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委任性规则与确定性规则、准用性规则相对,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不合题意,故A错误。程序性原则与实体性原则相对,是直接指涉及程序法(诉讼法)问题的原则。该条文表达的是法律规则,而不是法律原则,是实体性规则,而不是程序性规则。故B错误。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相对,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该条文关于“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均为强行性规定,不是随便可以更改的。符合题意,故C正确。法律责任的竞合指的是同一法律主体实施一个行为,该行为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责任构成要件,而该不同法律责任之间互相冲突。该条文规定不涉及具体法律行为,表达的不是法律责任竞合,故D错误。

2.答案:D。该法条属于法律规则的内容,法院据此判决,依据的是法律规则而不是道德。当然,该规则本身也是道德规则,是道德内容的法律化,故D错误。该法条规定了家庭成员关心老人的义务,包括“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的积极义务,以及“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的消极义务,但是没有规定法律后果,故BC正确。A项易知正确。

3.答案:D。A项正确,该解释为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属于法定解释。B项正确,一般理解“开设赌场”是开设实体赌场,该解释将虚拟世界的赌场也包括进来,“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以“开设赌场”论,显然较之“开设赌场”字面含义要广。C项正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31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D项错误,历史解释是依据历史事实进行解释,题中运用的显然不是历史解释。

4.答案:A。该条款内容具体明确,规定了具体的行为模式,属于法律规则而不是法律原则,故B项错误。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所谓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所谓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该题“夫妻可以约定……”显然属于任意性规则,A项正确。“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单就这个条文来说,属于强行性规则、命令性规则,但不是禁止性规则,D项不选。C项错误。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所谓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法律条文中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律规则属于此种规则。所谓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所谓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条文中“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表达的是准用性规则。但是因为该条文是第19条第1款的一部分,从属于总体的任意性规则,故不选C。

5.答案:B。义务性规则与授权性规则相对,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A属于义务性规则中的禁止性规则,表述正确。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C项指示“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机构制定”,是比较明显的委任性规则的标志性语言。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规则。D项内容明确肯定,属于确定性规则。B项属于法律规则,有明确的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尽管法律后果要由另外的法律条文来表述,但是这不影响B项法律规则的成立。B项错误。

6.答案:C。按照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都是内容尚未确定的法律规则,两者的区别在于内容确定的方式不同,前者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后者则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加以确定。题中条文规定援引《公司法》等加以确定,属于准用性规则。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任意性规则主要是权利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题中条文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适用《公司法》等规定,人们不能选择适用或是不适用,而是必须适用,从这个角度看,当属于强制性规则。故B错。同时,该条文并非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禁止性规则),而是规定人们应当做出某种行为(即适用《公司法》等规定),当为命令性规则。故D错。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7.答案:C。命令性规则是义务性规则的一种,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故选C。

8.答案:A。委任性规则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委托某一机关或某一机构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规定的法律规则。故选A。

9.答案:C。程序性法律原则是指涉及规定保证实体性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实现的程序方面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故选C。

10.答案:C。法律规范具体是由法律条文构成的,法律原则是能够作为法律规则来源的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往往被规定在法律规范中。在人类历史上法律规范并非一开始就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而是经历了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的过程。

11.答案:B。行为模式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或范式,是法律规则中的核心部分。

12.答案:A。在立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则的文字要求简明扼要,因此在表述法律规则内容时,假定条件可以省略。

13.答案:C。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则(必须为一定行为)和禁止性规则(不得或不准为一定行为)。

14.答案:B。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的法律规则。强制性规则的法律效力要强于任意性规则。

15.答案:D。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没有具体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可以参照或者援引其他法律规则来加以明确的法律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指明确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无须参照或者援引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的内容。委任性规则是指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而委托某一机关或某一机构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具体规定的法律规则。故选D。

16.答案:B。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事实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法律原则是指能够作为法律规则本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法律术语是指具有法律性质或专门法律意义的用语或概念。技术性规范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

17.答案:A。法律规范在成文法中当然由法律条文体现出来,但一个法律规范并不一定等于一个法律条文,一个法律规范可以包括在几个条文中;一个条文中也可能包括几个法律规范。

18.答案:D。按照规范的不同行为模式,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19.答案:D。准用性规则是没有具体规定某一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可以参照或援引其他法律规则的规定来加以明确的法律规则。

20.答案:D。根据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性规范。确定性规范,是指明确规定一定行为规则,不必再参照或者援引其他规则的规范。

