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能力素养

目前编辑工作愈趋复杂,编辑的工作日渐符合终身学习的概念,要全方位加强技能。吉尔·戴维斯提到,出版社需要的编辑虽不是“十项全能”,但在一些条件上大部分必须具备很高的分数才行,编辑应具备的条件包括:非比寻常的精力、良好的判断力、强健的神经,要能见树也见林,对于有关出版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奇,还有很好的社交技巧。[9]

郝广才在《如何成为编辑高手》推荐序中强调:天下书种之多,编辑要多方涉猎,如果学养不够丰富,就不能产生创意的文学观,开阔不了文学的新视野。编辑也得了解印刷、广告、媒体、市场、财务等,未必要精通,但一定要能切得进去。此看法与该书作者吉尔·戴维斯相近,认为编辑的能力要提高,学些财务、投资、营销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是必要的。黄盛璘认为编辑的工作向来是琐碎的、复杂的,凡与书有关的工作都是编辑的工作。[10]而按职位划分,编辑部门的领导就是总编辑,其下是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总编辑必须具备“上冲下洗、左搓右揉”的功力,对内负责部门的发展,策划新路线与新书种,确立内部的工作流程,并与下游的印刷厂建立互动互信的合作模式。对外则需要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以期在新书出版时,新书信息得以透过媒体发布。对上必须面对董事长、发行人,说明每年的出版计划。文编则要有耐心、毅力和热情,要寻找合适的作者、专家,谈大纲、签约,找资料,与美编讨论编排形式,修润文稿、校对;出书后,还得配合企划部举办新书发布会,写新闻稿,上广播或电视宣扬自己对书的理念等,而且在策划新书时,就得想好营销方式。

美编则是书的化妆师,负责书的包装,包括书的版形规格、字体大小、图像之表达、图纹搭配和设计封面等,转换成为图像式的解说。而图文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将图和文字以最恰当的位置编排在版面上。

许佳铮引用《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说明当编辑必须具备的十二个条件:(1)广泛阅读,富有好奇心;(2)分析书稿,提出建议;(3)拥有说服者的技巧与能力;(4)对工作有热情,并能影响他人;(5)有判断能力;(6)对语言有较强的理解力;(7)保密;(8)积极主动;(9)有应变能力,并且乐于解决问题;(10)能注意细节;(11)努力遵守计划表;(12)了解书稿在离开编辑部后的状况。郑如玲利用职能概念分析文字编辑的专业职能,将之分为四大构面:(1)在专业能力方面,必须具备文字修养、懂校对、谙实务流程,并且具有出书规划的能力;(2)在人际能力方面,需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外联系以及人脉关系等能力;(3)在管理方面,应有统筹规划、分配工作、人员管理等能力;(4)在人格特质方面,文字编辑被期许要有责任感、细心耐烦、认真严谨、有出版热忱,并且具有抗压性。要成为一位好的编辑,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比较难量化的。根据陈樱慧针对采访编辑的研究,提出好的采访编辑应具备的条件为:学历、文字撰写能力、语文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旺盛的好奇心、开朗大方的个性、亲和力。也可以说,编辑要有“三长”,即博学、通识、专能。

一个编辑积极从事编辑工作也罢,自己著书立说也罢,这都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一个优秀的学者、编辑所追求的是具体工作之上的人生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捕捉者和历史命运的担当者。而编辑应该通过自己的编辑和著书立说活动,推动能够决定国家命运、促进学术事业发展的学术运动。《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在《自叙》中说过:“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首,约史记以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迄于周。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

刘知几与其说是一位学者,不如说是一位国史编修学家,所以,他在谈自己的理想时,托付孔子。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在礼乐政教诗文史哲诸方面有全面的成就,而刘知几却从删、修、赞、述即古代编修工作的诸方面来概括孔子,足以证明刘知几是要通过编修家孔子来陈明自己执历史之命的人生志向,这对我们每一个编辑来说是有启发意义的。

确实,编辑和一般学者一样,都是以捕捉时代精神,执历史之使命为自己的人生目的,但与一般学者相比,真正靠做编辑工作而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的编辑学家从历史上看少之又少。因为,当编辑把个人的著书立说劳动社会化之后,其学问本身变得困难多了。就拿选题来说,一个独立从事著书立说的作者,他一生中能有十来个独到的感悟,写出十几部有独到见地的著作就可以成为“大家”,而一个编辑,他在三五年内,如果策划不到十来个优秀的选题,那还有什么优秀编辑可言?所以,身为编辑学家的刘知几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新唐书·刘知几本传》载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才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逾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11]

这有两点说明:一是“史才”,就是编辑史籍和撰着史书者,在古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编辑工作,“史才三长”就是编才三长。二是“长”,长久也,远也。《诗·秦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就是说当个编辑,要真正地掌握编辑的门道,这是很困难的,与一般的学者比起来,编辑博学难、通识难、专能难。

