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跨学科综合研究水利社会史

水利社会史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水利”与“社会”是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欲使水利与社会关联起来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必须突破“就水利而水利”,只重视水利工程和技术而忽略社会环境和因素的弊端,从全面的整体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角度去审视水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以水为中心,勾连环境、土地、森林、植被、气候等资源要素及其变化,进而考察由此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组织、规则、象征、传说、人物、家族等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研究者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眼光和方法,这是水利社会史本身研究内容的复杂多面性决定的。水利社会史研究不仅需要吸取传统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甚至水利学的方法,更需要吸收近些年来社会史、环境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如此才能对水利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综合而全面的研究。

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需要走向田野与社会。走向田野与社会,运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趋向。社会史与人类学 “优先对话”,是社会史追求跨学科方法的必由之路。历史人类学,或者说是“人类学化的历史学”,不仅提供了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前景,而且它所秉持的那种个案研究、野外考察、深描法、对日常实践或礼俗进行多功能分析的方法,都在丰富着我们的实践。水利社会史的魅力在于它激励我们在更广袤的土地上发现历史,理解现实。如果说,有些学科,包括历史学的一些专门领域可以在书斋和图书馆做出一流学问的话,水利社会史这样的实证性学科脱离田野和实践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现实区域水利事业和状况都没有亲身体验,甚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怎样悬想和构筑出优秀的水利社会史著述来。重要的是,走向田野与社会,会使我们对历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研究对象有更多“同情的了解”,对文献资料有更为通达的读解,对地方性知识有更为亲身的感受,那些我们之前忽略或没有进入视野的水册、渠册、碑刻、 庙宇、实物、契约、壁画、图形、家谱、笔记、传说等都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资料来源和思想,进而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水利社会史的研究。

水利社会史的研究还需要关注现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仍是我们基本的国情。洪涝灾害频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部分农村饮水困难、水土流失、水库移民、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等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近年来西南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更多省区遭受的洪涝灾害、部分地区突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都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研究也是一种现实的学问。历史时期中国就有着治水用水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大力开展水利社会史的研究,从全面的整体的观念出发,总结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对新形势下的水利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利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


(作者行龙,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14日)