我不雇用你,或者说我们不共同承担某项任务,因为很明显我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根本不同。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比在业已造成期望而双方的幻想都破灭之后才醒悟过来要好得多。

当你也想把不做交易当作一种选择的时候,你会感到自由,因为你不必去操纵别人,去推行你的计划,去追求你的目标。你就可以开诚布公。你就能真正努力去理解潜藏在那些立场下面的更为深刻的问题。

把不做交易作为一种选择,你就可以坦率的说:“我只主张双赢。我希望我赢,也希望你赢。我不会只想自己如愿而使你感到不快,因为他最终总会表现出来,成为一笔提款;另一方面,如果你遂愿,我让步,我想你也不会感到高兴。因此,让我们来争取一个双赢的结局。我们来好好想想办法。如果找不出办法,那就让我们承认我们根本不能达成一项协定。不做交易强似接受一个不是对双方都很公正的决定。这样也许下一次我们就能走到一起。”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现实中,除了双赢都不是最佳选择,它们都会对长远的关系产生影响。那种影响的代价需要认真加以考虑。要是你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双赢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好还是采取不做交易的态度。

在一种商业关系或企业的开始之际,双赢或不做交易是最现实的方针。在一种持续的商业关系中,不做交易也许是一种行不通的选择,它能够造成严重问题,对于家庭公司或者在友谊的基础上创办的公司尤其如此。

为了维持关系,人们有时年复一年的作出一个又一个妥协,甚至在谈论双赢时想的也还是我赢你输,或我输你赢。这就给人和企业造成了问题,特别是在竞争影响到双赢原则和合作精神的时候。

要是没有“不做交易”这一选择,许多这样的企业只能走下坡路,不是垮台,就是交给专业管理人员。经验证明,在创办家庭公司或朋友合办公司时,最好是事先承认今后有不做交易的可能性,并且达成某种买—卖协定,这样既能使公司兴旺发达,又不会长期损害关系。

当然,在某些关系中,不做交易的原则是行不通的。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置自己的孩子或配偶于不顾,而采取不做交易的做法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是可能以一种不打折扣的双赢或不做交易的态度进行谈判的,而且那种态度所包容的自由令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