21.答案:B。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刑法》第13条的规定是犯罪的概念。

22.答案:A。法律原则是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是法律规则的来源和基础。

23.答案:A。授权性规范是法律赋予人们一定权利、行为自由的法律规则。正当防卫的条款赋予了公民为保护合法利益而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权利。

24.答案:D。准用性规范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援引或者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范。

25.答案:A。按照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者不做一定行为的规范,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6.答案:B。法律规则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原则是为法律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规定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

27.答案:D。根据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准用性规范和委任性规范。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范分为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者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范。强行性规范,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范。刑法规定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由当事人自主决定是否起诉。法律授权人们自行选择或者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

28.答案:A。按照规范的内容规定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

29.答案:D。法律规范在成文法中当然由法律条文体现出来,但一个法律规范并不一定等于一个法律条文。一个法律规范可以包括在几个条文中;一个条文中也可能包括几个法律规范。

30.答案:B。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导,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31.答案: C。准用性规则是指规则内容本身并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内容规定的规则。

32.答案:A。A项正确。表达法律规则的特定语句往往是一种规范语句。规范语句分为命令句和允许句。命令句是指使用了“必须”(must),“应该”(ought to should)或“禁止”(must not)等这样一些道义助动词的语句。允许句是指使用了“可以”(may)这类道义助动词的语句。易知,该条文属于规范语句中的命令句。B项错误,该条文内容具有强制性,不允许人们随意变更,表达的是一个强行性规则。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为与不为、为的方式以及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C项错误,该条文内容明确肯定,表达的是一个确定性规则。按照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委任性规则是指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某种概括性指示,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准用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D项错误,该条文表达的只有假定条件和法律后果,没有行为模式。

33.答案:B。该条文表达的是法律规则,而不是法律原则,故C项错误;表达的是强行性规则,而不是禁止性规则,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相对,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应当”的表述即为典型,而禁止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的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即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典型的标志词如“禁止”“不得”,故A项错误,B项正确;表达的是行为模式,即人们如何具体行为,而不是法律后果,故D项错误。

34.答案:C。一切法律规范都必须以作为“法律语句”的语句形式表达出来,具有语言的依赖性,法律原则也不例外,故A项错误。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故B项错误。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与此相比,法律原则的着眼点不仅限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故C项正确。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而法律原则的适用不同,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weight,分量),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故D项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A项正确,一般来说,法官裁判“有规则依规则,没有规则依原则”,即法律规则优先,没有法律规则可适用法律原则。B项正确,本案运用了演绎推理,大前提是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则。C项正确,案件事实是法官推理的小前提。D项错误,法律适用过程是为法律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过程,无论依据法律规则还是法律原则裁判,都需提供裁判理由。

2.答案:ABC。法律列举越详细,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程度越高。故A正确。法官判断原告取证是否违法时作了利益衡量,即认为原告取证目的并无不当,也未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且该取证方式有利于遏制侵权行为,应认定合法。故B正确。裁判事实不一定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故C正确。在使用条件上,应当优先适用法律规则,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故D错误。

3.答案:ABD。A项正确,该条款内容具体明确,属于确定性规则;规定了人们的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命令性规则,“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消极义务(禁止性规则,“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属于义务性规则。而该义务性规则又是使用“规范语句”来表述的,“应当”“不得”均为命令句。故B项正确。C项表述错误,该条款未涉及法律后果,只有行为模式。涉及的行为模式包括“应为模式”(“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勿为模式”(“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故D项正确。

4.答案:ACD。A项,《婚姻法》和《民法通则》同属民商法律部门。是否属于“基本法律”,关键看制定机关。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为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非基本法律)。《婚姻法》和《民法通则》均由全国人大制定,故均属“基本法律”,A项表述正确。B项,“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属于法律原则,而不是法律规则。故B错。CD表述正确。法律适用过程是一个证成过程,包括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前者指的是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后者指的是对法律决定所依赖的前提(即本案中的判决理由,为什么依据《民法通则》第7条有关“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规定)的证成。这一判决主要是考虑法律的安定性(探望权实现的可预测性)和合目的性(探望权的目的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要求。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5.答案:ABC。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事实状态(事件和行为)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它具有明确性和确定性、可预测性和一般性。可预测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则预测自己或者他人如何行为以及由此所要承受的法律上的后果。一般性是指法律规则是对某类事作出的规定,可以反复适用。

6.答案:ABD。技术法规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因不遵守技术规范而可能造成的损害而将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所形成的法律规范。

7.答案:CD。行为模式即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方式或范式。该法条规定的行为模式系“应为模式”。