第一,与一般的作者相比,作者长于专深,而编辑要长于广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王充《论衡·别通》)当然王充的这句话对一般作者也是适用的。但编辑要求的“博”和专业学者要求的“博”是不同的,因为编辑面对的是一群作者,而且是涉及多种学科的作者,这样一位普通的作者所必备的“博”就不能满足一位编辑所必需的知识的要求了。当然,博并不等于对各学科的知识都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他必须理解它们,并把它们融会贯通;博也不是没有边际,然而要想做好一所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社或学术期刊社的编辑,起码要粗知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简史;粗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主要成就,从而使自己以牢固的理性知识站在当代文明的一般水平上,获得当代文明人类必须具备的理性知识和创造气质。在二个粗知后,还必须通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通知党的政策路线和出版政策以及国家的主要法律法规,通知本学科的历史及其在学科前沿阵地上的进展情况,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进入临战状态。在三个通知后,还应该熟知本学科内的知名学者及其主要著作;熟知在前沿阵地上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些观点、学说和论著;熟知这些论著的成就和不足;熟知与本学科相关的权威工具书及其使用方法,有价值的参考书等,从而使自己进入实际上的工作状态。二粗知、三通知、三熟知,博交学者,其标志是可以与离你最远的学科的学者交谈一般的文化问题,讨论重大事件、重大科学发现的意义,在交谈中能够相互得到启发;可以同邻近学科的学者讨论这些学科的宏观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在交谈中双方都能得到实际的教益;可以与本学科有学术成就的人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在深入的切磋后能够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编辑能做到这一步是不容易的。梁启超作为现代中国最博学的学者之一,他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提出了三条门径:勤于抄录、练习注意、逐类搜寻,言博从少来,点滴积累。

第二,与一般的作者相比,作者精于学识,而编辑长于“通识”。“识”,按照梁启超的解释就是判断力。通识就是在理解了历史使命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真知灼见对宏观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有卓越的判断能力。郑樵在《史志·总序》中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岛岛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会于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

通识既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章学诚在讲刘知几的史才三长时,曾认为刘知几少了一项最重要的东西:史德。梁启超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可许凌云在《刘知几评传》中说,刘知几的“识”包含了“德”。[12]笔者同意许凌云的观点。识,特别是通识,是对历史怀有真切责任感的人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这种判断不因他是强者而饰其过,也不因他是弱者而没其是。这就包含了“德”。具有通识的人,要具有敏于世的品格;要有见微知著之能,在大家认为很平常的社会现象和学术现象的背后觉察出即将发生的变故;要有整纷理乱之力,在杂乱无章、漫无头绪的社会现象和学术现象中,能够观察到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先于别人抓住解决这些现象的“牛鼻”。许凌云把通识分为纵通(通古今)、横通(通左右),这实际上就是要懂得历史辩证法,懂得辩证思维,通古今世道,通各学科学道,世道和学道贯通,从而具有很强的判断是非,辨别真假善恶的能力。

在编辑的通识中,识人、识文是个重要问题。对于编辑来说,能识一个好作者比编辑十本好书还重要。在众多的作者中,总是良莠不齐的。从眼前看,良者并不一定比莠者的作品写得好,因为他们的作品同时到了编辑的手中,但他们各人在作品上所下的功夫是不同的,他们写作时各人的学术功力还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是深隐在作品最内层的。怎样透过表层来鉴别一个人,这就像相马的伯乐。汉代的桓谭说过这样的话:“传曰:‘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臻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群书治要》)

如何做到通世识和通学识特别是识人呢?梁启超在解释“识”的时候曾提出两条门径:从全体到局部,从局部到全体,不为自己的成见所蔽,不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13]实际上,最根本的是要具有时代的使命感。

使命感、义务感,它不是从个人的自然冲动中产生出来的,它是深厚的文化知识长期培植的结果。有读书不知其历史使命的,却没有不读书而有深切的使命感的。读书后食而不化者仍是顽冥愚钝;博学而深体,就能体察到社会需要的意义,体察到科学学说的本质就在于求得美好的定在,所以通世识、通学识,融汇世道和学道,是编辑学家取得成就,能够集一世之大成或一门学科之大成的根本性条件。

