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关系

关系中的自主性

生活中有些人很难拒绝别人,拒绝别人时不是直接或委婉地表达,而是想方设法掩饰或撒谎。比如一个男生在“知乎”上提问:“我总害怕拒绝别人,拒绝时会不自觉地说谎。我相信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说谎的,毕竟谎话说多了被揭穿的风险很大,就算没有被揭穿,在一段时间内也不会觉得很安心。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要这么做,仅仅是习惯性说谎吗?”

这种情况往往跟自主性有关,一个有充分自主性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与主张,敢于承受拒绝他人的情绪压力,甚至与人有适当的冲突。相反地,一个自主性脆弱的人,往往会顺从地接受那些他们内心抵触的要求,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力量去对抗他人。当他们鼓起勇气拒绝别人时,马上会产生内疚、焦虑、自责、羞耻等负面情感,很多选择的情景都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自主性对羞愧”是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第二阶段(1.5—3岁)时面临的心理危机。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想要独自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能够尊重地同意或妥协,即使不同意也指出合理的理由,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尊重;相反地,对于孩子自主的表达,如果父母经常采取拒绝、忽视或嘲弄的态度,那么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孩子经常会丧失自主性,并频繁体验到羞愧与自我怀疑的感觉。

我们来看一个男孩的例子。A和B是他喜欢的两个女孩,不过他更喜欢A,两人有时会互送礼物,感情即将水到渠成,等待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刻。有一天,B突然向他表白了,男孩因为更倾向于A,于是便礼貌地拒绝了B。B很伤心,B的伤心让男孩不知所措,并感到内疚和担心。于是男孩心软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后来他主动约了B,并莫名其妙地答应了B。但与B的相处并未让男孩安心,他不断地被后悔与想逃的感觉所笼罩。这个男孩无论在恋爱关系里,还是在职业选择中,都出现了类似的纠结模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主张总是被父母粗暴地干涉,从日常的琐事到专业的选择,无一不是如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男孩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地建立起来,选择与拒绝是他无力应对的情况。

没有很好地解决“自主性对羞愧”危机的人,会有两种常见的不良表现。一是过低的自主性,即不敢表达或坚持自己的要求,案例中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低自主性的人在表达自己的要求时,会唤起幼时重复体验到的羞愧感,这种感觉会阻碍他们表达真实的需要。比如,有些女性从来不会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别人感受到她们的某种需求并试图满足它,她们也照样会否认,经常要经过多次半推半就才敢承认。没有这样的过程,直接去表达需求,会令她们感到羞愧不安。她们习惯于以迂回的方式去满足压抑的需求——全心全意为别人(一般是伴侣或孩子)服务,但迷失了自己。

二是对自主性过度敏感,把别人正当的要求都当成对自主性的打压。当一个人向别人表达了某种需求并得到了满足,他既会有一种感激,也会有一种欠了对方的感受,这些感受会驱使他下一次设法报答或偿还对方。自主性过度敏感的人很不愿意欠别人(美其名曰“怕麻烦别人”),因为这会令他们有一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担心在关系里会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是属于时刻为自主性而战的人,要么经常与人有公开的冲突,要么偷偷地战斗——不合作或伪合作,消极怠工,离开对方,向人抱怨。

自主性过度敏感的人,在工作或团队的场合往往压力很大,他们经常会有一种自主性受到威胁的恐惧。他们不喜欢被命令,抵触规则和要求,以各种方式逃避和对抗。他们往往存在权威恐惧,与权威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既渴望权威的肯定,又喜欢挑战权威,不那么合作或只是表面上合作。为了寻求补偿,他们可能会去寻找完全听命于他们的伴侣、朋友或下属。在上班时间,他们压力很大,下班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则会有一种完全的自主感和轻松感。这些人也许会选择自由职业,或者渴望从事自由职业,那种完全自主的感觉让他们感到安全。

有些自主性存在明显冲突的人会出现强迫症状,生怕任何拒绝或攻击信息的泄露,采取仪式性的行为去抵消那些攻击性的意图。比如反复地整理、计数,过度爱清洁,以反向形成[3]的方式去防御内在强烈的伤害性愿望。在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中,自主性阶段也属于肛门期阶段,这个阶段父母过度苛刻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肛门期的性格,比如过度节俭、刻板、洁癖、吝啬等,或与之相反的过度挥霍、脏乱等。

无论是自主性过低,还是自主性过度敏感,都不利于与他人健康关系的形成,甚至会干扰个人的职业发展。那么,怎么完善自主性呢?以下是一些参考的思路:

首先,要有权利意识,这一点对于低自主性的人非常重要。表达需求不仅仅是麻烦别人(消极面),也是给别人的一次机会(积极面,所谓的礼尚往来),往往是一次深化关系的机会,也能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同时,一个人有权利反抗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合理地拒绝对方,不断地体验到这种自我的确定感。

其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回避性的行为。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对于拒绝总会有消极的预期(比如强烈担心他人的不满),或者总会过度地为他人着想,容易受到他人消极情绪的影响(比如那个违心顺从的男孩)。所以改变的关键是去修正这种预期,把天平摆在自身这边,去认同而不是怀疑自己的选择。一段良好的关系是修正不良预期的途径,特别是每次拒绝或自主的行为能够得到对方尊重的回应时。也可以把每次拒绝他人并有积极体验的情景记录下来,逐渐强化对拒绝的积极感受。在想法层面,去更多地关注拒绝的积极方面,比如“拒绝是有力量的表现”,“拒绝并不自私,而是一种正当的权利”,不断确立合理拒绝的自我主张。

最后,自主性敏感的人应能允许别人来要求自己,努力发展合作的行为。“你只有成为别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被人要求并不意味着被人控制,我们需要遵循规则来相互合作,这往往是共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需要挑战,权威既有控制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更多地察觉到合作,而不是紧盯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