8.答案:BD。A为委任性规则;C为准用性规则。

9.答案:CD。职权性规则是一种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相重合的特殊的法律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

10.答案:BCD。公理性原则是由法律原理构成的原则,是由法律上之事理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原则,政策性原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而制定的一些原则。

11.答案:ABC。A项说的实际是准用性规则,表述正确。借助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可以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如目的解释,也可以提高法律的确定性,如文义解释。故B正确。法律原则相对于法律规则,概括条款相对于确定条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度,通过法律原则、概括条款,可增强法律的适应性。故C正确。法律的确定性跟义务性规则和权利性规则没有必然联系,义务性规则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权利性规则同样如此。故D错误。

12.答案:ABCD。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适用的条件,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行为的时间和场合、行为的确定主体、范围和对象问题。

13.答案:BCD。作为法的要素的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的要素除了法律规则,还有原则和概念。依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14.答案:CD。按照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确定的范围和程序不同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在任意性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行为主体可以进行选择。

15.答案:AC。公理性原则,法律上之事理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实体性原则是指直接涉及规定和确认实体性权利、义务和职权、职责方面的原则。

16.答案:ABCD。法律规则在逻辑结构上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在立法实践中,表述法律规则内容时,假定条件可以省略。行为模式是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前提,前两者任何一个发生改变都会有不同的法律后果。

17.答案:ABC。“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这一部分是假定条件;“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这一部分为行为模式;“不负刑事责任”是法律后果,由于法律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这种法律后果是合法的法律后果。

18.答案:BCD。规范性法律条文是直接表述法律规范的法律条文。非规范性法律条文是指不直接规定法律规范,而是规定某些法律技术内容(如专门法律术语的界定、公布机关和时间、法律生效日期等)的条文。

19.答案:BCD。BCD中的法律文件只针对特定事件和特定当事人发生效力,不具有普遍效力,属于非规范性文件。

20.答案:ABD。AB系法律原则;D不属于法律。

21.答案:ACD。法律规则的要求是具体的、明确的,行为主体必须按照规则的要求去行为,法律原则只对行为设定一些起码的要求,具有更高程度的一般性。由于法律规则是具体的、明确的,它只能调整某一类型的行为,而原则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它所涵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领域要宽泛得多。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本源和基础,在遇到新型的和疑难的案件时,如果没有现成的规则可循,可以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22.答案:AC。义务性规则是为人们设定义务的规则,它规定人们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作出某种行为;准用性规则是没有具体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规定可以参照或援用其他法律规则的规定来加以明确的法律规则。

23.答案:ABCD。AB为法律原则;C为法律概念;D不属于法律规范。

24.答案:BCD。本题考查的是对法的要素的理解。涉及法的要素的所有方面,是比较宏观方面的把握。除题干中的命题外,在法律规则方面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分类以及具体的法条可以归属的规则的分类。而在法律概念方面要注意到法律概念的具体定义以及法律概念的具体发展,并且要注意到对于概念法学所运用方法,即认为概念法学是“逻辑自足的”批判,同时还要注意到法律概念的历史性、地域性的特点。在法律原则方面,注意到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一样没有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是在创制、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法律原则可以代替法律规则来作出裁决,即应付没有现成规则时可适用的新情况。

25.答案:BCD。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构成法律部门;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法律部门构成法律体系。

26.答案:AD。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或价值准则的一种法律规范。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方式不同。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涵摄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而法律原则的适用是以衡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分量)的,而且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之中。因此,诚实信用作为一项法律原则,D项表述正确,C项表述错误。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帝王条款,但并非只有民事案件中才可适用该原则,B项错误。A项正确,不违背法律的民俗习惯是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故可作为裁判依据。

三、名词解释

1.答案: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法的要素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个别性和局部性。它表现为一个个元素或个体,是组成法律有机体的细胞。因此,我们在认识法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时,应当结合法律整体背景来理解。第二,多样性和差别性。组成法律的要素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要素具有差别性。第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虽然每个法律要素都是独立的单位,但是法律要素作为法律的组成部分又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某一要素的改变可能会引起其他要素或整体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要素被违反可能会引起整体或其他要素的反应。每一个要素都与其他的要素相联结,具有不可分割性。

2.答案: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关于必须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作出的方略,通常是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或社会动员等问题的。

3.答案: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性质中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被奉为法律公理的法律原则,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原则。

4.答案:法律概念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术语。

5.答案:确定性概念通常指有明确的法律确定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允许自由裁量,只能依法而释。

