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亲密关系

如何面对婚姻中的不满意

一个30多岁的女子纠结于她的婚姻。她总会发现丈夫令她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工作太忙、不关心孩子、不够体贴等。两人在性格上有一些差异,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难免偶尔会有冲突。每当发生冲突时,这个女子便很悲观,那些长年积累的委屈浮上心头,她觉得丈夫并不是真正爱她,后悔当初的选择,幻想着找到另一个更爱自己的人。无奈之下,女子和她的母亲说了离婚的想法。母亲了解她婚姻的状况,发现女婿对女儿还不错,只是因为工作太忙而疏于与女儿沟通,于是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婚姻并不需要很好,差不多好就可以了。”

这个答案让女子很丧气,她可不想一直这样下去,谁不想拥有完美的婚姻和完美的伴侣呢?母亲似乎悲观的言论却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无论是婚姻、职业还是友谊,不会有完美的存在,能做到差不多好就不错了。但“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人在面对差不多好的状况时,总是很不满意,寻求完美的想法会一直留存于心底。

如果你上了大学,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是存在的,你还会不断发现学校与老师的不足。如果你是办公室职员,同事之间的竞争与推诿是难免会发生的情况。如果你有了孩子,当孩子不能符合你的期望时你也会很纠结,你甚至很后悔生下他/她。所有这些情况,都会让你感慨生活的艰难,但这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就像是阳光下的影子,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对于手臂上的锁链特别憎恨。他排斥附加在他身上的使命——身为齐天大圣,应该去打败妖怪,拯救苍生。他想把锁链扔掉,不想接受齐天大圣的使命,因此,他总是心情抑郁,没有力量。最终他认同了使命,接受了锁链,成了名副其实的齐天大圣,变得力量无穷。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的道理是:对于那些无法摆脱的东西,你正确的选择是正视它、接受它;对于痛苦,你正确的选择是表达它、消化它、理解它。能力的局限、个性的缺点、外貌的缺陷、过去的历史、社会的任务、关系的冲突、身体的改变……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所以,痛苦是绝对的,它无法被超越,只能被整合。

整合痛苦才能让“差不多好”变为“更好”,从而拥有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当女子承认冲突与不满意是婚姻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她更能看到丈夫带给她的好。每当丈夫做出令她不快的举动时,她不再沉浸于悲观的联想中无法自拔,而是能够承认它、表达它、建设性地解决它。这种新的转变,让她更能理解丈夫,带给丈夫好的感觉,也会激起丈夫对她的体贴与关心,关系开始积极地发展。当一个大学生明白了“完美的大学”“完美的老师”“完美的同学”是不可能存在的,懂得了竞争和失败是生活的必然,那么他/她也许能放下对“完美大学”的执念,开始脚踏实地地投入学习,不断体验到成就感,让他再一次充满自信。所以,能够拥有“差不多好”的心态的人,应该是有更多幸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