第三,与一般的作者相比,作者精于本学科的学理,而编辑精于写作的能力和以编辑语言表达思想信息的能力。编辑劳动是一种再生性劳动,任定华说:“(1)摒弃文章的非科学成分;(2)提高其有序化程度,即从逻辑、语法、民族习惯、科学用语、通俗化等方面进行处理;(3)简化,即通过删削、组合、精简等使文章更简洁、更精炼;(4)提高论文的检索存贮功能;(5)提高论文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即从读者心理、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6)编者和作者共同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提高论文的信息量。”而这六条,恰恰都是从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论述问题的。[14]人们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了由写作学所产生的信息增殖现象,在此不再赘述。而编辑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形式所产生的信息增殖在胡海娜提出“编辑语言”的思想后还未能引起大家的广泛注意。她认为编辑语言分两大类: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文字语言如书籍的序跋、内容提要、丛书目录、版权页、扉页,期刊的编者按、目录、版权页等;而形象语言作为编辑反映各类信息的特殊手段,例如,生动的图像、物质实体和编排手段,像蒙太奇等电影语言一样,是编辑反映各种信息的重要语言形式。这种形式包括开本、纸张、印刷、装订等物质实体,封面样式、照片、图案、手迹等图象,以及版式、稿件的排列组合等编排手法三大类。[15]在铅字排版的技术条件下,编辑形象语言的作用在报刊上,特别是文艺报刊上已显其用。而电子照排技术推广后,由于字号、字体、字型的无限变化,大体增加了编辑形象语言的表现功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编辑形象创意一定会有一个划时代的发展,编辑语言作为一般作者不可能具有的一种表现手法,会给编辑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编长三才:博学、通识、专能,这是编辑区别于造诣精深的学者的三项长处,也是编辑学的三个难点。编辑的自我创造,既离不开自己的著书立说活动,更离不开编辑六艺本身。这三点是要造就编辑创造的心理环境、学识氛围和特殊技能。所谓心理环境包含着知、情、意三方面,博学就是要把人类创造的一般知识(包括最新成果)融进一个编辑的心灵之中,使它们在心灵中积淀为“无意识”,即随手可拿、脱口而出的学术信息;通识则是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它不再是一种“无意识”,而是由“无意识”所孕育出来的特别清醒的理性,即便包含着直觉判断,这种直觉也是理性思维之花,只不过在那一刻它突然开放而已。专能也是属于一种理性操作,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一切安排都是预料之中的事。但这是长期心血积累的结果。编辑学也是一座高山,要想耸入云端,只能是一时一事地积累,终身不舍地追求,这样才能立下自己的一家之言,包括著作和编辑出来的、深深打下自己的印记、鲜明地表现你自己特色的属于别人的作品。在作者之后“转圈”者为庸编;能与一般水平的作者齐名者为中编;能与优秀的作者齐名者为良编;能居作者之上,立一家之言者为鸿编。鸿编之稀少在情理之中。稀少并非没有,应该成为编辑从业者共同追求的目标。[16]

具体来说,编辑在以下方面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外语水平。要熟练运用英语办公,若有可能,最好能多学习几门外语。要知道很多外国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必须要拥有扎实的外语功底的。

第二,计算机专长。办公室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必要的条件,其中以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为主,排版软件为辅,除此之外,还要求使用其他应用软件的专长,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Dreamweaver等,少数要求程序方面的专长,如VB、JAVA等计算机程系语言甚至是专业工程程序语言。

第三,打字速度。编辑工作普遍对于打字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中文打字或英文打字每分钟在20~50字这个范围内。

第四,人格特质。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公司有要求,有些公司没有要求,这里我们谈一下有要求的特质属性。例如,有热情、不推稿、配合度高、思路敏锐、细心、负责、善沟通、协调、带领团队、个性稳定、有创意、抗压性高、可独立作业、配合加班等,对应到五大人格特质。第一种是情绪稳定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性要素是:安静、放松、不易情绪化、坚强、有安全感、自我满足等,情绪的稳定性较高,较不易受负面事件的影响。第二种是外向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性要素是:健谈的、好社交的、热情的、主动的、人际取向的、活泼、好动、个性也比较积极。第三种是开放经验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性要素是:好奇的、富有创造力的、独创的、非传统性及开阔的心胸、富有想象力、原创力、喜欢思考及求新求变。第四种是信任合作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性要素是:可信赖的、温和的、助人的、好心肠的、宽恕的、仁慈的。第五种是谨慎负责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性要素是:努力的、自我要求严格的、有组织的、负责的、坚忍的。[17]

此外,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格,都还需要具备细心、负责、善沟通、具备协调能力,其他抗压性高、可独立作业、配合加班等条件,是适应编辑行业紧张生活节奏的重要能力。


[1] 许佳铮:《图书出版编辑人员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之关系研究——以城邦出版集团为例》,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张丰荣:《编辑作业概述》,载《出版流通》2002年4月。

[3] 吴佩娟:《台湾的文学编辑与作者之互动关系研究》,南华大学出版事业管理研究所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4] 任定华、于泳琳:《关于编辑与编辑学对象及概念问题》,载《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

[5] 张连举:《论编辑人员的道德素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 阎晓宏:《在〈大国的较量〉研讨会上的发言》,载凤凰网,http://www.chinaipmagazine.com/news-show.asp?id=361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16日。

[7] 阎晓宏:《在〈大国的较量〉研讨会上的发言》,载凤凰网,http://www.chinaipmagazine.com/news-show.asp?id=361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16日。

[8] 阎晓宏:《在〈大国的较量〉研讨会上的发言》,载凤凰网,http://www.chinaipmagazine.com/news-show.asp?id=361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月16日。

[9] 参见[英]吉尔·戴维斯:《我是编辑高手》,宋伟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 黄盛璘:《传统手工业——编辑》,载《佛教图书馆馆讯》1999年第20期。

[11] 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04页。

[12] 参见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页。

[13] 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九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20页。

[14] 王振铎、司锡明主编:《编辑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 胡海娜:《论编辑的形象语言》,载《学报编辑修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217页。

[16] 胡海娜:《论编辑的形象语言》,载《学报编辑修养》,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17] 黄忠民:《公立高级中等学校总务主任人格特质、工作特性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学技术及职业教育研究所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