6.答案:不确定性概念指没有明确的法律确切含义,在运用时需要法官或执法者运用自由裁量权解释的概念。

四、简答题

1.答案:法律规范与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是:(1)法律规范是以法的形式、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是衡量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是否违法,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殊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技术规范不是以法的形式、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它调整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本身没有阶级性。(2)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当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技术法规,技术规范往往是技术法规的前身,两者有密切联系。

2.答案: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三者。法的主体是规则,而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不是法律规则,即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在创制法律、理解或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在法律实践中,它们往往有直接的、独立的意义。例如,某些案件中,对某个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可以成为该案件的关键问题。又如,在没有明文法律规则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由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裁决的主要根据。当然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也有局限性,它们并不是像西方有的法学家所认为的是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

3.答案: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首要成分。

与法律原则相比,法律规则具有三大特点:(1)微观的指导性,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2)可操作性较强。只要一个具体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用该规则,一般公民也能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3)确定性程度较高。与原则相比,法律规则的确定性程度要高得多。

4.答案: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同为法律的要素,两者有共性,在规则与原则间有一个边缘地带,甚至有些法律要素究竟属于规则还是原则是难以定位的。但是法律原则与规则的区别还是明显的:(1)在对事及对人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3)在是否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而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同。冲突的规则的适用常常是要么无效,要么有效,确定相互冲突的原则的适用时,常常要对冲突的原则所代表的利益作出权衡,相互冲突的原则必须衡量或平衡,某些原则比其他原则具有较大的“分量”。

5.答案:从法律规则内容上看可以将它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授权性规则的特点是为权利主体提供一定的选择自由,对于权利主体来说不具有强制性,它既不强令权利人作为,也不强令权利人不作为,相反,它为行为人的作为、不作为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与授权性规则不同,义务性规则表现为对义务主体的约束,为人际互助、维持社会安全提供保障。义务性规则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强制性。第二,必要性。第三,不利性。

权义复合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权义复合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被指示的对象有权按照法律规则的规定作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作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从有权作为的一面来看,它具有授权性规则的特性,从必须或应当作为的一面来看,它又具有义务性规则的属性。

6.答案: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授权性规则的作用在于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去构筑或变更、终止他们的法律地位或法律关系,为人们的自主行为和良性互动提供行为模式,为社会的良性运作和发展提供动力与规则保障。授权性规则的特点是为权利主体提供一定的选择自由,对于权利主体来说不具有强制性,它既不强令权利人作为,也不强令权利人不作为。相反,它为行为人的行为、不作为提供了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一个权利规则常常同时暗含了科以相对义务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否则授权性规则就会落空。授权性规则通常采用“可以”“有权利”“有……自由”等用语。授权性规则在法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法律的进化而递增。在现代法律中,授权性规则占首要地位。

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与授权性规则不同,义务性规则表现为对义务主体的约束,为人际互助、维持社会安全提供保障。义务性规则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强制性。义务性规则通常具有强行性,对于不履行义务的人具有强大的压力,违反义务性规则的主体常常要付出代价,即法律会做出否定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否定行为的合法性、做出处罚或责令做出赔偿或补偿,等等。第二,必要性。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自由和利益、维系社会安全和法的权威,义务性规则是必需的,没有义务性规则,社会将不存在。在法治社会,这种必要性还表现在,立法者确定一项义务性规则必须有“社会必要性”,即义务性规则的确立必须有这一规则保护的更高的价值,否则就不得规定,因为义务性规则本身是一种负担,随意确定义务性规则本身构成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第三,不利性。义务性规则虽然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对义务人却是不利的,是一种牺牲或“克己”。[12]

7.答案: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第一,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第二,法律规则优先适用。在选用法律的时候,优先选择法律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是例外,即所谓“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特殊情况下,才允许排斥法律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否则便否定了立法与判例的正当性。第三,严格说明理由。在没有可适用的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时,特别是在排斥规则而适用法律原则时,法律适用者有充分说明理由的义务。[13]

五、论述题

答案:(一)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方面,宪法法律对所有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对受侵害的权利予以平等救济;另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纠正和追究。

(二)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严格司法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环节的具体表现。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司法不公、司法不严对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信力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人民群众的诉讼权利在司法程序中应得到平等对待,人民群众的实体权利在司法裁判中得到平等保护。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才会相信司法,司法才具有公信力。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于严格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实现对权利的平等保护和对责任的平等追究。其次,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确保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确保诉讼当事人受到平等对待,绝不允许法外开恩和法外施刑。最后,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必须明确,办案要严格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杜绝对司法活动的违法干预,办案结果要经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